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四

2. 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

問曰。病有結胸,有臟結,其狀何如?答曰。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名曰結胸也。何謂臟結?答曰。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苔滑者,難治。

結胸者,邪結在胸;臟結者,邪結在臟。二者皆下後邪氣乘虛入里所致。下後邪氣入里,與陽相結者,為結胸,以陽受氣於胸中故爾;與陰相結者,為臟結,以陰受之,則入五臟故爾。氣宜通,而塞故痛。邪結陽分,則陰氣不得上通;邪結陰分,則陽氣不得下通。是二者,皆心下硬痛。

寸脈浮關脈沉,知邪結在陽也。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知邪結在陰也。陰結而陽不結,雖心下結痛,飲食亦自如故。陰氣乘腸虛而下,故時時自下利。陰得陽則解。臟結得熱證多,則易治。舌上白苔滑者,邪氣結,胸中亦寒,故云難治。

王宇泰云。按本文云,「如結胸狀」,則與結胸當有分別矣。注曰「是二者,皆心下硬痛」,欠穩當。「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」,只是按之不痛耳。既結於臟,而舌白苔,又為胸寒,外證上下俱病,故難治也。

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。舌上苔滑者,不可攻也。

臟結,於法當下,無陽證,為表無熱;不往來寒熱,為半表半裡無熱;其人反靜,為里無熱。經曰:「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。」以表裡皆寒,故不可攻。

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,因作結胸。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

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,而反下之,則表中陽邪入里,結於胸中,為結胸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而反下之,表中陰邪入里,結於心下,為痞。

張兼善云。或謂成注「無熱而惡寒者,發於陰也」,既無熱而惡寒,為陰證,安可有下之理?又豈止作痞而已哉。夫仲景所謂陰陽者,指表裡而言也。病在表則當汗,而反下之,因作結胸。病在裡,尚未入腑,而輒下之,因作痞。所以成結胸與痞者,下之太早故也。

又云。風邪入里則結胸,寒邪入里則為痞。然此皆太陽病之所致,非陰證之所為也。

結胸者,項亦強,如柔痓狀,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。

結胸病項強者,為邪結胸中,胸膈結滿,心下緊實,但能仰而不能俯,是項強,亦如柔痓之狀也。與大陷胸丸,下結泄滿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

問:患有結胸和臟結兩種疾病,它們的症狀有什麼不同?

答:按壓患處疼痛,寸脈浮,關脈沉,這就是結胸。

問:什麼是臟結?

答:臟結的症狀與結胸相似,但患者食慾正常,經常腹瀉,寸脈浮,關脈細小沉緊,這就是臟結。舌苔白滑者,難以治療。

結胸是邪氣阻塞在胸部;臟結是邪氣阻塞在臟腑。兩種疾病都是因為下焦的邪氣趁虛而入裡所導致。下焦的邪氣入裡,與陽氣相結合就形成結胸,因為陽氣在胸中受邪氣的影響;與陰氣相結合就形成臟結,因為陰氣受邪氣的影響,而進入五臟。氣應該通暢,但氣不通則疼痛。邪氣阻塞陽分,則陰氣不能上升;邪氣阻塞陰分,則陽氣不能下降。這兩種疾病都會造成心下部堅硬疼痛。

寸脈浮而關脈沉,說明邪氣阻塞在陽分。寸脈浮而關脈細小沉緊,說明邪氣阻塞在陰分。如果只有陰分阻塞而陽分沒有阻塞,雖然心下部會結痛,但患者的飲食仍然正常。陰氣乘虛而下侵犯腸道,所以經常腹瀉。陰氣得到陽氣就能緩解。臟結如果出現熱證較多,則比較容易治療。舌苔白滑者,邪氣阻塞,胸中也寒冷,所以很難治療。

