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一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9)

1. 平脈法第二

趺陽脈緊而浮。浮為氣,緊為寒。浮為腹滿,緊為絞痛。浮緊相搏,腸鳴而轉。轉即氣動,膈氣乃下。少陰脈不出,其陰腫大而虛也。

浮為胃氣虛,緊為脾中寒。胃虛則滿,脾寒則痛。虛寒相搏,腸鳴而轉。轉則膈中之氣,因而下泄也。若少陰脈不出,則虛寒之氣,至於下焦,結於少陰,而聚於陰器,不得發泄,使陰腫大而虛也。

寸口脈微而澀。微者,衛氣不行;澀者,榮氣不足。榮衛不能相將,三焦無所仰,身體痹不仁。榮氣不足則煩疼,口難言;衛氣虛則惡寒,數欠。三焦不歸其部:上焦不歸者,噫而酢吞;中焦不歸者,不能消穀引食;下焦不歸者,則遺溲。

人養三焦者血也,護三焦者氣也。榮衛俱損,不能相將而行,三焦無所依仰,身體為之頑痹而不仁。《內經》曰:「榮氣虛而不仁。」《針經》曰:「衛氣不行,則為不仁。」榮為血,血不足,則煩疼;榮屬心,榮弱心虛,則口難言;衛為陽,陽微則惡寒;衛為氣,氣虛則數欠。三焦因榮衛不足,無所依仰,其氣不能歸其部。

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上焦竭,善噫。」上焦受中焦氣,中焦未和,不能消穀,故令噫耳。下焦竭,即遺溺失便。以上焦在膈上物未化之分也。不歸者,不至也。上焦之氣不至其部,則物未能傳化,故噫而酢吞。中焦在胃之中,主腐熟水穀,水穀化則思食。中焦之氣不歸其部,則水穀不化,故云不能消穀引食。下焦在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;溲,小便也。下焦不歸其部,不能約制溲便,故遺溲。

趺陽脈沉而數。沉為實,數消穀。緊者病難治。

沉為實者,沉主裡也。數消穀者,數為熱也。緊為肝脈,見於脾部,木來剋土,為鬼賊相刑,故云難治。

寸口脈微而澀。微者,衛氣衰;澀者,榮氣不足。衛氣衰,面色黃;榮氣不足,面色青。榮為根,衛為葉。榮衛俱微,則根葉枯槁,而寒慄咳逆,唾腥,吐涎沫也。

衛為氣,面色黃者,衛氣衰也。榮為血,面色青者,榮血衰也。榮行脈中為根,衛行脈外為葉。榮為陰,衛為陽;榮為根,衛為葉。根葉俱微,則陰陽之氣內衰,致生寒慄而咳逆,唾腥,吐涎沫也。

王宇泰云:「子能令母虛。肺主氣,氣虛,則脾色見於面而黃;心主血,血衰,則肝色見於面而青。肺臭腥脾液涎也。」

趺陽脈浮而芤。浮者,衛氣衰;芤者,榮氣傷。其身體瘦,肌肉甲錯。浮芤相搏,宗氣衰微,四屬斷絕。

《經》曰:「衛氣盛,名曰高;高者,暴狂而肥。榮氣盛,名曰章;章者,暴澤而光。」其身體瘦而不肥者,衛氣衰也;肌肉甲錯而不澤者,榮氣傷也。宗氣者,三焦歸氣也。四屬者,皮肉脂髓也。榮衛衰傷,則宗氣亦微,四屬失所滋養,致斷絕矣。

寸口脈微而緩。微者,衛氣疏;疏則其膚空。緩者,胃氣實;實則谷消而水化也。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;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。榮盛則其膚必疏;三焦絕經,名曰血崩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(腳背上的脈搏)呈現緊而且浮的狀態,浮代表氣,緊代表寒。浮脈會導致腹脹,緊脈則會引起絞痛。如果浮脈和緊脈同時出現且相互搏動,就會出現腸鳴和腸蠕動,腸蠕動代表氣在流動,使橫膈膜的氣下降。如果少陰脈(腎經)不明顯,那麼陰部會腫大且虛弱。

浮脈也代表胃氣虛弱,緊脈則代表脾胃有寒氣。胃虛則會感到腹脹,脾寒則會引起疼痛。虛寒之氣相互搏動,就會出現腸鳴和腸蠕動,腸蠕動會使橫膈膜的氣向下排泄。如果少陰脈不明顯,虛寒之氣會到達下焦(下腹部),聚集在少陰經(腎經),並停留在陰器部位,無法散發出去,導致陰部腫大且虛弱。

