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五 (4)
卷五 (4)
1. 茵陳蒿湯方第七十八
茵陳蒿(六兩味苦微寒),梔子(十四枚擘苦寒),大黃(二兩去皮苦寒),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茵陳。減六升。內二味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。尿如皂角汁狀。色正赤。一宿復減。黃從小便去也。
小熱之氣。涼以和之。大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茵陳梔子之苦寒。以逐胃燥。宜下必以苦。宜補必以酸。大黃之苦寒。以下瘀熱。
陽明證。其人喜忘者。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宜抵當湯下之。
內經曰。血並於下。亂而喜忘。此下本有久瘀血。所以喜忘也。津液少。大便硬。以蓄血在內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黑也。與抵當湯。以下瘀血。
王海藏云。初便褐色者重。再便。深褐色者愈重。三便。黑色者為尤重。色變者。以其火燥也。如羊血在日色中。須臾變褐色。久則漸變而為黑色。即此意也。
陽明病。下之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。可攻。腹微滿。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。宜大承氣湯。
下後心中懊憹而煩者。虛煩也。當與梔子豉湯。若胃中有燥屎者。非虛煩也。可與大承氣湯下之。其腹微滿。初硬後溏。是無燥屎。此熱不在胃而在上也。故不可攻。
病人不大便。五六日。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者。此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
不大便五六日者。則大便必結為燥屎也。胃中燥實。氣不得下通。故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也。
病人煩熱。汗出則解。又如瘧狀。日晡所發熱者。屬陽明也。脈實者宜下之。脈浮虛者宜發汗。下之與大承氣湯。發汗宜桂枝湯。
雖得陽明證。未可便為裡實。審看脈候。以別內外。其脈實者。熱已入腑為實。可與大承氣湯下之。其脈浮虛者。是熱未入腑。猶在表也。可與桂枝湯。發汗則愈。
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。煩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。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大下之後。則胃弱。不能消穀。至六七日不大便。則宿食已結不消。故使煩熱不解而腹滿痛。是知有燥屎也。與大承氣湯以下除之。
婁氏云。此大下之後。又下之也。反用大承氣者。以津液漸竭故也。須審虛實用之。不如梔子枳實穩當。
病人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時有微熱。喘冒不能臥者。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小便利。則大便硬。此以有燥屎。故小便不利。而大便乍難乍易。胃熱者。發熱。喘冒無時。及嗜臥也。此燥屎在胃。故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也。與大承氣湯。以下燥屎。
王三陽云。此證不宜妄動。必以手按之。大便有硬塊。喘冒不能臥。方可攻之。何也。乍難乍易故也。
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
上焦主內。胃為之市。食谷欲嘔者。胃不受也。與吳茱萸湯。以溫胃氣。得湯反劇者。上焦不內也。以治上焦法治之。
白話文:
茵陳蒿湯方第七十八
茵陳蒿(六兩,味苦微寒)、梔子(十四枚,掰開,味苦寒)、大黃(二兩,去皮,味苦寒),以上三味藥材,用一斗水煎煮。先煮茵陳蒿,煮到水量減少六升後,再加入另外兩種藥材,繼續煮到剩下三升,過濾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小便應該會變通暢,尿液像皂角水一樣,顏色鮮紅,一晚上之後,顏色會變淺,黃色物質就會隨著尿液排出。
小熱可用涼性藥物調理,大熱則需寒涼藥物來治療。茵陳蒿和梔子的苦寒之性,能去除胃部的燥熱。需要瀉下時用苦味藥,需要補益時用酸味藥。大黃的苦寒之性,能瀉下瘀積的熱邪。
陽明病症,病人容易健忘,必然有瘀血積聚。原因是長期瘀血滯留,才會導致健忘。大便雖然硬,但排便卻比較容易,顏色一定是黑色的,這時應服用抵當湯來瀉下。
