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一 (18)
卷一 (18)
1. 平脈法第二
張卿子云。玩後趺陽脈數條。一云大而緊。當即下利。又云緊而浮。膈氣乃下。又曰趺陽脈滑則為噦。責虛取實。此為醫咎。皆本虛寒。故此亦脾胃之為實為強。非真實真強也。如不劑量邪正。以實持之。以強擊之。誤於攻削。乃自取傷耳。故重嘆之。即此為醫咎同意。痛字。惜之也。
王宇泰云。此則敦阜太過之脈也。
王三陽云。胃中有食。脾中有寒。皆有餘也。是以相搏。若脾氣自強。胃中雖實。自然消穀。豈能病乎。
寸口脈浮而大。浮為虛。大為實。在尺為關。在寸為格。關則不得小便。格則吐逆。
經曰。浮為虛。內經曰。大則病進。浮則為正氣虛。大則為邪氣實。在尺則邪氣關閉下焦。裡氣不得下通。故不得小便。在寸。則邪氣格拒上焦。使食不得入。故吐逆。
丹溪云。浮大之脈屬陽。見於寸者。陽氣偏盛。陰不得配之也。為格主吐逆。此無陰則嘔。見於尺者。陰血不足。陽往乘之也。為關主不得小便。此東垣滋腎之意。
趺陽脈伏而澀。伏則吐逆。水穀不化。澀則食不得入。名曰關格。
伏則胃氣伏而不宣。中焦關格。正氣壅塞。故吐逆而水穀不化。澀則脾氣澀而不布。邪氣拒於上焦。故食不得入。
張卿子云。玩二條。脈浮而大。脈伏而澀。正相反。皆名關格。皆為吐逆。一則言不得小便。一則言食不得入。浮者見病於下。伏者見病於上。趺陽寸口。上下正別。
脈浮而大。浮為風虛。大為氣強。風氣相搏。必成癮疹。身體為癢。癢者名泄風。久久為痂癩。
痂癩者。眉少發稀。身有干瘡而醒臭。內經曰。脈風成厲。
寸口脈弱而遲。弱者衛氣微。遲者榮中寒。榮為血。血寒則發熱。衛為氣。氣微者心內飢。飢而虛滿。不能食也。
衛為陽。榮為陰。弱者、衛氣微。陽氣不足也。遲者、榮中寒。經中客邪也。榮客寒邪。搏而發熱也。陽氣內微。心內雖飢。飢而虛滿。不能食也。
緩遲弱遲雖止一字之異。卻千里之隔。
趺陽脈大而緊者。當即下利。為難治。
大為虛。緊為寒。胃中虛寒。當即下利。下利脈當微小。反緊者。邪勝也。故云難治。
經曰。下利脈大者。為未止。
王損庵云。大為實。大為虛。上下紛紛。更易不一者。只要識得虛者正氣虛。實者邪氣實之義。
寸口脈弱而緩。弱者陽氣不足。緩者胃氣有餘。噫而吞酸。食卒不下。氣填於膈上也。
弱者、陽氣不足。陽能消穀。陽氣不足。則不能消化穀食。緩者、胃氣有餘。則胃中有未消穀物也。故使噫而吞酸。食卒不下。氣填於膈上也。金匱要略曰。中焦未和。不能消穀。故令噫。
張卿子云。胃氣有餘。即經云陳氣二字。不必指定未消穀物說。下文噫而吞酸。氣填膈上。又曰緩者胃氣實。實則谷消而水化也。正是治之以蘭。除陳氣之證。
白話文:
張卿子說,觀察腳背動脈的數種脈象,一種脈象是又大又緊,這樣會立刻腹瀉。又一種脈象是緊而浮,這是胸膈的氣往下走了。還有一種是腳背動脈滑,會打嗝,這是因為醫師誤把虛弱當成實證來治療,反而加重病情,這都是因為病人原本體質虛寒所造成的,所以這種脈象看起來好像是脾胃強健,但其實是虛弱造成的假象。如果醫師不能分辨虛實,反而用強力的藥物來攻擊,就如同自己傷害自己一樣,因此我深深地嘆息,認為這樣的誤診是醫師的過失,很替病人感到惋惜。
王宇泰說,這種脈象是敦實飽滿過於強盛的表現。
王三陽說,胃裡有食物積滯,脾裡有寒氣,這都是過盛的表現,所以才會互相衝擊。如果脾氣本身就強健,即使胃裡有食物,也能自然消化,怎麼會生病呢?
