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七 (1)
卷七 (1)
1. 卷七
2.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
問曰。病有霍亂者何。答曰。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
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,則吐而不利。邪在下焦,則利而不吐。邪在中焦,則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,寒熱不調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,遂成霍亂。輕者止曰吐利,重者揮霍撩亂,名曰霍亂。
問曰。病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。答曰。此名霍亂。自吐下,又利也,復更發熱也。
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者,本是傷寒。因邪入里,傷於脾胃,上吐下利,令為霍亂。利止里和,復更發熱者,還是傷寒。必汗出而解。
傷寒其脈微澀者,本是霍亂。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轉入陰,必利。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,而反失氣,仍不利者,屬陽明也。便必硬,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
微為亡陽,澀為亡血。傷寒脈微澀,則本是霍亂。吐利亡陽亡血。吐利止,傷寒之邪未已,還是傷寒。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,裡虛遇邪,必作自利。本嘔者,邪甚於上。又利者,邪甚於下。先霍亂,裡氣太虛。又傷寒之邪,再傳為吐利,是重虛也。故為不治。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,
仍不利者,利為虛,不利為實。欲大便而反失氣,裡氣熱也。此屬陽明,便必硬也。十三日愈者,傷寒六日,傳遍三陰三陽後六日再傳經盡,則陰陽之氣和,大邪之氣去而愈也。
下利後,當便硬。硬則能食者愈。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當愈。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
下利後,亡津液,當便硬。能食為胃和,必自愈。不能食者為未和。到後經中,為復過一經,言七日後再經也。頗能食者,胃氣方和。過一日當愈。不愈者,暴熱使之能食,非陽明氣和也。
惡寒脈微而複利,利止亡血也。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
惡寒脈微而利者,陽虛陰勝也。利止則津液內竭,故云亡血。金匱玉函曰,水竭則無血。與四逆湯,溫經助陽,加人參,生津液益血。
霍亂頭痛發熱,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頭痛發熱,則邪自風寒而來。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。邪稍高者居陽分,則為熱。熱多欲飲水者,與五苓散以散之。邪稍下者,居陰分,則為寒。寒多不用水者,與理中丸溫之。
白話文:
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
有人問:「什麼是霍亂病?」回答說:「嘔吐又腹瀉的病症,稱為霍亂。」
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。邪氣在上焦,會嘔吐但不腹瀉;邪氣在下焦,會腹瀉但不嘔吐;邪氣在中焦,則既嘔吐又腹瀉。由於飲食不節制、寒熱不調和,清濁之氣混亂,陰陽失調,便形成霍亂。輕微的僅稱吐瀉,嚴重的則劇烈嘔吐腹瀉、混亂無序,稱為霍亂。
有人問:「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、嘔吐腹瀉的症狀,這是什麼病?」回答說:「這叫做霍亂。自行嘔吐腹瀉後,又再次腹瀉,且又發熱。」
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,原本是傷寒的症狀。但因邪氣深入體內,損傷脾胃,導致上吐下瀉,形成霍亂。若腹瀉停止,體內調和,但再次發熱,仍是傷寒,必須發汗才能痊癒。
傷寒脈象微弱而澀滯的,原本是霍亂。現在是傷寒,但四五天後,病邪傳入陰經,必定會腹瀉。原本就有嘔吐腹瀉的,難以治療。若感覺要排便卻只排氣,並無腹瀉,則屬於陽明病,大便必定乾硬,十三天後會痊癒。這是因為經脈循環完畢的緣故。
脈微弱是陽氣虛損,脈澀滯是陰血虧損。傷寒脈象微弱澀滯,表示原本是霍亂,因嘔吐腹瀉導致陽氣與陰血耗損。若嘔吐腹瀉停止,但傷寒邪氣未除,仍是傷寒。四五天後邪氣傳入陰經,體內虛弱遇邪,必定自行腹瀉。原本嘔吐表示邪氣偏重於上,又腹瀉表示邪氣偏重於下。先患霍亂,體內元氣極虛,再受傷寒邪氣侵襲,又轉為吐瀉,是虛上加虛,因此難以治療。若感覺要排便卻只排氣,並無腹瀉,表示腹瀉是虛證,不腹瀉是實證。想排便卻排氣,是體內有熱,屬於陽明病,大便必定乾硬,十三天後會痊癒。
腹瀉後,大便應當變硬。若大便硬且能進食,表示將痊癒;若反而不能進食,但過一段時間稍能進食,再過一段時間完全能進食,則一天後會痊癒;若未痊癒,則不屬於陽明病。
腹瀉後,津液耗損,大便應當變硬。能進食表示胃氣調和,必定自行痊癒;不能進食表示胃氣未和。過一段時間稍能進食,表示胃氣逐漸調和,再過一天應會痊癒;若未痊癒,可能是暫時的熱症促使進食,並非陽明胃氣真正調和。
怕冷、脈微弱又腹瀉,若腹瀉停止,表示陰血耗損,可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。
怕冷、脈微弱且腹瀉,是陽虛陰盛的表現。腹瀉停止後津液耗竭,稱為亡血。《金匱玉函》說:「津液枯竭則無血。」用四逆湯溫經助陽,加人參生津補血。
