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六 (18)
卷六 (18)
1. 白頭翁湯方第一百零五
白頭翁(三兩苦寒),黃連(三兩去須苦寒),黃柏(三兩去皮苦寒),秦皮(三兩苦寒),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不愈。更服一升。
內經曰。腎欲堅。急食苦以堅之。利則下焦虛。是以純苦之劑堅之。
下利胸脹滿。身體疼痛者。先溫其里。乃攻其表。溫里四逆湯。攻表。桂枝湯。
下利腹滿者。里有虛寒。先與四逆湯溫里。身疼痛。為表未解。利止里和。與桂枝湯攻表。
下利慾飲水者。以有熱故也。白頭翁湯主之。
自利不渴。為臟寒。與四逆湯。以溫臟。下利飲水。為有熱。與白頭翁湯以涼中。
羅天益云。少陰自利而渴。乃下焦虛寒。而用四逆者。恐不可以渴不渴分熱寒也。正當以小便黃白別之耳。
下利譫語者。有燥屎也。宜小承氣湯。
經曰。實則譫語。有燥屎。為胃實。下利為腸虛。與小承氣湯。以下燥屎。
下利後。更煩。按之心下濡者。為虛煩也。宜梔子豉湯。
下利後不煩。為欲解。若更煩而心下堅者。恐為谷煩。此煩而心下濡者。是邪熱乘虛。客於胸中。為虛煩也。與梔子豉湯。吐之則愈。
嘔家有癰膿者。不可治嘔。膿盡。自愈。
胃脘有癰。則嘔而吐膿。不可治嘔。得膿盡。嘔亦自愈。
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嘔而脈弱。為邪氣傳裡。嘔則氣上逆。而小便當不利。小便複利者。裡虛也。身有微熱見厥者。陰勝陽也。為難治。與四逆湯。溫里助陽。
乾嘔。吐涎沫。頭痛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乾嘔吐涎沫者。裡寒也。頭痛者。寒氣上攻也。與吳茱萸湯。溫里散寒。
嘔而發熱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經曰。嘔而發熱者。柴胡證具。
傷寒。大吐大下之。極虛。復極汗出者。以其人外氣怫鬱。復與之水。以發其汗。因得噦。所以然者。胃中寒冷故也。
大吐大下。胃氣極虛。復極發汗。又亡陽氣。外邪怫鬱於表。則身熱。醫與之水以發其汗。胃虛得水。虛寒相搏。成噦也。
或云。吳茱萸湯。理中湯。
活人云。橘皮乾薑湯。羌活附子散。半夏生薑湯。退陰散。
傷寒噦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。利之則愈。
噦而腹滿。氣上而不下也。視其前後部有不利者。即利之以降其氣。前部。小便也。後部。大便也。
活人云。前部宜豬苓湯。後部宜調胃承氣湯。
白話文:
白頭翁湯方第一百零五
白頭翁(三兩,性苦寒),黃連(三兩,去須,性苦寒),黃柏(三兩,去皮,性苦寒),秦皮(三兩,性苦寒)。
以上四味藥,用七升水煮至剩兩升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若未痊癒,再服一升。
《內經》提到:腎需堅固,應速食苦味以強固。腹瀉是因下焦虛弱,故用純苦之藥強化。
腹瀉且胸腹脹滿、身體疼痛者,應先溫暖內臟,再治療表症。溫裡用四逆湯,治表用桂枝湯。
腹瀉兼腹脹者,屬內臟虛寒,先服四逆湯溫裡;若身體疼痛,表症未解,待腹瀉停止、內臟調和後,用桂枝湯治表。
腹瀉想喝水者,是因體內有熱,以白頭翁湯為主。
腹瀉不渴者,屬臟腑寒症,用四逆湯溫臟;腹瀉且想喝水者,屬熱症,用白頭翁湯清熱。
羅天益說:少陰經自發腹瀉且口渴,是下焦虛寒,用四逆湯時,不應單憑口渴與否區分寒熱,而應觀察小便顏色(黃為熱,白為寒)。
腹瀉伴隨胡言亂語者,是因腸道有燥屎,宜用小承氣湯。
《經》曰:實症會譫語,燥屎代表胃實,腹瀉代表腸虛,用小承氣湯通便。
腹瀉後更煩躁,按壓心窩柔軟者,屬虛煩,宜用梔子豉湯。
腹瀉後不煩躁,表示將痊癒;若煩躁且心窩硬,可能是食物積滯。若煩躁而心窩柔軟,是邪熱趁虛侵擾胸中,屬虛煩,用梔子豉湯催吐即癒。
嘔吐帶膿者,不可止嘔,待膿排盡自癒。
胃部生瘡會嘔吐膿液,不可強止嘔,膿排完即癒。
嘔吐且脈弱、小便通暢、輕微發熱、手腳冰冷者難治,用四逆湯為主。
嘔吐脈弱是邪氣入裡,嘔吐應使小便不暢,若反通暢則為裡虛;微熱加手腳冰冷是陰盛陽衰,難治,用四逆湯溫裡助陽。
乾嘔、吐涎沫、頭痛者,用吳茱萸湯為主。
乾嘔吐涎沫是裡寒,頭痛是寒氣上衝,用吳茱萸湯溫裡散寒。
嘔吐伴發熱者,用小柴胡湯為主。
《經》曰:嘔吐發熱是柴胡湯適應症。
傷寒患者經歷劇烈嘔吐、腹瀉後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,是因體表氣鬱結,再飲水發汗導致打嗝,此因胃中寒冷所致。
劇烈吐瀉使胃氣極虛,再發汗更損陽氣,體表鬱熱時,誤飲水發汗,胃虛遇水寒相衝而打嗝。
另有建議用吳茱萸湯或理中湯。
《活人書》提到:橘皮乾薑湯、羌活附子散、半夏生薑湯、退陰散亦可。
傷寒打嗝且腹脹者,觀察大小便,哪部分不通即疏通,即可痊癒。
打嗝腹脹是氣滯不降,檢查前部(小便)或後部(大便)不通,通之則氣順。
《活人書》建議:前部不通用豬苓湯,後部不通用調胃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