寸口脈浮而且大,浮是虛弱的表現,大是實證的表現。脈象在尺部,叫做「關」,在寸部,叫做「格」。「關」會導致小便不通,「格」會導致嘔吐。
醫書說,浮是虛弱的表現。《內經》說,脈大代表病情加重,浮代表正氣虛弱,大代表邪氣旺盛。脈象在尺部,表示邪氣阻塞下焦,使體內氣機無法往下通暢,所以小便不出來。脈象在寸部,表示邪氣阻礙上焦,使食物無法進入,所以會嘔吐。
丹溪說,寸口脈浮大的脈象屬於陽證,出現在寸部,表示陽氣偏盛,陰氣無法與之調和,所以會「格」而嘔吐,這是因為沒有陰氣來調和所致。脈象出現在尺部,表示陰血不足,陽氣因而乘虛而入,所以會「關」而小便不出來,這就是東垣滋養腎陰的理論。
腳背動脈伏而澀,伏代表嘔吐,水穀無法消化;澀代表食物無法進入,這就叫做「關格」。
伏代表胃氣伏藏而不宣暢,中焦被阻塞,正氣被壅塞,所以會嘔吐並且水穀無法消化。澀代表脾氣澀滯而不舒展,邪氣阻礙上焦,所以食物無法進入。
張卿子說,觀察這兩種脈象,一種是脈浮而大,另一種是脈伏而澀,這兩種脈象截然相反,卻都叫做「關格」,都會嘔吐。一種脈象代表小便不出來,另一種脈象代表食物無法進入。浮的脈象代表病在下焦,伏的脈象代表病在上焦,腳背動脈與寸口脈,上下部位截然不同。
脈浮而且大,浮代表風邪侵入導致虛弱,大代表氣強盛,風邪與氣相搏,就會形成癮疹,身體發癢,發癢就叫做「泄風」,久了會形成痂癩。
痂癩的人,眉毛稀少,頭髮稀疏,身上有乾燥的瘡,而且有腥臭味。《內經》說,脈象帶有風邪,會變成厲害的皮膚病。
寸口脈弱而且遲,弱代表衛氣衰微,遲代表營血中寒。營血是血液,血液寒冷就會發熱。衛氣是陽氣,陽氣衰微就會感到心裡飢餓。飢餓又感到虛脹,無法進食。
衛氣是陽氣,營血是陰氣。脈弱代表衛氣衰微,陽氣不足。脈遲代表營血中寒,是經脈中受到外邪侵入。營血受到寒邪侵襲,互相搏擊就會發熱。陽氣內在衰微,雖然感到心裡飢餓,但飢餓又感到虛脹,所以無法進食。
緩、遲、弱、遲,雖然只差一個字,意義卻相差千里。
腳背動脈大而緊的,會立刻腹瀉,這是難以治癒的。
大是虛弱的表現,緊是寒冷的表現。胃中虛寒,會立刻腹瀉。腹瀉的脈象應該是微小,如果反而是緊,代表邪氣勝過正氣,所以說是難以治癒的。
醫書說,腹瀉脈象大的,代表病還沒有停止。
王損庵說,脈大有時候說是實證,有時候說是虛證,上下說法不一致,只要記得虛證是正氣虛弱,實證是邪氣旺盛的道理就可以了。
寸口脈弱而緩,弱代表陽氣不足,緩代表胃氣有餘,會打嗝、吐酸水,食物無法順利下嚥,氣積聚在胸膈上方。
弱代表陽氣不足,陽氣能夠消化食物,陽氣不足就不能消化食物。緩代表胃氣有餘,也就是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,所以會打嗝、吐酸水,食物無法順利下嚥,氣積聚在胸膈上方。《金匱要略》說,中焦不調和,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會打嗝。
張卿子說,胃氣有餘,就是醫書所說的「陳氣」二字,不必特別指明是未消化的食物。下文提到打嗝、吐酸水,氣積聚在胸膈上方,又說緩的脈象是胃氣過於充實,充實就能消化食物而化為水液。這正是要用蘭草來治療,去除陳舊的氣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