王宇泰說:本文說「如結胸狀」,說明它與結胸還是有區別的。「是二者,皆心下硬痛」這句話不夠精確。「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」,只是按壓不痛而已。既然邪氣阻塞在臟腑,舌苔又白滑,還伴有胸寒,外在症狀上下皆病,所以難治。

臟結沒有陽證,沒有寒熱往來之症,患者反而很安靜。舌苔白滑者,不能使用攻邪的方法治療。

臟結,按理應當瀉下治療,但沒有陽證,說明表證無熱;沒有寒熱往來之症,說明半表半裡無熱;患者反而很安靜,說明裡證無熱。《經書》說:「舌苔如白苔者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。」因為表裡皆寒,所以不能使用攻邪的方法。

疾病發作在陽分而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,熱邪侵入,就會形成結胸。疾病發作在陰分而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,就會形成痞證。所以形成結胸的原因,是瀉下過早。

發熱惡寒者,是疾病發作在陽分,而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,則表證中的陽邪入裡,阻塞在胸中,形成結胸。沒有發熱惡寒者,是疾病發作在陰分,而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,表證中的陰邪入裡,阻塞在心下,形成痞證。

張兼善說:有人說成書中「無熱而惡寒者,發作在陰分」,既然沒有發熱而惡寒,是陰證,怎麼會有瀉下的道理?又豈止會形成痞證而已!仲景所說的陰陽,是指表裡而言。疾病在表證就應該發汗,而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,就會形成結胸。疾病在裡證,還沒有入腑,就使用瀉下方法,就會形成痞證。所以形成結胸和痞證的原因,是瀉下過早。

又說:風邪入裡則形成結胸,寒邪入裡則形成痞證。但是這些都是太陽病造成的,不是陰證造成的。

結胸患者,項部也會僵硬,像柔痓一樣,瀉下後就能緩解,宜用大陷胸丸。

結胸患者項部僵硬,是因為邪氣阻塞在胸中,胸膈阻塞滿悶,心下緊實,只能仰卧不能俯臥,這就是項部僵硬,也像柔痓一樣。服用大陷胸丸,瀉下以解除阻塞滿悶。

3.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

大黃(半斤味苦寒),葶藶(半升熬味苦寒),芒硝(半升味鹹寒),杏仁(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),

上四味。搗篩二味。內杏仁芒硝。合研如脂。和散。取如彈丸一枚。別搗甘遂末一錢匕。白蜜二合。水二升。煮取一升。溫頓服之。一宿乃下。如不下。更服。取下為效。禁如藥法。

大黃芒硝之苦鹹。所以下熱。葶藶杏仁之苦甘。所以泄滿。甘遂取其直達。白蜜取其潤利。皆以下泄滿實物也。

結胸證。其脈浮大者。不可下。下之則死。

結胸為邪結胸中。屬上焦之分。得寸脈浮。關脈沉者。為在裡則可下。若脈浮大。心下雖結。是在表者猶多。未全結也。下之。重虛邪氣復結。則難可制。故云下之則死。

結胸證悉具。煩躁者亦死。

結胸證悉具。邪結已深也。煩躁者。正氣散亂也。邪氣勝正。病者必死。

太陽病。脈浮而動數。浮則為風。數則為熱。動則為痛。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。動數變遲。膈內拒痛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短氣躁煩。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。心下因硬。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。但頭汗出。余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身必發黃也。

動數。皆陽脈也。當責邪在表。睡而汗出者。謂之盜汗。為邪氣在半表半裡。則不惡寒。此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反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當發其汗。醫反下之。虛其胃氣。表邪乘虛則陷。邪在表。則見陽脈。邪在裡。則見陰脈。邪氣內陷。動數之脈所以變遲。而浮脈獨不變者以邪結胸中。

上焦陽結。脈不得而沉也。客氣者。外邪乘胃中空虛入里。結於胸膈。膈中拒痛者。客氣動膈也。金匱要略曰。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。短氣躁煩心中懊憹。皆邪熱為實。陽氣內陷。氣不得通於膈。壅於心下。為硬滿而痛。成結胸也。與大陷胸湯。以下結熱。若胃中空虛陽氣內陷。

