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11)
卷二 (11)
1.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
傷寒所致。太陽痓、濕、暍三種,宜應別論。以為與傷寒相似,故此見之。
痓,當作痙,傳寫之誤也。痓者,惡也,非強也。內經曰:「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。」柔,為筋柔而無力;痓,謂骨痙而不隨。痙者,強也。千金以強直為痓。經曰:「頸項強急,口噤,背反張者,痓。」即是觀之,痓為痙字明矣。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。
千金曰:「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,則變痓。」太陽病,發熱無汗,為表實,則不當惡寒;今反惡寒者,則太陽中風,重感於寒,為痓病也。以表實感寒,故名剛痓。
王宇泰云:「熱鬱愈甚,則兼燥化而無汗,血氣不得宣通,大小筋俱受熱害而強直,故曰剛痓也。」
太陽病,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,名曰柔痓。
太陽病,發熱汗出,為表虛,則當惡寒;其不惡寒者,為陽明病。今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,非陽明證,則是太陽中風,重感於濕,為柔痓也。表虛感濕,故曰柔痓。
王宇泰云:「濕勝者,自多汗出。」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痓。
太陽主表;太陽病發熱,為表病,脈當浮大。今脈反沉細,既不愈,則太陽中風,重感於濕而為痓也。金匱要略曰:「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痓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」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痓。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則亡陽。內經曰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陽微不能養筋,則筋脈緊急而成痓也。
張卿子云:「可見亦不必因重感寒濕。」
病,身熱、足寒、頸項強急、惡寒、時頭熱、面赤、目脈赤、獨頭面搖、卒口噤、背反張者,痓病也。
太陽中風,為純中風也;太陽傷寒,為純傷寒也;皆不作痓。惟是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,乃變為痓也。身熱足寒者,寒濕傷下也。時頭熱、面赤、目脈赤,風傷於上也。頭搖者,風主動也。獨頭搖者,頭為諸陽之會,風傷陽也。若純傷風者,身亦為之動搖,手足為之搐搦。此皆內挾寒濕。
故頭搖也。口噤者,寒主急也。卒口噤者,不常噤也,有時而緩;若風寒相搏,則口噤而不時開。此皆加之風濕,故卒口噤也。足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上;其支別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,抵腰中,下貫臀以下,至足。風寒客於經中,則筋脈拘急。
故頸項強急而背反張也。
張卿子云:「此論痓狀。」
活人書云:「痓病外證,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;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,為異耳。」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之候。其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金匱要略曰:「霧傷皮腠,濕流關節,疼痛而煩者,濕氣內流也。」濕同水也。脈沉而細者,水性趣下也。痹,痛也。因其關節煩疼,而名曰濕痹,非腳氣之痹也。內經曰:「濕勝則濡泄。」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者,濕氣內勝也。但當利其小便,以宣泄腹中濕氣。古云:「治濕之病,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」
白話文:
辨析傷寒引起的痙攣、濕邪和中暑脈證
傷寒可以導致痙攣、濕邪和中暑,三者需要區別論述。因為它們與傷寒相似,所以在此加以說明。
「痓」應作「痙」,是傳抄錯誤。「痓」的意思是疾病或不適,而不是指肌肉強直。《內經》說,肺部熱邪移至腎臟,會導致柔弱的痙攣。「柔」指的是筋脈柔軟無力,「痓」則指骨骼痙攣而不自主活動。痙攣指的是肌肉強直。《千金方》將強直視為痓。經書記載,頸項強直、口噤、背部反弓都是痓的表現。由此可見,「痓」就是「痙」。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而惡寒,稱為「剛痙」。
《千金方》說,太陽中風,再次感受寒濕,就會轉變為痙攣。太陽病發熱無汗,屬於表證實證,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而惡寒,說明是太陽中風,再次感受寒邪,而導致痙攣。因為表證實證感受寒邪,所以稱為「剛痙」。
王宇泰說,熱邪鬱積越甚,就會兼有乾燥的表現而無汗,氣血不能通暢,大小筋脈都受到熱邪的損害而強直,所以稱為「剛痙」。
太陽病,發熱汗出,不惡寒,稱為「柔痙」。
太陽病發熱汗出,屬於表虛,應該惡寒。如果不惡寒,則是陽明病。現在發熱汗出而不惡寒,不是陽明證,而是太陽中風再次感受濕邪,導致「柔痙」。表虛感受濕邪,所以稱為「柔痙」。
王宇泰說,濕邪盛者,會自汗出。
太陽病,發熱,脈沉細,稱為痙攣。
太陽主表,太陽病發熱,是表證,脈象應該浮大。現在脈象反而沉細,病情沒有好轉,則是太陽中風再次感受濕邪而導致痙攣。《金匱要略》說,太陽病,症狀齊全,身體強直,僵硬,脈象反而沉遲,這就是痙攣,用栝蔞桂枝湯治療。
太陽病,發汗太多,也會導致痙攣。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就會損傷陽氣。《內經》說,陽氣充足則滋養神明,溫和則滋養筋脈。陽氣虛弱不能滋養筋脈,就會導致筋脈緊急而痙攣。
張卿子說,由此可見,也不一定非要因為再次感受寒濕。
患者身熱、足寒、頸項強直、惡寒,時而頭熱、面赤、目赤、脈象赤,單獨頭面搖動,突然口噤,背部反弓,都是痙攣的表現。
太陽中風是純粹的中風,太陽傷寒是純粹的傷寒,都不會產生痙攣。只有太陽中風再次感受寒濕,才會轉變為痙攣。身熱足寒,是寒濕傷及下焦;時而頭熱面赤,目赤,是風邪侵犯上焦;頭搖動,是風邪導致的運動;單獨頭搖動,是因為頭部是諸陽之會,風邪侵犯陽氣。如果純粹是風邪,則全身都會搖動,手足都會抽搐,這些都是因為內挾寒濕,所以頭才會搖動。口噤,是寒邪導致肌肉緊縮;突然口噤,是指不經常口噤,有時會緩解。如果風寒相搏,則會口噤而不能自主張開,這些都是因為加重了風濕,所以才會突然口噤。足太陽經脈,起於目內眥,上行額部,交會於頭頂,其分支從頭頂進入絡脈連接腦部,再從後腦勺出來,向下經過項部,循行肩胛內側,夾脊,到達腰部,向下貫穿臀部以下,到達足部。風寒邪氣客滞在經脈中,就會導致筋脈拘急。
所以頸項強直,背部反弓。
張卿子說,這是痙攣的表現。
《活人書》說,痙攣的外部症狀,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只是脈象沉遲弦細,項背反弓,有所不同。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躁,脈象沉細,這是濕痹的表現。患者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應該利其小便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霧氣傷害皮膚肌肉,濕邪流注關節,疼痛而煩躁,是濕邪內流。濕邪如同水,脈象沉細,是水性向下流注。痹,就是疼痛。因為關節煩痛,所以稱為濕痹,不是腳氣引起的痹證。《內經》說,濕邪盛則會導致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是濕邪內盛。應該利其小便,以宣洩腹中濕邪。古人說,治療濕邪的疾病,如果不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