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傷寒例第三

為陽虛陰盛也。經曰。假令寸口脈微。名曰陽不足。陰氣上入陽中。則灑淅惡寒者是矣。汗之。散其表寒則愈。若反下之。則脫其正氣而死。經曰。本發汗而復下之。此為逆也。本先下之。而反汗之。為逆。

夫如是。則神丹安可以誤發。甘遂何可以妄攻。虛盛之治。相背千里。吉凶之機。應若影響。豈容易哉。

神丹者。發汗之藥也。甘遂者。下藥也。若汗下當則吉。汗下不當則凶。其應如影隨形。如響應聲。

況桂枝下咽。陽盛則斃。承氣入胃。陰盛以亡。

桂枝湯者。發汗藥也。承氣湯者。下藥也。金匱玉函曰。不當汗而強與汗之者。令人奪其津液。枯槁而死。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。令人開腸洞泄。便溺不禁而死。

死生之要。在乎須臾。視身之盡。不暇計日。

投湯不當。則災禍立見。豈暇計其日數哉。

此陰陽虛實之交錯。其候至微。發汗吐下之相反。其禍至速。而醫術淺狹。懵然不知病源。為治乃誤。使病者殞歿。自謂其分。至今冤魂塞於冥路。死屍盈於曠野。仁者鑑此。豈不痛歟。凡兩感病俱作。治有先後。發表攻裡。本自不同。而執迷妄意者。乃云神丹甘遂。合而飲之。

且解其表。又除其里。言巧似是。其理實違。夫智者之舉錯也。常審以慎。愚者之動作也。必果而速。安危之變。豈可詭哉。世上之士。但務彼翕習之榮。而莫見此傾危之敗。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。近取諸身。夫何遠之有焉。

兩感病俱作。欲成不治之疾。醫者大宜消息。審其先後次第而治之。若妄意攻治。以求速效者。必致傾危之敗。

趙嗣真云。經曰。邪氣盛則實。精氣奪則虛。因正氣先虛。以致邪氣客之而為盛實。於是有陰虛陽盛。陽虛陰盛二證之別。蓋盛者。指邪氣而言。虛者。指正氣而言。且正氣在人。陽主表而陰主裡。邪氣中人。表為陰而里為陽。若夫表之真陽先虛。故陰邪乘陽而盛實。表受邪者。

陽虛也。脈浮緊者。陰邪盛於外也。是謂陽虛陰盛。所以用桂枝辛甘之溫劑。汗之則陰邪消。溫之則真陽長。使邪去正安故愈。又若里之真陰先虛。故陽邪入陰而盛實。里受邪者。陰虛也。脈沉實者。陽邪盛於內也。是謂陰虛陽盛。所以用承氣酸苦之寒劑。下之則陽邪消。寒之則真陰長。

使邪去正安故愈。如其不然。陽盛而用桂枝。下咽即斃。陰盛而用承氣。入胃即亡。是皆盛盛虛虛。而致邪失正也。

王履云。邪之傷於人也。有淺深焉。淺則居表。深則入里。居表。則閉腠理。發怫熱。見惡寒惡風頭痛等症。於斯時也。惟辛溫解散而可愈。入里。則為燥屎。作潮熱形。狂言譫語。大渴等症。於斯時也。惟鹹寒攻下而可平。夫寒邪外客。非陰盛而陽虛乎。熱邪內熾。非陽盛而陰虛乎。汗下一差。生死反掌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陽氣虛弱,陰氣過盛的緣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假使寸口脈微弱,就叫做陽氣不足,陰氣往上侵入陽氣之中,就會出現發冷、怕冷的症狀。」這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驅散表面的寒邪就能痊癒。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,就會耗損身體的正氣而導致死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卻反而用瀉下,這是錯誤的。」「本來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卻反而用發汗,也是錯誤的。」

像這樣的情況,那麼「神丹」(指發汗的藥)怎麼可以隨意亂用?「甘遂」(指瀉下的藥)又怎麼可以隨意攻伐?虛證和實證的治療方法,差異很大,就像相隔千里一樣。疾病吉凶的變化,就像影子跟隨形體、聲音回應回聲一樣,非常明顯,怎麼可以輕忽呢?

