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4)

1. 茵陳蒿湯方第七十八

茵陳蒿(六兩味苦微寒),梔子(十四枚擘苦寒),大黃(二兩去皮苦寒),

白話文:

  • 茵陳蒿(六兩,味道苦、性微寒)

  • 梔子(十四枚,擘開後使用,味道苦、性寒)

  • 大黃(二兩,去皮後使用,味道苦、性寒)
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茵陳。減六升。內二味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。尿如皂角汁狀。色正赤。一宿復減。黃從小便去也。

白話文:

茵陳、大黃、梔子三味藥。取水一斗,先將茵陳煮,等到水減六升時,放入大黃、梔子兩味藥繼續煮,把水煎至三升左右,去渣,分成三次服用。這樣一來,小便就會通暢,尿色會像皁角汁一樣呈正紅色。但過了一天,症狀就會有減輕。黃疸會隨著小便排出而改善。

小熱之氣。涼以和之。大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茵陳梔子之苦寒。以逐胃燥。宜下必以苦。宜補必以酸。大黃之苦寒。以下瘀熱。

白話文:

小熱之氣。涼以和之。

小暑時節的天氣炎熱,需要用涼爽來調和。

大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

大暑時節的天氣炎熱,需要用寒冷來消除。

茵陳梔子之苦寒。以逐胃燥。

茵陳和梔子性苦寒,可以驅散胃中的燥熱之氣。

宜下必以苦。宜補必以酸。

如果需要瀉下,必須用苦味的中藥。如果需要補益,必須用酸味的中藥。

大黃之苦寒。以下瘀熱。

大黃性苦寒,可以瀉下瘀熱。

陽明證。其人喜忘者。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宜抵當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陽明證。這類人容易健忘。一定有積蓄的血液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原本就有長期瘀血,所以才導致健忘。雖然大便硬,但排便反而容易。大便的顏色一定是黑的。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。

內經曰。血並於下。亂而喜忘。此下本有久瘀血。所以喜忘也。津液少。大便硬。以蓄血在內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黑也。與抵當湯。以下瘀血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上說:血清流在下面(小腹),血濁流在上面(腦部),如果血濁混雜了血清,則容易引起頭暈健忘。這可能是因為該人久已患有瘀血,所以容易健忘。津液太少,大便太硬,這可能是因為體內蓄積了瘀血,所以雖然大便很硬,排便卻很順暢。大便的顏色很黑,這也是瘀血的症狀。可用抵當湯來治療瘀血。

王海藏云。初便褐色者重。再便。深褐色者愈重。三便。黑色者為尤重。色變者。以其火燥也。如羊血在日色中。須臾變褐色。久則漸變而為黑色。即此意也。

白話文:

王海藏說:大便最初呈現褐色的是比較嚴重的,第二次大便變成深褐色則是更加嚴重,第三次大便變成黑色最為嚴重。大便的顏色之所以改變,是因火燥造成的。就像羊血在陽光照射下,很快就會變成褐色,時間久了會逐漸變成黑色。是同一個意思。

陽明病。下之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。可攻。腹微滿。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。用瀉下之法治療。心中煩躁懊悔而煩躁。是因為胃中有燥結的糞便。可以攻下治療。腹部微脹。開始時大便硬結。後來一定會溏瀉。不能攻下治療。如果胃中有燥結的糞便。應該用大承氣湯。

下後心中懊憹而煩者。虛煩也。當與梔子豉湯。若胃中有燥屎者。非虛煩也。可與大承氣湯下之。其腹微滿。初硬後溏。是無燥屎。此熱不在胃而在上也。故不可攻。

白話文:

病人下後心中感到懊惱和煩躁。這是虛煩,應當服用梔子豉湯。如果胃中有燥屎,那不是虛煩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病人腹中稍滿,開始乾燥,後來轉溏,那是沒有燥屎造成的,這種熱不在胃而在上,所以不能攻治。

病人不大便。五六日。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者。此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

不大便五六日者。則大便必結為燥屎也。胃中燥實。氣不得下通。故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的大便不通。已經五到六天了。肚臘周圍會疼痛。心情煩躁。而且這種情況是間歇性發作的。這是因為體內有燥屎,所以才會造成大便不通。

如果大便不通已經五到六天,那麼大便一定已經結成了燥屎。因為胃裡乾燥且有實熱,氣機無法下行,所以會感到肚臚周圍疼痛,並且伴有煩躁的症狀,這種情況是間歇性發作的。

病人煩熱。汗出則解。又如瘧狀。日晡所發熱者。屬陽明也。脈實者宜下之。脈浮虛者宜發汗。下之與大承氣湯。發汗宜桂枝。

白話文:

病人覺得煩躁和燥熱,流汗時症狀就會緩解。症狀有如瘧疾,日落時發燒,屬於陽明經的病症。脈搏有力,適合採用瀉下的治療方法。脈搏浮而無力,適合採用發汗的治療方法。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。發汗可以用桂枝。