《內經》說:血液下行受阻,就會神志錯亂而健忘。這說明下焦原本就有長期瘀血積聚,所以才會健忘。津液不足,大便乾燥,都是因為瘀血積聚在體內。大便雖然硬,但排便反而容易,顏色發黑,所以要服用抵當湯,來瀉下瘀血。
王海藏說:初次排便顏色是褐色,病情較重;第二次排便顏色加深成深褐色,病情更重;第三次排便顏色變成黑色,病情最重。顏色變化,是因為體內燥熱之故。就像羊血暴露在陽光下,很快就會變成褐色,時間久了就會慢慢變成黑色,這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陽明病症,瀉下之後,心中煩悶焦躁,胃中有乾燥的大便,可以攻下;如果腹部微脹,開始時大便堅硬,後來變稀軟,則不宜攻下。如果有乾燥的大便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瀉下後心中煩悶焦躁,是虛煩,應該服用梔子豉湯。如果胃中有乾燥的大便,則不是虛煩,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腹部微脹,大便先硬後軟,則沒有乾燥的大便,這說明熱邪不在胃部而在上焦,所以不能攻下。
病人幾天(五六天)不大便,繞臍疼痛,煩躁不安,發作時間不定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大便,所以導致不大便。
五六天不大便,大便必然乾燥結實,胃中燥熱積滯,氣機不能下行通暢,所以才會繞臍疼痛,煩躁不安,發作時間不定。
病人煩熱,出汗後症狀減輕,像瘧疾一樣,日暮時分發熱,屬於陽明病症。脈象實的,應該瀉下;脈象浮虛的,應該發汗。瀉下可用大承氣湯,發汗可用桂枝湯。
即使符合陽明病症,也不能馬上判斷是裡實證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,區分內外證。脈象實的,熱邪已入臟腑,是實證,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;脈象浮虛的,熱邪尚未入腑,還在表證,可以用桂枝湯發汗治療,出汗後就會好轉。
瀉下後六七天不大便,煩躁不安,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大便。原因是宿食積滯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瀉下之後,胃氣虛弱,不能消化食物,到六七天不大便,宿食已經積結成塊無法消化,所以煩熱不安,腹部脹滿疼痛,這就是有乾燥的大便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去除。
婁氏說:這是瀉下之後再次瀉下,再次服用大承氣湯,是因為津液逐漸耗竭的緣故,必須仔細判斷虛實情況再用藥,不如服用梔子枳實湯更穩妥。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時通時不通,經常感到微熱,呼吸困難不能平臥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大便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小便不通暢,大便卻乾燥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大便,所以小便不利,而大便時通時不通。胃熱的人,會發熱,呼吸困難不能平臥,並且嗜睡。這是因為乾燥的大便滯留在胃中,所以經常感到微熱,呼吸困難,不能平臥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乾燥的大便。
王三陽說:這種病症不宜輕易用藥,必須用手按壓腹部,如果摸到大便堅硬結塊,呼吸困難不能平臥,才可以攻下。這是因為大便時通時不通的緣故。
吃東西想吐,屬於陽明病症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加重,則屬於上焦病症。
上焦主管內臟,胃是食物的通道。吃東西想吐,是胃不能接受食物。服用吳茱萸湯溫暖胃氣。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加重,則上焦功能失調,應該用治療上焦的方法治療。
2. 吳茱萸湯方第七十九
吳茱萸(一升洗味辛熱),人參(三兩味甘溫),生薑(六兩切味辛溫),大棗(十二枚擘味甘溫),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內經曰。寒淫於內。治以甘熱。佐以苦辛。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。人參大棗之甘以緩脾。
婁氏云。得湯反劇者。火也。當用生薑黃連治之。
