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傷寒例第三
為陽虛陰盛也。經曰: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;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者是矣。汗之,散其表寒則愈;若反下之,則脫其正氣而死。經曰: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也;本先下之,而反汗之,為逆。
夫如是,則神丹安可以誤發?甘遂何可以妄攻?虛盛之治,相背千里;吉凶之機,應若影響。豈容易哉?
神丹者,發汗之藥也;甘遂者,下藥也。若汗下當則吉;汗下不當則凶。其應如影隨形,如響應聲。
況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承氣入胃,陰盛以亡。
桂枝湯者,發汗藥也;承氣湯者,下藥也。金匱玉函曰:不當汗而強與汗之者,令人奪其津液,枯槁而死;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,令人開腸洞泄,便溺不禁而死。
死生之要,在乎須臾;視身之盡,不暇計日。
投湯不當,則災禍立見。豈暇計其日數哉?
此陰陽虛實之交錯,其候至微;發汗吐下之相反,其禍至速。而醫術淺狹,懵然不知病源,為治乃誤,使病者殞歿,自謂其分。至今冤魂塞於冥路,死屍盈於曠野。仁者鑑此,豈不痛歟?凡兩感病俱作,治有先後,發表攻裡,本自不同;而執迷妄意者,乃云神丹甘遂,合而飲之。
且解其表,又除其里;言巧似是,其理實違。夫智者之舉錯也,常審以慎;愚者之動作也,必果而速。安危之變,豈可詭哉?世上之士,但務彼翕習之榮,而莫見此傾危之敗。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,近取諸身,夫何遠之有焉?
兩感病俱作,欲成不治之疾;醫者大宜消息,審其先後次第而治之。若妄意攻治以求速效者,必致傾危之敗。
趙嗣真云:經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因正氣先虛,以致邪氣客之而為盛實。於是有陰虛陽盛、陽虛陰盛二證之別。蓋盛者,指邪氣而言;虛者,指正氣而言。且正氣在人,陽主表而陰主裡;邪氣中人,表為陰而里為陽。若夫表之真陽先虛,故陰邪乘陽而盛實;表受邪者,陽虛也。脈浮緊者,陰邪盛於外也,是謂陽虛陰盛。所以用桂枝辛甘之溫劑;汗之則陰邪消,溫之則真陽長,使邪去正安故愈。又若里之真陰先虛,故陽邪入陰而盛實;里受邪者,陰虛也。脈沉實者,陽邪盛於內也,是謂陰虛陽盛。所以用承氣酸苦之寒劑;下之則陽邪消,寒之則真陰長,使邪去正安故愈。如其不然,陽盛而用桂枝,下咽即斃;陰盛而用承氣,入胃即亡。是皆盛盛虛虛,而致邪失正也。
王履云:邪之傷於人也,有淺深焉:淺則居表,深則入里。居表,則閉腠理、發怫熱、見惡寒惡風頭痛等症;於斯時也,惟辛溫解散而可愈。入里,則為燥屎、作潮熱形、狂言譫語、大渴等症;於斯時也,惟鹹寒攻下而可平。夫寒邪外客,非陰盛而陽虛乎?熱邪內熾,非陽盛而陰虛乎?汗下一差,生死反掌。
白話文:
《傷寒例第三》:
所謂陽虛陰盛,經典中說:假如寸口脈象微弱,稱為陽氣不足;陰邪侵入陽分,就會出現怕冷(如冷水灑身般寒戰)。此時發汗驅散體表寒邪即可痊癒;若誤用瀉下法,會損耗正氣導致死亡。經典強調:本該發汗卻用下法屬誤治,本當先下卻反發汗亦為錯誤。
因此,怎能錯用神丹(發汗劑)?豈可妄施甘遂(瀉下藥)?虛證實治相隔千里,吉凶預兆如影隨形。豈能輕率?
神丹屬發汗藥,甘遂屬瀉下藥。用得恰當則吉,誤用則凶。其效驗如同形影相隨、回聲應響。何況桂枝湯下嚥,陽盛者即亡;承氣湯入胃,陰盛者立斃。
《金匱玉函經》指出:不當汗而強發汗,會使人津液枯竭而死;不當瀉而強攻下,會導致腸穿洩瀉、二便失禁而亡。生死關頭只在頃刻,眼見生命終結,甚至來不及計算天數。誤施藥方災禍立現,哪容延誤?
陰陽虛實錯綜複雜,症候極其微妙;汗吐下法若相違背,災禍來得極快。醫術淺薄者糊塗不知病源,誤治致死還歸咎天命,致使冤魂塞滿黃泉路,屍骸遍野。仁者見此,豈不痛心?
兩感證(表裡同病)發作時,治療須分先後順序。發表攻里本有區別,而固執己見者竟將神丹與甘遂混用,妄想表裡雙解。這種說法似是而非,實則違背醫理。智者行事審慎,愚者魯莽求速,性命攸關豈能兒戲?世人多追逐虛名,不見其中凶險。唯有明悟者能守護根本,就近取法自身,道理其實不遠。
兩感病同時發作,易成不治之症。醫者務必要慎重斟酌治療的先後次序。若妄圖速效而亂治,必將導致危亡。
趙嗣真闡述:醫經說邪氣盛則為實證,精氣奪則為虛證。因正氣先虛,才使邪氣入侵形成盛實。於是有陰虛陽盛、陽虛陰盛兩種證型區別。所謂"盛",是指邪氣;"虛"是指正氣。人體正氣中,陽主表而陰主里;邪氣傷人時,表證屬陰邪,里證屬陽邪。若體表真陽先虛,則陰邪趁虛侵襲陽位形成盛實——表證受邪實為陽虛。脈象浮緊是陰邪盛於體表,稱為陽虛陰盛,此時用桂枝湯等辛溫劑:發汗可消陰邪,溫補能助真陽,邪去正復則愈。反之若體內真陰先虛,陽邪侵入陰位形成盛實——里證受邪實為陰虛。脈象沈實是陽邪盛於體內,稱為陰虛陽盛,此時用承氣湯等酸寒劑:攻下可除陽邪,寒涼能滋真陰,邪去正復則愈。若違此原則,陽盛用桂枝湯則斃命,陰盛用承氣湯即死亡,皆因助邪損正所致。
王履指出:邪氣傷人有深淺之別:淺則停留體表,深則侵入內裡。在表則毛孔閉塞、發熱惡寒頭痛,此時唯有用辛溫發散藥可愈;入裡則形成燥屎、潮熱譫語大渴,此時唯有用咸寒瀉下藥可平。寒邪外襲,豈非陰盛陽虛?熱邪內灼,豈非陽盛陰虛?汗下之法一旦用錯,生死立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