雖得陽明證。未可便為裡實。審看脈候。以別內外。其脈實者。熱已入腑為實。可與大承氣湯下之。其脈浮虛者。是熱未入腑。猶在表也。可與桂枝湯。發汗則愈。

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。煩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。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即使得到了陽明證。不能馬上當作裡實。要審查看脈象,以區分內外。脈象實的,是熱已經進入腹部為實證。可以用承氣湯清下腸胃。脈象浮虛的,是熱未進入腹部,還在外表。可以用桂枝湯發汗即可痊癒。

大下之後。則胃弱。不能消穀。至六七日不大便。則宿食已結不消。故使煩熱不解而腹滿痛。是知有燥屎也。與大承氣湯以下除之。

白話文:

在服用大下藥之後,胃部就會虛弱,不能消化穀物。到了五六七天沒有大便,宿食就會積結而不消化。因此會使得煩躁、發熱的症狀不解除,而且腹部也會感到疼痛。這時知道已有乾燥的大便在腸中,就服用大承氣湯來攻下,以便清除積結的乾燥大便。

婁氏云。此大下之後。又下之也。反用大承氣者。以津液漸竭故也。須審虛實用之。不如梔子枳實穩當。

病人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時有微熱。喘冒不能臥者。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婁氏說。在服用甘遂大承氣湯後,又再次使用瀉藥。是反過來使用大承氣湯,因為津液逐漸耗竭的緣故。所以必須審慎地判斷虛實後再使用。不如使用梔子、枳實更穩當。

小便利。則大便硬。此以有燥屎。故小便不利。而大便乍難乍易。胃熱者。發熱。喘冒無時。及嗜臥也。此燥屎在胃。故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也。與大承氣湯。以下燥屎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通暢,則大便變硬。這是因為體內有燥屎,所以小便不通暢,而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。胃熱的人,會發燒、喘氣,而且沒有固定的時間,也會嗜睡。這是因為燥屎在胃裡,所以時常有輕微發燒、喘冒,睡不好覺的症狀。服用大承氣湯,可以幫助排出燥屎。

王三陽云。此證不宜妄動。必以手按之。大便有硬塊。喘冒不能臥。方可攻之。何也。乍難乍易故也。

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

白話文:

王三陽說,這種症狀不應該輕易處理,必須用手按壓,如果發現大便有硬塊,呼吸困難到無法躺下,這時候才可以進行攻下。這是因為病情時而顯得嚴重時而又顯得輕微。

吃東西後想要嘔吐的,這屬於陽明經的症狀,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如果喝了湯劑後反而病情加重,這就屬於上焦的問題。

上焦主內。胃為之市。食谷欲嘔者。胃不受也。與吳茱萸湯。以溫胃氣。得湯反劇者。上焦不內也。以治上焦法治之。

白話文:

上焦主導消化系統,胃部是接受食物的場所。若吃了食物後感到噁心反胃,表示胃部無法容受。此時,可以服用吳茱萸湯,溫暖胃氣。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反而加重,則表示上焦不內。這時,就需要針對上焦不內進行治療。

2. 吳茱萸湯方第七十九

吳茱萸(一升洗味辛熱),人參(三兩味甘溫),生薑(六兩切味辛溫),大棗(十二枚擘味甘溫),

白話文:

吳茱萸(一升,洗淨後,味辛、性熱),人參(三兩,味甘、性溫),生薑(六兩,切片後,味辛、性溫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後,味甘、性溫)。
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內經曰。寒淫於內。治以甘熱。佐以苦辛。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。人參大棗之甘以緩脾。

婁氏云。得湯反劇者。火也。當用生薑黃連治之。

白話文:

取四味藥材,用七升水煮到剩下兩升,去掉藥渣,溫熱後服用七合,每天服三次。

《內經》說,體內寒氣過盛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治療,並輔以苦辛藥物。吳茱萸、生薑的辛辣可以溫暖胃部,人參、大棗的甘甜可以緩解脾胃。

婁氏說,如果喝了湯藥反而病情加重,可能是火氣太旺,應該用生薑黃連來治療。

太陽病。寸緩、關浮、尺弱。其人發熱。汗出。復惡寒。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。病人不惡寒而渴者。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。大便必硬。不更衣十日。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。少少與之。但以法救之。渴者。宜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的患者,脈搏的寸部緩慢、關部浮起、尺部無力。患者會發燒、汗出,然後又惡寒。不嘔吐,但心窩堵滿不舒服的感覺的人。這是因為醫生使用了瀉下的藥物的。如果沒有瀉下藥症狀不見好轉,患者不惡寒但口渴,這是轉屬陽明經的證狀。小便次數多,大便必定硬結。十天不更換衣服,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。口渴想要喝水,給他少量的喝。但要依照方法救治他。口渴的患者,適合服用五苓散。

太陽病。脈陽浮陰弱。為邪在表。今寸緩關浮尺弱。邪氣漸傳裡。則發熱汗出復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傳經之邪入里。里不和者必嘔。此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醫下之早。邪氣留於心下也。如其不下者。必漸不惡寒而渴。太陽之邪。轉屬陽明也。若吐若下若發汗後。小便數。大便硬者。