「神丹」指的是發汗的藥,「甘遂」指的是瀉下的藥。如果發汗、瀉下用得恰當,就能轉危為安;如果用得不恰當,就會導致凶險。其效果就像影子跟隨形體、聲音回應回聲一樣,快速而準確。

何況桂枝湯這種發汗藥,如果用在陽氣過盛的人身上,就會導致死亡;承氣湯這種瀉下藥,如果用在陰氣過盛的人身上,也會導致死亡。

桂枝湯是發汗的藥,承氣湯是瀉下的藥。《金匱玉函》說:「不該發汗卻強行發汗,會使人喪失津液,導致身體枯槁而死。不該瀉下卻強行瀉下,會使人腸道大開,腹瀉不止,甚至大小便失禁而死。」

人的生死存亡,往往就在一瞬間。病情發展迅速,來不及計算時間長短。

用藥不當,災禍立刻就會顯現,哪裡還有時間去計算天數呢?

這是陰陽虛實相互交錯的情況,病徵非常細微。發汗、瀉下等治療方法,效果是相反的,如果用錯了,就會造成非常快速的禍害。然而有些醫生的醫術淺薄,對於病源懵懂無知,因此用錯了治療方法,導致病人死亡。這些醫生還自以為是,以至於現在冥府之中充滿了冤魂,荒野之上到處都是屍體。有仁德的人看到這種情形,怎麼能不感到悲痛呢?凡是兩種病邪同時發作的情況,治療上都有先後順序。發散表邪和攻下裡邪,本來就是不同的治療方法。但那些執迷不悟的人,竟然說「神丹」和「甘遂」合在一起使用,可以同時解決表證和裡證,這種說法看似巧妙,但實際上完全違背了醫理。聰明的人做事,都會謹慎考慮;愚笨的人做事,必然草率而快速。安危的變化,怎麼能輕視呢?世上的人,只追求那虛浮的榮華,卻看不到這種傾覆的危險。只有明智的人,才能保護好自身的根本,從自身出發,哪裡還需要遠求呢?

兩種病邪同時發作,往往會導致難以治癒的疾病。醫生應該詳細了解病情,審慎評估先後順序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如果隨意攻伐,只求快速見效,必然會導致失敗。

趙嗣真說:「《黃帝內經》說,邪氣強盛就表現為實證,精氣耗損就表現為虛證。因為正氣先虛弱,才會導致邪氣侵入而形成實證。所以才會有陰虛陽盛和陽虛陰盛兩種證型的區別。所謂的『盛』,指的是邪氣;所謂的『虛』,指的是正氣。正氣在人體,陽氣主外,陰氣主內;邪氣侵入人體,則表為陰,裡為陽。如果表面的真陽先虛弱,陰邪就會趁機侵入,使陽氣變得更加虛弱,而陰邪變得更加強盛。表面受邪,就屬於陽虛。脈搏浮緊,表示陰邪在體表過盛,這就是所謂的陽虛陰盛。所以要用桂枝等辛溫的藥物來發汗,驅散陰邪,溫補真陽,使邪氣消除,正氣恢復,病就能痊癒。反過來說,如果體內的真陰先虛弱,陽邪就會侵入,使陰氣更加虛弱,而陽邪更加強盛。內裡受邪,就屬於陰虛。脈搏沉實,表示陽邪在體內過盛,這就是所謂的陰虛陽盛。所以要用承氣等酸苦寒涼的藥物來瀉下,清除陽邪,滋養真陰,使邪氣消除,正氣恢復,病就能痊癒。如果不是這樣,陽盛卻使用桂枝,吞下就會立刻死亡;陰盛卻使用承氣,吃下去也會立刻死亡。這都是因為實證卻用補法,虛證卻用瀉法,導致邪氣更加猖狂,正氣更加虛弱。」

王履說:「邪氣侵犯人體,有深淺之分。淺的在體表,深的在體內。在體表,就會使毛孔閉塞,發熱,出現怕冷、怕風、頭痛等症狀。這時,只能用辛溫發散的方法才能治好。在體內,就會形成燥屎,出現潮熱,胡言亂語,口渴等症狀。這時,只能用鹹寒攻下的方法才能平息。寒邪從外侵入,不就是陰盛陽虛嗎?熱邪在內熾盛,不就是陽盛陰虛嗎?如果發汗或瀉下用錯了,生死就在一念之間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