霍亂伴有頭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,若熱症明顯且想喝水,可用五苓散治療;若寒症明顯且不想喝水,可用理中丸治療。頭痛發熱表示邪氣來自風寒,中焦是寒熱交雜之處。邪氣偏上屬陽分,表現為熱症,熱症明顯想喝水者,用五苓散散邪;邪氣偏下屬陰分,表現為寒症,寒症明顯不想喝水者,用理中丸溫補。
3.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
人參(甘溫),甘草(炙甘平),白朮(甘溫),乾薑(辛熱以上各三兩),
上四味。搗篩為末。蜜和。丸如雞黃大。以沸湯數合。和一丸。研碎溫服之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腹中未熱。益至三四丸。然不及湯。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。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加減法。
內經曰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用甘補之。人參白朮甘草之甘。以緩脾氣調中。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乾薑之辛。以溫胃散寒。
後加減法。
若臍上築者。腎氣動也。去朮。加桂四兩。
脾虛腎氣動者。臍上築動。內經曰。甘者令人中滿。術甘壅補。桂泄奔豚。是相易也。
吐多者去朮。加生薑三兩。
嘔家不喜甘。故去朮。嘔家多服生薑。以辛散之。
下多者。還用術。悸者。加茯苓二兩。
下多者。用術以去濕。悸加茯苓以導氣。
渴欲得水者。加朮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津液不足則渴。術甘以緩之。
腹中痛者。加人參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裡虛則痛。加人參以補之。
寒者。加乾薑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
腹滿者。去朮。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。如食頃。飲熱粥一升許。微自溫。勿發揭衣被。
胃虛則氣壅腹滿。甘令人中滿。是去朮也。附子之辛。以補陽散壅。
活人云。或四肢拘急。或轉筋者。亦去朮加附子。
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。當消息和解其外。宜桂枝湯小和之。
吐利止。里和也。身痛不休。表未解也。與桂枝湯小和之。外臺云。里和表病。汗之則愈。
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上吐下利。裡虛汗出。發熱惡寒表未解也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冷。陽虛陰勝也。與四逆湯助陽退陰。
既吐且利。小便複利而大汗出。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吐利亡津液。則小便當少。小便複利而大汗出。津液不禁。陽氣大虛也。脈微為亡陽。若無外熱。但內寒。下利清穀。為純陰。此以外熱為陽未絕。猶可與四逆湯救之。
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吐已下斷。津液內竭。則不當汗出。汗出者不當厥。今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陽氣大虛。陰氣獨勝也。若純與陽藥。恐陰為格拒。或嘔或躁。不得復入也。與通脈四逆湯。加豬膽汁。膽苦入心而通脈。膽寒補肝而和陰。引置湯藥。不被格拒。內經曰。微者汗之。甚者從之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
人參(甘溫)、甘草(炙,甘平)、白朮(甘溫)、乾薑(辛熱,以上各三兩)。
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,製成如雞蛋黃大小的藥丸。每次取一丸,用少量沸水研碎後溫服。白天服用三次,夜晚服用兩次。若腹部未覺溫熱,可增加至三四丸,但效果不如湯劑。
湯劑製法:將四味藥材按原量切碎,加水八升,煮至三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加減法
《內經》提到:「脾喜緩和,宜用甘味藥緩解。」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的甘味可緩和脾氣、調理中焦。寒邪過盛時,以辛熱藥平衡,乾薑的辛味能溫胃散寒。
後續加減法
- 若臍上悸動,為腎氣不穩,去除白朮,加桂枝四兩。
- 脾虛腎氣不穩時,臍上會悸動。白朮甘味易致腹脹,桂枝能緩解奔豚氣,故替換。
- 嘔吐頻繁者,去除白朮,加生薑三兩。
- 嘔吐者不宜甘味,故去白朮;生薑辛散,適合嘔吐者。
- 腹瀉嚴重者,仍用白朮;若心悸,加茯苓二兩。
- 白朮能祛濕止瀉;茯苓可導氣緩解心悸。
- 口渴欲飲水者,加白朮至總量四兩半。
- 津液不足致渴,白朮甘味能緩解。
- 腹中疼痛者,加人參至總量四兩半。
- 裡虛致痛,人參可補益。
- 寒症明顯者,加乾薑至總量四兩半。
- 寒邪過盛,以辛熱藥平衡。
- 腹脹者,去除白朮,加附子一枚。服藥後約一頓飯時間,飲熱粥一升以助藥力,保持溫暖,避免掀開衣被。
- 胃虛氣滯致腹脹,甘味藥加重脹滿,故去白朮;附子辛熱可補陽散滯。
《活人書》提到:若四肢拘急或轉筋,同樣去白朮加附子。
其他情況處理
-
嘔吐腹瀉停止但身痛不止者,應調和表證,可少量服用桂枝湯。
-
嘔吐腹瀉止為裡和,身痛為表未解,桂枝湯可調和。
-
嘔吐腹瀉伴隨汗出、發熱惡寒、四肢拘急、手足冰冷者,用四逆湯。
-
此為陽虛陰盛,四逆湯可助陽驅陰。
-
嘔吐腹瀉後小便通利、大汗出、下利清穀、內寒外熱、脈微欲絕者,用四逆湯。
-
津液大傷、陽氣極虛,外熱表示陽氣未絕,仍可用四逆湯輓救。
-
嘔吐腹瀉停止後,汗出肢冷、四肢拘急不解、脈微欲絕者,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。
-
陽氣大虛陰氣獨盛,豬膽汁苦寒能引藥入陰,避免格拒藥力。《內經》雲:「輕症發汗,重症順勢。」即此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