不結於胸膈。下入於胃中者。遍身汗出。則為熱越不能發黃。若但頭汗出身無汗。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者。熱不得越。必發黃也。

白話文:

大陷胸丸方(第四十九)

大黃(半斤,味苦寒)、葶藶子(半升,熬製,味苦寒)、芒硝(半升,味鹹寒)、杏仁(半升,去皮尖,熬製至黑色,味苦甘溫),以上四味藥材,將大黃、葶藶子研磨過篩,再將杏仁、芒硝研磨成膏狀,混合均勻,製成彈丸大小的一枚藥丸。另取甘遂末一錢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至一升,溫服。服用後一宿即會瀉下,如未瀉下,可再次服用,直到瀉下為止。服藥需遵循藥物禁忌。

大黃和芒硝的苦鹹味可以瀉下體內熱邪,葶藶子和杏仁的苦甘味可以瀉除體內鬱積之物。甘遂藥性峻猛,直達病灶;白蜜則潤腸通便,共同作用瀉下體內積聚之物。

結胸證,如果脈象浮大,則不可服用瀉下藥物,否則會危及生命。

結胸是指邪氣阻塞胸中,屬於上焦病變。如果寸脈浮而關脈沉,說明邪氣在裡,可以服用瀉下藥;但如果脈象浮大,即使心下有結塊,也多屬表證,邪氣尚未完全深入,此時服用瀉下藥,會導致正氣虛弱,邪氣再次聚集,難以控制,故而會危及生命。

結胸證狀齊全,伴有煩躁不安者,也會死亡。

結胸證狀齊全,邪氣已深入臟腑,此時煩躁不安,表示正氣散亂,邪氣已勝過正氣,病人必死。

太陽病,脈象浮動而數,浮脈表示風邪,數脈表示熱邪,脈動表示疼痛,脈數也表示正氣虛弱。病人頭痛發熱,微微盜汗,卻又反感寒冷,說明表證尚未解除。如果此時服用瀉下藥,會導致脈象由動數轉為遲緩,膈肌處阻塞疼痛,胃中空虛,外邪乘虛而入裡,導致氣短煩躁,心中懊惱,陽氣內陷,心下硬塊,形成結胸。此時應服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不形成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沿頸部流回,小便不利,則身體必然發黃。

脈象浮動而數,都是陽脈表現,應當針對表證治療。睡著時出汗稱為盜汗,表示邪氣在表裡之間徘徊,因此不會反感寒冷。而頭痛發熱,微微盜汗,卻又反感寒冷,說明表證尚未解除,應當發汗治療。如果此時服用瀉下藥,會耗損胃氣,表邪乘虛而入裡。邪氣在表,則見陽脈;邪氣在裡,則見陰脈。邪氣內陷,導致動數的脈象變為遲緩,而浮脈卻不變,是因為邪氣阻塞胸中。

上焦陽氣被阻,脈象不能沉降。所謂客氣,是指外邪乘虛而入,進入胃中空虛之處,再深入到裡,阻塞於胸膈之間。膈肌處阻塞疼痛,就是客氣阻塞膈肌的緣故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「氣短不足以息者,實也。」氣短煩躁,心中懊惱,都是邪熱壅盛的表現。陽氣內陷,氣機不能通暢,壅塞於心下,形成硬滿疼痛,形成結胸。此時應服用大陷胸湯,瀉下結熱。如果胃中空虛,陽氣內陷,

邪氣沒有阻塞於胸膈,而下注於胃中,則全身出汗,由於熱邪得以宣洩,所以不會發黃。如果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沿頸部流回,小便不利,則熱邪不能宣洩,必然發黃。

