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一 (20)
卷一 (20)
1. 平脈法第二
衛為陽,微為亡陽。脈微者,衛氣疏。衛溫分肉,肥腠理。衛氣既疏,皮膚不得溫肥,則空虛也。經曰:「緩者胃氣有餘,有餘為實,故云緩者胃氣實。」內經曰:「食入於胃,淫精於脈,是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也。」針經曰:「飲而液滲於絡,合和於血,是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也。」胃中谷消水化而為血氣。
今衛疏榮盛,是榮氣強而衛氣弱也。衛氣弱者,外不能固密皮膚,而謂之氣疏;內則不能衛護其血,而血為之崩。經,常也。三焦者,氣之道路。衛氣疏,則氣不循常度,三焦絕其常度也。
張卿子云:「玩實字,乃胃病也。實則谷消而水化,是胃虛,不能使水穀入經,循其脈道。故外則膚空;內則血崩。榮盛二字,謂不能與衛和;膚疏二字,謂不能固其榮;非云榮強而衛弱也。」
唐不岩云:「既言悍氣為衛,精氣為榮,則榮衛者,水穀精悍之氣所成。豈獨單言水不能化血?即單言谷,亦豈有化氣之理?經文語意甚圓,即引經淫精於脈,合和於血,亦不似成氏水穀二字,截然兩分也。」
此叚專言衛氣虛之脈。衛虛則外不能固膚;內不能統血。雖有胃中水穀所化之血脈,而亦無統攝矣。故曰三焦絕經,名曰血崩。
趺陽脈微而緊。緊為寒,微則為虛。微緊相搏,則為短氣。
中虛且寒,氣自短矣。
少陰脈弱而澀。弱者微煩,澀者厥逆。
煩者,熱也。少陰脈弱者,陰虛也。陰虛則發熱,以陰部見陽脈,非大虛也,故生微煩。厥逆者,四肢冷也。經曰:「陰陽不相順接,便為厥。厥者,手足厥冷是也。」少陰脈澀者,陰氣澀,不能與陽相順相接,故厥逆也。
王宇泰曰:「此叚不當作二證。」
趺陽脈不出,脾不上下,身冷膚硬。
脾胃為榮衛之根。脾能上下,則水穀消磨,榮衛之氣得以行。脾氣虛衰,不能上下,則榮衛之氣,不得通營於外。故趺陽脈不出。身冷者,衛氣不溫也。膚硬者,榮血不濡也。
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,少精血。奔氣促迫,上入胸膈。宗氣反聚,血結心下。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,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。此為屍厥。當刺期門巨闕。
屍厥者,為其從厥而生,形無所知,其狀若屍,故名屍厥。少陰脈不出,則厥氣客於腎,而腎氣微,少精血。厥氣上奔,填塞胸膈,壅遏陽氣,使宗氣反聚,而血結心下。針經曰:「五穀入於胃,其糟粕津液宗氣,分為三隧。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肺而行呼吸。」又曰:「榮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而為血,以營四末。」今厥氣大甚,宗氣反聚而不行,則絕其呼吸;血結心下而不流,則四體不仁。陽氣為厥氣所壅,不能宣發,退下至陰股間,與陰相動。仁者,柔也。不仁者,言不柔和也,為寒熱痛癢俱不覺知者也。陽氣外不為使,內不得通。
白話文:
【平脈法第二】
衛氣屬陽,脈象微弱表示陽氣衰亡。脈微的人,衛氣虛疏。衛氣原本能溫煦肌肉、充養腠理,若衛氣虛疏,皮膚得不到溫煦滋養,就會空虛不實。醫經說:「脈緩代表胃氣有餘,有餘屬實證,因此說脈緩是胃氣充實的表現。」《內經》提到:「食物進入胃後,精微滲入經脈,因此穀物入胃,脈道才能運行。」《針經》也說:「飲入的液體滲入絡脈,與血相合,因此水分進入經脈,血液才得以生成。」胃消化穀物、運化水液,轉化為血氣。
若衛氣虛疏而榮氣旺盛,表示榮氣強而衛氣弱。衛氣虛弱時,對外無法固密皮膚,稱為「氣疏」;對內不能護衛血液,導致血崩。「經」指常道,三焦是氣運行的通路。衛氣虛疏,氣血不按常規運行,三焦的運行規律就會失常。
張卿子認為:「『實』字實指胃的病態。胃實則能消化穀物與水液,胃虛則無法使水穀精微進入經脈、循行脈道。因此對外皮膚空虛,對內引發血崩。『榮盛』指榮氣無法與衛氣調和;『膚疏』則表示衛氣不能固護榮氣,並非單純榮強衛弱。」
唐不岩指出:「既然說悍氣為衛、精氣為榮,榮衛二者皆由水穀的精微與悍氣所化生。怎可單獨強調水不能化血?或單說穀物不能化氣?經文意理圓融,引用『淫精於脈、合和於血』的論述,與成氏將水穀二分而論的說法不同。」
此段專論衛氣虛弱的脈象。衛氣虛則對外不能固護肌膚,對內不能統攝血液。即使胃中水穀化生的血氣充足,也因失去統攝而散亂,故稱「三焦絕經」,名為血崩。
趺陽脈微弱而緊:緊主寒,微主虛。微緊並見,會導致氣短。
中焦虛寒,氣息自然短促。
少陰脈弱而澀:弱則微感煩熱,澀則四肢厥冷。
「煩」是熱象。少陰脈弱代表陰虛,陰虛生內熱,因陰經出現陽脈(熱象),不屬大虛,故僅微煩。厥逆指四肢冰冷,醫經說:「陰陽之氣不順接便成厥,厥即手足逆冷。」少陰脈澀表示陰氣滯澀,無法與陽氣順接,故四肢厥冷。王宇泰認為此段不應分為兩種病證。
趺陽脈隱伏不顯:脾氣不運,身體寒冷、皮膚僵硬。
脾胃是榮衛的根本。脾氣運化正常,水穀得以消化,榮衛之氣才能運行。若脾氣虛衰,無法升清降濁,榮衛之氣便不能輸布體表,導致趺陽脈不顯。身冷是衛氣失溫;膚硬因榮血不濡。
少陰脈不至:腎氣衰微,精血不足。逆氣上沖胸膈,宗氣壅滯,瘀血結聚心下部。陽氣下陷,熱聚陰股,與陰氣相搏,使肢體麻木不仁。此為屍厥,應針刺期門、巨闕穴。
「屍厥」因厥證發作後昏迷如屍而得名。少陰脈不至,表示邪氣侵犯腎臟,腎氣虛弱、精血虧少。逆氣上沖堵塞胸膈,壓迫陽氣,使宗氣凝聚、心血瘀結。《針經》提到:「五穀入胃後化為糟粕、津液、宗氣,分三路運行。宗氣積於胸中,經喉嚨貫注心肺以司呼吸。」又說:「榮氣分泌津液入脈,化為血以滋養四肢。」現今厥氣過盛,宗氣壅滯不行,呼吸功能衰竭;心血瘀結不流,四肢失去知覺。陽氣被厥氣所遏,無法宣發而下陷至陰股,與陰氣相搏。「仁」指柔潤,「不仁」即失去知覺,對寒熱痛癢毫無反應。陽氣既不能外達肌表,亦不能內通臟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