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傷寒例第三
又云:所謂陽盛即斃者,是言表證已罷,而里證既全,可攻而不可汗。所謂陰盛以亡者,是言里證未形,而表證獨具,可汗而不可攻。
戴元禮云:傷寒要緊處,在分表裡而為汗下。有病人自汗自下者。有醫用藥汗之下之者。中間節目頗多。汗藥宜早,下藥宜遲。此亦大綱之論耳。
王三陽云:表證急,先解表,後即治里;里證急,先治里,後即解表。此先後次第也。若欲作一湯治之,神丹甘遂,合飲之謂矣。雖然,大羌活湯亦可用之,但必表裡齊等,不容先後治者,萬不得已而用也。
凡發汗,溫服湯藥。其方雖言日三服,若病劇不解,當促其間,可半日中盡三服。若與病相阻,即便有所覺。重病者,一日一夜,當晬時觀之。如服一劑,病證猶在,故當復作本湯服之。至有不肯汗出,服三劑乃解。若汗不出者,死病也。
發汗藥,須溫暖服者,易為發散也。日三服者,藥勢續也。病勢稍重,當促急服之,以折盛熱。不可拘於本方。設藥病不相對,湯入即便知之。如陰多者,投以涼藥,即寒逆隨生;陽多者,飲以溫劑,則熱毒即起。是便有所覺。晬時者,周時也。一日一夜,服湯藥盡劑,更看其傳。
如病證猶在,當復作本湯,以發其汗。若服三劑不解,汗不出者,邪氣大甚,湯不能勝,必成大疾。千金曰:熱病,脈躁盛而不得汗者,此陽脈之極也,死。
王三陽云:亦有黃耆建中補之,而後汗出者。若服三劑發汗藥,汗復不出,其死必矣。宜仔細候脈消息之,毋妄治也。
凡得時氣病,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,飲不能多,不當與也。何者:以腹中熱尚少,不能消之,便更與人作病也。至七八日大渴,欲飲水者,猶當依證與之。與之常令不足,勿極意也。言能飲一斗,與五升。若飲而腹滿,小便不利,若喘若噦,不可與之。忽然大汗出,是為自愈也。
熱在上焦,則為消渴。言熱消津液,而上焦乾燥,則生渴也。大熱則能消水;熱少不能消之。若強飲,則停飲變為諸病。至七八日,陽勝氣溫,向解之時多,尚生大渴,亦須少少與之,以潤胃氣。不可極意飲也。若飲而腹滿,小便不利,若喘若噦者,為水飲內停而不散,不可更與之。忽然陽氣通,水氣散,先發於外,作大汗而解。
凡得病,反能飲水,此為欲愈之病。其不曉病者,但聞病飲水自愈,小渴者亦強與飲之,因成其禍,不可複數。
小渴者,為腹中熱少。若強與水,水飲不消,復為諸飲病也。
凡得病,厥脈動數,服湯藥更遲;脈浮大減小;初躁後靜。此皆愈證也。
動數之脈,邪在陽也;湯入而變遲者,陽邪愈也。浮大之脈,邪在表也,而復減小者,表邪散也。病初躁亂者,邪所煩也;湯入而安靜者,藥勝病也。是皆為愈證。
白話文:
又說,所謂陽氣過盛就會死亡,是指表證已經解除,而裡證卻完全顯現,這時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而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。所謂陰氣過盛導致死亡,是指裡證還沒形成,而只有表證存在,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而不應該用攻下的方法。
戴元禮說,傷寒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區分表證和裡證,然後決定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。有的病人會自己出汗或腹瀉,有的則需要醫生用藥來幫助發汗或攻下。這裡面的細節很多,但發汗藥應該早用,攻下藥應該晚用,這也只是個大致的原則。
