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桃核承氣湯方第四十二
桃仁(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),桂枝(二兩去皮味辛熱),大黃(四兩),芒硝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火微沸下火。先食。溫服五合。日三服。當微利。
白話文:
-
桃仁(50 個,去皮尖,味甘平):桃仁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活血化瘀、潤腸通便、止咳化痰等功效。
-
桂枝(2 兩,去皮,味辛熱):桂枝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溫通經脈、發汗解表、散寒止痛等功效。
-
大黃(4 兩):大黃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瀉火、通便瀉下等功效。
-
芒硝(4 兩):芒硝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瀉熱通便、消積導滯等功效。
-
甘草(2 兩,炙):甘草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補中益氣、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等功效。
甘以緩之。辛以散之。少腹急結。緩以桃仁之甘。下焦蓄血。散以桂枝辛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熱甚搏血。故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。
王宇泰云。按以上詳玩之。當是桂。非桂枝也。蓋桂枝輕揚治上。桂厚重治下。成氏隨文順釋。未足據。
白話文:
用甘緩和藥來緩解疼痛。用辛散藥來疏散氣血。少腹急結,用桃仁的甘味來緩和。下焦蓄血,用桂枝的辛熱之氣來疏散。寒氣以取血。熱氣極盛,血液會凝結。因此在調胃承氣湯中加入這兩種藥物。
傷寒八九日。下之。胸滿煩驚。小便不利。譫語。一身盡重。不可轉側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傷寒到了八九天,病人瀉後,胸滿煩躁驚悸,小便不利,說胡話,渾身沉重,不能翻身轉側。這時應當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。
傷寒八九日。正當熱氣遊行之時。下之虛其里。則熱氣散漫錯雜而進入於胸。則滿而煩驚。入於膀胱則小便不利。入於胃則譫語之。入於脾則一身盡重。
白話文:
在傷寒病的八、九天,正是熱氣在體內流竄的時候。 如果此時使下焦虛寒,熱氣就會散亂錯雜地進入胸部, 使胸口滿悶而煩躁不安。進入膀胱就會小便不利。 進入胃裡就會胡言亂語。進入脾臟就會感覺全身沉重。
傷寒八九日。邪氣已成熱。而復傳陽經之時。下之。虛其里而熱不除。胸滿而煩者。陽熱客於胸中也。驚者。心惡熱而神不守也。小便不利者。裡虛津液不行也。譫語者。胃熱也。一身盡重。不可轉側者。陽氣內行於里。不營於表也。與柴胡湯。以除胸滿而煩。加龍骨牡蠣鉛丹。
白話文:
傷寒八九天,邪氣已經化成熱氣。而當暑熱之氣又再次傳入陽經的時候,此時再用下法治療,就會使身體內部虛弱,而暑熱之氣卻無法消除。胸部感到滿悶煩躁,這是因為暑熱之氣停留在胸中。驚慌恐懼,這是因為心臟厭惡暑熱之氣,而神志無法安定。小便不利,這是因為身體內虛,津液無法運行。說胡話,這是因為胃中暑熱。全身感到沉重,無法翻身,這是因為陽氣在體內運行,而不滋養體表。此時應服用柴胡湯,以消除胸滿煩悶的症狀。再加入龍骨、牡蠣和鉛丹,以治療傷寒。
收斂神氣而鎮驚。加茯苓以行津液。利小便。加大黃以逐胃熱。止譫語。加桂枝以行陽氣。而解身重錯雜之邪。斯悉愈矣。
白話文:
收斂神氣,使其鎮靜。再加茯苓以運行津液,利於小便。再加生地以驅除胃熱,止住譫語。再加桂枝以運行陽氣,解除身體沉重與錯雜的邪氣。那麼,這些癥狀都會好轉。
2.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三