太陽病。寸緩、關浮、尺弱。其人發熱。汗出。復惡寒。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。病人不惡寒而渴者。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。大便必硬。不更衣十日。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。少少與之。但以法救之。渴者。宜五苓散。
太陽病。脈陽浮陰弱。為邪在表。今寸緩關浮尺弱。邪氣漸傳裡。則發熱汗出復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傳經之邪入里。里不和者必嘔。此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醫下之早。邪氣留於心下也。如其不下者。必漸不惡寒而渴。太陽之邪。轉屬陽明也。若吐若下若發汗後。小便數。大便硬者。
當與小承氣湯和之。此不因吐下發汗後。小便數。大便硬。若是無滿實。雖不更衣。十日無所苦也。候津液還入胃中。小便數少。大便必自出也。渴欲飲水者。少少與之。以潤胃氣。但審邪氣所在。以法救之。如渴不止。與五苓散是也。
張兼善云。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。何也。曰、此非結熱。乃津液不足。夫不便者。若有潮熱譫語。可下之證者。然後可以攻之。其不大便而無諸下證者。此津液不足。當須審慎。勿以日數久而輒為攻下也。
王三陽云。此處五苓散難用。不然。經文渴字上。當有缺文也。
脈陽微而汗出少者。為自和也。汗出多者為太過。
脈陽微者。邪氣少。汗出少者為適當。故自和。汗出多者。反損正氣。是汗出太過也。
陽脈實。因發其汗。出多者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里。亡津液。大便因硬也。
陽脈實者。表熱甚也。因發汗。熱乘虛蒸。津液外泄。致汗出太過。汗出多者亡其陽。陽絕於里。腸胃乾燥。大便因硬也。
脈浮而芤。浮為陽。芤為陰。浮芤相搏。胃氣生熱。其陽則絕。
浮芤相搏。陰陽不諧。胃氣獨治。鬱而生熱。消爍津液。其陽為絕。
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。大便則難。其脾為約。麻仁丸主之。
趺陽者。脾胃之脈。診浮為陽。知胃氣強。澀為陰。知脾為約。約者。儉約之約。又約束之約。內經曰。飲入於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於膀胱。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今胃強脾弱。約束津液。不得四布。但輸膀胱。致小便數大便難。與脾約丸。通腸潤燥。
白話文:
吳茱萸湯方第七十九
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等四味藥材,用水煎煮,服用後能溫暖脾胃。此方用於治療太陽病,症狀包括發熱、出汗、再次畏寒、心下痞塞等,不嘔吐。若服用後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不畏寒但口渴的症狀,則病情轉為陽明病。 小便頻數,大便必然乾燥。即使十天不換衣物,也沒有其他不適,但口渴想喝水,應少量多次給予水分。若口渴嚴重,則需使用五苓散。
太陽病,脈象寸脈緩、關脈浮、尺脈弱,表示邪氣由表入裡,導致發熱、出汗後又畏寒。若無嘔吐,僅心下痞塞,則需及時服用此方以瀉下。若瀉下無效,則病情轉為陽明病。 若在嘔吐、瀉下、發汗後出現小便頻數、大便乾燥,則應同時服用小承氣湯。但若無腹脹滿實的症狀,即使十天不更衣,也沒有其他不適,則不必急於攻下,應待體內津液恢復後,小便減少,大便自然通暢。口渴想喝水,應少量多次給予,滋潤胃氣。治療時需仔細判斷邪氣所在,對症下藥。 若口渴不止,則需使用五苓散。
十天不換衣物而不使用攻伐之法,是因為這不是由於積熱所致,而是由於津液不足。若有潮熱、譫語等需要瀉下的症狀,方可使用攻下之法。若無大便不通暢等症狀,則為津液不足,需謹慎施治,切勿因病程時間長而輕易攻下。
此方使用五苓散較為困難,除非經文中「渴」字上方有缺失的文字。
脈象陽氣微弱而汗出量少,是身體自行恢復的表現;汗出量多則為過度。脈象陽氣微弱,說明邪氣較少,汗出量少則為適中,故能自行恢復;汗出量多則損傷正氣,為汗出過多。
陽脈實證,因發汗而汗出量多,也屬於汗出過多,導致陽氣衰竭於裡,津液損耗,大便乾燥。陽脈實證表示表證熱盛,因發汗而致虛熱蒸騰,津液外洩,導致汗出過多,汗出過多則耗傷陽氣,陽氣衰竭於裡,腸胃乾燥,大便乾燥。
脈象浮而芤,浮為陽,芤為陰,浮芤並見,表示胃氣生熱,陽氣衰竭。浮芤並見,陰陽失調,胃氣獨盛,鬱而化熱,灼傷津液,陽氣衰竭。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頻數,浮澀並見,大便不通,脾氣虛弱,宜用麻仁丸治療。趺陽脈是脾胃之脈,脈象浮則胃氣強盛,澀則脾氣虛弱。脾氣虛弱,導致津液運行不暢,小便頻數,大便不通,宜用脾約丸,以通利腸道,潤澤燥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