4. 大陷胸湯方第五十

大黃(六兩去皮苦寒),芒硝(一升鹹寒),甘遂(一錢苦寒),

上三味以水六升。先煮大黃、取二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煮一兩沸。內甘遂末。溫服一升。得快利。止後服。

大黃謂之將軍。以苦盪滌。芒硝一名硝石。以其咸能耎硬。夫間有遂以通水也。甘遂若夫間之遂。其氣可以直達透結。陷胸三物為允。

王宇泰云。低者舉之。高者陷之。以平為正。結胸為高邪。陷下以平之。故曰陷胸。利藥之中。此駛劑也。傷寒錯惡。結胸為甚。非此不能通利。劑大而數少。須其迅速。分解邪結也。

朱丹溪云。此證經曰胃中空虛。曰短氣、躁煩。曰脈浮。此湯不可輕用。

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脈沉而緊。心下痛。按之石硬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病在表而下之。熱入。因作結胸。此不云下後。而云傷寒六七日。則是傳裡之實熱也。沉為在裡。緊為裡實。以心下痛。按之實硬。是以為結胸。與大陷胸湯以下結熱。

張兼善云。經言所以成結胸者。以下之太早故也。此不云下後。則云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此亦不因下早而結胸者何也。夫下早結胸。事之常。熱實結胸。事之變。其熱實傳裡為結胸。乃法之關防不盡者。故仲景述其證以注方於其下也。此可見古人用心。曲盡其妙。且如下章以水結胸脅。

但頭汗出者。以大陷胸湯主之。亦在常法之外。故條列其證以彰其理也。亦或其人本虛。或曾吐下而裡氣弱。外邪因入。故自為結胸者也。然所入之因不同。其證治則一理而已。

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但結胸。無大熱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脅也。但頭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是可下之證。復往來寒熱。為正邪分爭。未全斂結。與大柴胡湯下之。但結胸無大熱者。非熱結也。是水飲結於胸脅。謂之水結胸。周身汗出者。是水飲外散則愈。若但頭微汗出。余處無汗。是水飲不得外泄。停蓄而不行也。與大陷胸湯。以逐其水。

活人云。水結胸。小半夏加茯苓湯。小柴胡去牡蠣湯。亦主之。

太陽病。重發汗而復下之。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。日晡所小有潮熱。從心下至少腹。硬滿而痛。不可近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重發汗而復下之。則內外重亡津液。而邪熱內結。致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也。日晡潮熱者。屬胃。此日晡小有潮熱。非但在胃。從心下至少腹。硬滿而痛。不可近者。是一腹之中。上下邪氣俱甚也。與大陷胸湯。以下其邪。

小結胸病。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脈浮滑者。小陷胸湯主之。

心下硬痛。手不可近者。結胸也。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是熱氣猶淺。謂之小結胸。結胸脈沉緊。或寸浮關沉。今脈浮滑。知熱未深結。與小陷胸湯。以除胸膈上結熱也。

王宇泰云。上文云硬滿而痛。不可近者。是不待按而亦痛也。此云按之則痛。是手按之。然後作痛耳。上文云。至少腹是通一腹而言之。此云正在心下。則少腹不硬痛可知矣。熱微於前。故云小結胸也。

白話文:

大陷胸湯方第五十

大黃(瀉熱)、芒硝(軟堅)、甘遂(逐水)三味藥,以水煎煮。先將大黃煎煮取部分藥汁,過濾掉藥渣,再加入芒硝,煮沸,最後加入研磨成粉末的甘遂,溫服。若能迅速通便,則停止服用。

大黃如同將軍般,以苦味清除邪氣;芒硝又名硝石,因其鹹味能軟化堅硬之物;甘遂則能通利水道,其藥力能直達並穿透病灶。這三味藥用於治療陷胸症,是最佳選擇。

王宇泰說:低下的東西要抬舉,高聳的東西要使其下降,使之平穩才是正常的狀態。結胸症是邪氣上衝,所以要使其下降以達到平衡,因此稱為「陷胸」。在瀉下藥中,此方藥效迅速,屬於峻猛的劑型。傷寒病邪錯雜,以結胸症最為嚴重,非此方無法通利。藥量大但服藥次數少,旨在快速見效,以分解邪氣的凝聚。