半夏(二合洗),大棗(六枚),柴胡(四兩),生薑(一兩半),人參(一兩半),龍骨(一兩半),鉛丹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半去皮),茯苓(一兩半),大黃(二兩),牡蠣(一兩半煆),
白話文:
-
半夏(二合洗):半夏二合,洗淨。
-
大棗(六枚):大棗六枚。
-
柴胡(四兩):柴胡四兩。
-
生薑(一兩半):生薑一兩半。
-
人參(一兩半):人參一兩半。
-
龍骨(一兩半):龍骨一兩半。
-
鉛丹(一兩半):鉛丹一兩半。
-
桂枝(一兩半去皮):桂枝一兩半,去皮。
-
茯苓(一兩半):茯苓一兩半。
-
大黃(二兩):大黃二兩。
-
牡蠣(一兩半煆):牡蠣一兩半,煅燒過。
上十一味。以水八升煮取四升。內大黃。切如棋子。更煮一二沸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
傷寒腹滿譫語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。名曰縱。刺期門。
白話文:
將以下的藥材十一味混合。先用八升水煎煮至剩四升。然後加入切碎成棋子大小的大黃,再煮沸一到兩次。過濾掉藥渣後,趁溫熱服用一升。
若是感冒後腹部脹滿並伴有胡言亂語,且寸口部位的脈象浮而且緊,這是肝氣過旺影響到脾的症狀,稱作縱。應針刺期門穴治療。
腹滿譫語者。脾胃疾也。浮而緊者。肝脈也。脾病見肝脈。木行乘土也。經曰。水行乘火。木行乘土。名曰縱。此其類矣。期門者。肝之募。刺之以瀉肝經盛氣。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大渴。欲飲水。其腹必滿。自汗出。小便利。其病欲解。此肝乘肺也。名曰橫。刺期門。
白話文:
肚子脹滿、說胡話的人,是脾胃疾病。脈浮且緊,是肝脈的症狀。脾臟的病症影響到肝脈,這是木行乘土。經書上說,水行乘火,木行乘土,叫做縱。這類症狀類似。期門穴是肝臟的募穴,針刺期門穴可以瀉出肝經中過盛的氣。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肺病也。大渴欲飲水。肝氣勝也。玉函曰。作大渴。欲飲酢漿。是知肝氣勝也。傷寒欲飲水者愈。若不愈而腹滿者。此肝行乘肺。水不得行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發燒。怕冷戰慄。這是肺臟的病。感到很渴想喝水。這是肝氣旺盛的緣故。玉函經說:產生大渴。想喝醋漿。這是知道肝氣旺盛的緣故。傷寒想喝水的人會好轉。如果不痊癒而腹滿的。這是肝氣乘犯肺。水液不能運行。
經曰。木行乘金。名橫。刺期門。以瀉肝之盛氣。肝肺氣平。水散而津液得通。外作自汗出。內為小便利。而解也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,木氣過度而金氣不足,這叫做「橫」,應刺期門穴,以瀉除肝臟過盛的氣。肝臟和肺臟的氣息平定之後,水氣消散,津液才能通暢。身體外會出現自汗,身體內會是小便通暢,這樣就能夠解除病症。
王宇泰云。按傷寒發熱惡寒。表病也。至於自汗出。則表已解矣。大渴腹滿。里病也。至於小便利。則里自和矣。故曰其病欲解。
白話文:
王宇泰說。根據傷寒發熱惡寒的病症。是表證。至於出汗了。那麼表證已經解除了。口渴腹脹。是裡證。至於小便通暢。那麼裡證自然就好了。所以說疾病想要解除。
太陽病。二日。反躁。反熨其背。而大汗出。大熱入胃。胃中水竭。躁煩。必發譫語。十餘日。振慄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。從腰以下不得汗。欲小便不得。反嘔。欲失溲足下惡風。大便硬。小便當數而反不數。及不多大便已。頭卓然而痛。其人足心必熱。穀氣下流故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病。發病到第二天。就煩躁不安。反覆按壓自己的背部,而大量汗液流出。由於陽熱很大,進入腸胃。腸胃中的水分被消耗殆盡。煩躁不安,必然說胡話。十幾天後,發抖,自己腹瀉,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。因此出的汗,從腰部以下不能出汗。想小便,卻小便不出來。嘔吐,想大便。腳底怕風。大便硬結。小便應當多,反而不多。等大便已排清,頭劇烈疼痛。那個人的腳心一定很熱。這是因為穀氣往下流造成的。