王三陽說,表證緊急時,要先解除表證,然後再治療裡證;裡證緊急時,要先治療裡證,然後再解除表證。這是先後次序。如果想用一帖藥就同時治療表裡,那就像神丹甘遂一樣,需要合在一起服用。雖然如此,大羌活湯也可以使用,但必須在表裡症狀都差不多時,才能不分先後一起治療,萬不得已時才用。
凡是發汗,要溫服湯藥。雖然藥方上寫著一天服用三次,但如果病情嚴重沒有緩解,應該縮短服藥間隔,可以半天內就服完三次。如果服藥後身體有不適感,要立即察覺。重症患者,一天一夜之間要隨時觀察。如果服用一劑藥後,病情還沒有好轉,就應該再服用同一劑藥。如果有人怎麼服藥都不出汗,服用到第三劑才汗出的,如果真的汗不出來,那這個病就是死症了。
服用發汗藥,必須要溫熱服用,這樣藥性才容易發散。一天服用三次,是為了讓藥效能夠持續。如果病情稍重,就應該加快服藥速度,以壓制過盛的熱邪。不可以拘泥於藥方,如果藥和病症不對症,一服藥就知道。如果陰氣過盛,服用寒涼藥,就會產生寒逆的症狀;如果陽氣過盛,服用溫熱藥,就會引發更嚴重的熱毒。這些都是服藥後會有的反應,要隨時注意。所謂“晬時”,就是指一天一夜的時間。一天一夜內服完一劑湯藥後,要繼續觀察病情的發展。
如果病症依然存在,就應該再服用同一劑湯藥,以幫助發汗。如果服用三劑藥都沒有緩解,而且汗也不出來,那說明邪氣太盛,藥力無法勝過邪氣,必定會形成大病。《千金方》上說,熱病,脈象躁動且強盛,卻沒有汗出,這是陽脈到了極點,會導致死亡。
王三陽說,也有人用黃耆建中湯來補氣,然後才發汗的。如果服用三劑發汗藥後,汗還是不出,那這個人就死定了。應該仔細觀察脈象變化,不要亂治。
凡是得了時氣病,到五六天時會口渴想喝水,但喝不多,這時不應該給水喝。因為腹中的熱還不多,不能消化水,反而會讓病情加重。到了七八天,如果非常口渴,想喝水,這時應該根據病情給水喝,但要常讓病人覺得不夠,不要讓他喝足。比如他能喝一斗水,就給他五升。如果喝水後腹脹、小便不暢、喘氣或打嗝,就不能給他喝水。如果突然大量出汗,那就是病自己好了。
熱在上焦,就會導致消渴。指的是熱邪消耗了津液,導致上焦乾燥,就會產生口渴。熱邪很盛的時候能消耗水,熱邪不夠盛的時候就不能消耗水。如果強迫病人喝水,停留在體內的水就會轉變成其他疾病。到了七八天,陽氣旺盛,身體逐漸好轉時,通常會很口渴,這時也需要少量多次地給他喝水,以滋潤胃氣,不能讓他隨意喝夠。如果喝水後腹脹、小便不暢、喘氣或打嗝,是因為水飲停留在體內無法散發,就不能再給他喝水。如果忽然陽氣暢通,水氣散開,先在體表發散,大量出汗,病就會好了。
凡是生病後,反而能喝水,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但那些不懂得醫理的人,只是聽說病人喝水會自癒,就對那些輕微口渴的病人也強迫他們喝水,反而會因此造成災禍,這種做法不能重複。
輕微口渴,是因為腹中的熱不多。如果強迫病人喝水,水不能被消化,反而會變成各種水飲病。
凡是生病後,出現厥脈跳動快速,服用湯藥後脈搏變得緩慢,脈象由浮大轉為細小,初期的躁動不安轉為安靜,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
脈象跳動快速,說明邪氣在陽。服用湯藥後脈搏變緩慢,說明陽邪正在消退。脈象浮大,說明邪氣在表,脈象變小,說明表邪正在消散。初期躁動不安,是邪氣擾亂了身體。服用湯藥後變得安靜,說明藥力勝過了病邪。這些都是好轉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