寸口脈(手腕上的脈搏)呈現微弱且澀滯的狀態,微弱代表衛氣運行不暢,澀滯代表榮氣不足。榮氣和衛氣不能相互協調,三焦(上中下三部分)失去所依附的能量,身體就會感到麻木不仁。榮氣不足則會煩躁疼痛,難以說話。衛氣虛弱則會怕冷,經常打哈欠。三焦之氣不歸其位,上焦(胸腔)之氣不歸位則會打嗝和吞酸水;中焦(脾胃)之氣不歸位則會消化不良,食慾不振;下焦(下腹部)之氣不歸位則會小便失禁。

人體依靠血液來滋養三焦,依靠氣來保護三焦。榮氣和衛氣都受到損傷,不能相互協調運行,三焦就失去了所依附的能量,身體就會變得麻木不仁。《內經》說,榮氣虛弱就會感到麻木不仁;《針經》說,衛氣運行不暢就會感到麻木不仁。榮氣屬於血,血不足就會煩躁疼痛。榮氣歸屬於心,榮氣虛弱則心氣虛,就會難以說話。衛氣屬於陽,陽氣虛弱就會怕冷。衛氣屬於氣,氣虛就會經常打哈欠。三焦由於榮衛不足而失去所依,其氣不能回到各自的部位。《金匱要略》說,上焦衰竭就會經常打嗝,上焦接受來自中焦的氣,中焦不調和,就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會打嗝。下焦衰竭則會大小便失禁。上焦位於橫膈膜之上,是食物尚未消化的部分,不歸位是指氣不能到達其部位,所以食物不能被傳導和消化,就會打嗝和吞酸水。中焦位於胃部,主要負責腐熟水穀,水穀消化後就會有食慾。中焦之氣不歸其位,則水穀不能消化,所以說不能消化食物而食慾不振。下焦位於膀胱開口處,負責區分清濁,小便也屬於下焦所管。下焦之氣不歸其位,就不能控制小便,所以會小便失禁。

趺陽脈呈現沉而數的狀態,沉脈代表體內有實邪,數脈則代表消化食物快。如果脈搏緊繃,這種疾病就難以治療。

沉脈代表體內有實邪,因為沉脈主裡(身體內部);數脈代表體內有熱,因為數脈主熱。緊脈屬於肝脈,但出現在脾的部位,這代表木(肝)克土(脾),是鬼賊相刑的表現,所以說難以治療。

寸口脈呈現微弱且澀滯的狀態,微弱代表衛氣衰弱,澀滯代表榮氣不足。衛氣衰弱,面色會發黃;榮氣不足,面色會發青。榮氣是根,衛氣是葉,榮衛都虛弱,就如同根和葉都枯萎,身體會寒戰、咳嗽、氣逆、吐出腥味的唾液和泡沫。

衛氣屬於氣,面色發黃代表衛氣衰弱。榮氣屬於血,面色發青代表榮血衰弱。榮氣在脈中運行,如同樹根;衛氣在脈外運行,如同樹葉。榮氣為陰,衛氣為陽。榮為根,衛為葉,如果根和葉都虛弱,體內的陰陽之氣就會衰退,導致寒戰、咳嗽、氣逆、吐出腥味的唾液和泡沫。

王宇泰說,子能使母虛,肺主氣,氣虛,則脾的顏色會顯現在臉上而發黃;心主血,血衰,則肝的顏色會顯現在臉上而發青。肺的氣味是腥的,脾的體液是涎。

趺陽脈呈現浮而且芤(中空)的狀態,浮脈代表衛氣衰弱,芤脈代表榮氣受損。這會導致身體消瘦,肌肉皮膚粗糙。浮脈和芤脈相互搏動,宗氣(三焦之氣)就會衰弱,四屬(皮、肉、脂、髓)失去滋養而斷絕。

《經》說,衛氣旺盛,稱為「高」,「高」是指暴躁狂妄而肥胖;榮氣旺盛,稱為「章」,「章」是指容光煥發而潤澤。身體消瘦而不肥胖,代表衛氣衰弱;肌肉皮膚粗糙不潤澤,代表榮氣受損。宗氣是指三焦歸氣。四屬是指皮、肉、脂、髓。榮衛衰傷,宗氣也就會衰微,四屬失去滋養,就會斷絕。

寸口脈呈現微弱且緩慢的狀態,微弱代表衛氣疏鬆,疏鬆則皮膚空虛。緩脈代表胃氣充實,充實則食物能被消化,水液能被轉化。食物進入胃部,脈道才會運行;水液進入經脈,血液才會生成。榮氣旺盛則皮膚必疏鬆。三焦經脈斷絕,就稱為血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