朱丹溪說:此症的經文中記載,症狀為胃中空虛,氣短煩躁,脈象浮弱。此方不可輕易使用。

傷寒病發六七天,出現結胸症,症狀為胸部熱邪凝聚,脈象沉緊,心下疼痛,按壓時堅硬如石,則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
疾病在表證,而用瀉下法治療,則熱邪會內陷,進而形成結胸。此方並非指下後出現結胸,而是說傷寒病發六七天,說明是裡實熱證。脈象沉代表病邪在裡,脈象緊代表裡實,心下疼痛,按之堅硬,這就是結胸的表現。大陷胸湯用於治療下焦熱邪凝聚的結胸。

張兼善說:經文中提到導致結胸的原因,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法。此方並非指下後出現結胸,而是說傷寒病發六七天,出現熱邪凝聚的結胸。這並不是因為過早瀉下而導致的結胸,這是什麼原因呢?過早瀉下而導致結胸是常見的,熱邪凝聚而導致結胸則是少見的。熱邪凝聚而傳至內裡形成結胸,這是治療方法未能完全奏效。因此,仲景詳細記載其症狀,並在其下註明方劑。由此可見古人的用心,曲盡其妙。例如下章提到的水結胸脅,伴有頭部出汗者,也可用大陷胸湯治療,此法亦在常法之外,故條列其證以彰顯其理。也可能是患者本身虛弱,或曾吐瀉而導致裡氣虛弱,外邪乘虛而入,故而形成結胸。但致病原因不同,其證治卻是同一道理。

傷寒病發十餘天,熱邪凝聚在裡,並且反覆寒熱者,可用大柴胡湯治療。但若僅是結胸,沒有明顯發熱,這是水飲凝聚於胸脅,僅頭部輕微出汗者,則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
傷寒病發十餘天,熱邪凝聚在裡,這是可以瀉下的證候。反覆寒熱,是正邪相爭,尚未完全凝聚。用大柴胡湯瀉下。但若僅是結胸,沒有明顯發熱,則不是熱邪凝聚,而是水飲凝聚於胸脅,稱為水結胸。周身出汗者,是水飲外散則愈;但若僅頭部輕微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則表示水飲無法外散,停滯不行,則用大陷胸湯,以驅除水飲。

活人說:水結胸,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小柴胡去牡蠣湯,也可用於治療。

太陽病,反复發汗又瀉下,不大便五六天,舌苔乾燥口渴,午後略有潮熱,從心下到小腹脹滿疼痛,不能觸碰,則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
反复發汗又瀉下,則內外津液嚴重損傷,邪熱內結,導致不大便五六天,舌苔乾燥口渴。午後潮熱屬胃熱,但此午後略有潮熱,不僅僅在胃部,從心下到小腹脹滿疼痛,不能觸碰,說明整個腹部上下邪氣都非常嚴重,因此用大陷胸湯瀉下邪氣。

小結胸病,病位在心下,按壓則痛,脈象浮滑,則用小陷胸湯治療。

心下堅硬疼痛,手不能靠近,是結胸。病位在心下,按壓則痛,說明熱邪尚淺,稱為小結胸。結胸的脈象是沉緊,或寸關脈浮而尺脈沉。但此處脈象浮滑,說明熱邪尚未深入凝聚,故用小陷胸湯,以去除胸膈上部的結熱。

王宇泰說:上文提到「脹滿疼痛,不能觸碰」,是不需按壓就已經疼痛;這裡提到「按壓則痛」,是指用手按壓後才疼痛。上文提到「到小腹」,是泛指整個腹部;這裡提到「在心下」,則小腹不脹痛可知。熱邪較前文輕微,故稱為小結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