白話文:

太陽篇:脈浮而陽,脈弱而陰。這是邪氣在體表的表現。現在寸脈緩和、關脈浮、尺脈虛弱,這是邪氣漸漸傳到裡面的表現。如果出現發熱、出汗、又怕冷的症狀,說明表證尚未解除。傳經之邪入到裡,裡面的臟腑不調和,肯定會嘔吐。如果患者不嘔吐,但感到心下痞滿,這是由於醫生過早地用瀉藥,邪氣停留在心下所致。如果不瀉,肯定會逐漸不惡寒而口渴。這是太陽篇的邪氣,傳到陽明篇去了。如果吐、下、發汗後,小便次數增多,大便乾燥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當與小承氣湯和之。此不因吐下發汗後。小便數。大便硬。若是無滿實。雖不更衣。十日無所苦也。候津液還入胃中。小便數少。大便必自出也。渴欲飲水者。少少與之。以潤胃氣。但審邪氣所在。以法救之。如渴不止。與五苓散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與小承氣湯一起服用。這不是因為嘔吐、腹瀉、出汗後。小便頻繁。大便乾燥。如果沒有滿腹,即使不更換衣服。十天也沒什麼痛苦。等到津液返回胃中。小便次數減少。大便一定會自然排出。口渴想喝水的人。少量給他喝。以滋潤胃氣。只要審查邪氣所在。用方法來救治。如果口渴不止。也應該服用五苓散。

張兼善云。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。何也。曰、此非結熱。乃津液不足。夫不便者。若有潮熱譫語。可下之證者。然後可以攻之。其不大便而無諸下證者。此津液不足。當須審慎。勿以日數久而輒為攻下也。

白話文:

張兼善說,十天沒有排便,卻不需攻伐(用瀉藥)。為什麼?他說,這不是實熱引起的,而是津液不足。如果患者有潮熱、譫語等症狀,可以攻下。而如果沒有大便不通,也沒有其他需要攻下的證狀,這就是津液不足,應該謹慎。不要因為時間長就隨便攻下。

王三陽云。此處五苓散難用。不然。經文渴字上。當有缺文也。

脈陽微而汗出少者。為自和也。汗出多者為太過。

脈陽微者。邪氣少。汗出少者為適當。故自和。汗出多者。反損正氣。是汗出太過也。

陽脈實。因發其汗。出多者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里。亡津液。大便因硬也。

白話文:

王三陽說:這裡不適合使用五苓散。因為《傷寒論》中「渴」字上面,應該是有缺漏的文字。

脈象微弱而汗出很少的,屬於自和。汗出過多的,則屬於太過。

脈象微弱,說明邪氣少,汗出很少是恰當的,所以是自和。汗出過多,反而損傷正氣,這就是汗出太過。

陽脈實,如果發汗,汗出過多也是屬於太過。太過就會導致陽氣絕於內,耗損津液,大便就會變得乾硬。

陽脈實者。表熱甚也。因發汗。熱乘虛蒸。津液外泄。致汗出太過。汗出多者亡其陽。陽絕於里。腸胃乾燥。大便因硬也。

白話文:

陽脈過度充實,表示表熱很嚴重。這時如果發汗,熱邪就會趁虛而入,津液外泄,導致汗出過多。汗出過多的人,陽氣會喪失。陽氣絕於體內,腸胃就會乾燥,大便因此變硬。

脈浮而芤。浮為陽。芤為陰。浮芤相搏。胃氣生熱。其陽則絕。

浮芤相搏。陰陽不諧。胃氣獨治。鬱而生熱。消爍津液。其陽為絕。

白話文:

脉象浮而且芤。浮表示阳,芤表示阴。浮芤互相作用,导致胃气生热,体内的阳气就会衰绝。

浮芤互相作用,阴阳不协调。胃气独自亢盛,郁结而产生热,消耗津液,阳气因此衰绝。

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。大便則難。其脾為約。麻仁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搏浮且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多。浮澀相搏結。則大便困難。脾被約束。用麻仁丸為主藥。

趺陽者。脾胃之脈。診浮為陽。知胃氣強。澀為陰。知脾為約。約者。儉約之約。又約束之約。內經曰。飲入於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於膀胱。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今胃強脾弱。約束津液。不得四布。但輸膀胱。致小便數大便難。與脾約丸。通腸潤燥。

白話文:

趺陽穴是脾胃的經脈。診脈浮起的是陽氣,知道胃氣強盛;脈搏澀滯的是陰氣,知道脾氣約束。約束,是節儉節約的意思,又有約束制約的意思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胃,將食物精微部分輸送給脾,脾將其散發到肺。脾氣運行水道,將水液輸送到膀胱,水液精華輸布到四肢五臟六腑,使五臟六腑的經脈同時運行。所以說,脾是胃運行水液的主人。現在胃氣強盛,脾氣虛弱,約束了水液,不能輸布到四肢五臟六腑,只能輸送到膀胱,導致小便次數多,大便困難。服用脾約丸,可以通腸潤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