二日反躁。此陰氣虛不當汗也。兩故字照應。故字以下。正申言上文。不當發汗而熨其背。則雖汗而腰以下不得汗。故不解而煩躁。以陰氣不行於下故也。所以大便硬。上嘔逆而下惡風。至十餘日。陰氣復生。陽氣行自下利而解者。以穀氣下行故也。
白話文:
第二天又開始煩躁不安。這是因為陰氣虛弱,不應該出汗。兩個「故」字前後呼應。「故」字以下的內容,正是在申明上文的意思。不應該出汗,卻熨他的背部,那麼雖然出汗,腰部以下卻沒有出汗。所以煩躁不安沒有得到緩解。這是因為陰氣不能到達下部。所以大便硬結,上面嘔吐逆氣,下面厭惡風寒。到了十幾天,陰氣又重新生長起來,陽氣從下部運行,大便通暢,煩躁不安的症狀也就解除。這是因為穀氣向下運行。
太陽病。二日。則邪在表。不當發躁。而反躁者。熱氣行於里也。反熨其背而發汗。大汗出。則胃中乾燥。火熱入胃。胃中燥熱。躁煩而譫語。至十餘日。振慄。自下利者。火邪勢微。陰氣復生。津液得復也。故為欲解。火邪去。大汗出則愈。若從腰以下不得汗。則津液不得下通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病勢在表,第二天就會表現出來。不應該躁動不安,但反而躁動不安,這是因為熱氣已經進入裡層。如果反覆熨熱背部而發汗,大量的汗液排出,胃中就會乾燥,火熱會進入胃中。胃中乾燥發熱,就會躁動煩悶而譫語。到了十幾天,振慄,自下利,這是因為火邪力量變弱,陰氣又恢復生機,津液得以恢復。所以纔有好轉的跡象。火邪離開,大量出汗就會痊癒。如果從腰部以下出不了汗,津液就不能往下輸布。
故欲小便不得。熱氣上逆而反嘔也。欲失溲。足下惡風者。氣不得通於下而虛也。津液偏滲。令大便硬者。小便當數。經曰。小便數者。大便必硬也。此以火熱內燥。津液不得下通。故小便不數。及不多也。若火熱消。津液和。則結硬之便。得潤。因自大便也。便已。頭卓然而痛者。
白話文:
因此想要小便卻排不出來,熱氣往上衝而出現嘔吐。想要大便卻出不來,腳底怕風,是氣無法通到下面而虛弱了。津液流通不均勻,導致大便硬結。小便次數應該要多,經書裡說:小便次數多的人,大便一定會硬結。這是因為體內燥熱,津液無法往下通暢,所以小便的次數不頻繁,也不多。如果體內的燥熱消除了,津液流通正常了,那麼硬結的大便就會得到潤滑,從而自然地排出體外。大便排出來後,頭部突然感到疼痛。
先大便硬。則陽氣不得下通。既得大便。則陽氣降下。頭中陽虛。故卓然而痛。穀氣者。陽氣也。先陽氣不通於下之時。足下惡風。今陽氣得下。故足心熱也。
白話文:
大便先硬,則陽氣不能向下通。等到大便後,陽氣就降下來了。頭部陽氣不足,所以突然疼痛起來。穀氣,就是陽氣。起初陽氣不通於下之時,足部怕風。現在陽氣能夠向下運行,因此足心覺得發熱。
太陽病中風。以火劫發汗。邪風被火熱。血氣流溢。失其常度。兩陽相熏灼。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。陰虛則小便難。陰陽俱虛竭。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。劑頸而還。腹滿、微喘、口乾、咽爛、或不大便。久則譫語。甚者至噦手足躁擾。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。其人可治。
火劫發汗。則熱盛火熾。以至陰陽俱竭。變症百出。慎之慎之。
白話文:
太陽病中風:在外感風邪的急性病證中,屬於中風證,以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四肢拘攣、脈浮緩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。以火劫發熱:邪風被火熱:意思是風邪被體內的熱邪所迫,邪熱流溢於肌膚。失其常度:是指體內的氣血失調,不能正常運行。兩陽相燻灼:是指陽氣過多,導致身體發熱發黃。陽盛則欲衄:是指陽氣太盛,容易引起鼻出血。陰虛則小便難:是指陰液不足,導致小便量減少。陰陽俱虛竭:是指陰陽兩虛,身體衰弱。身體則枯燥:是指體內津液不足,皮膚乾燥。但頭汗出:是指只有頭部出汗。劑頸而還:是指汗液流至頸部又迴流。腹滿、微喘、口乾、咽爛、或不大便:是指腹部脹滿、呼吸微弱、口乾舌燥、咽喉疼痛等症狀。久則譫語:是指時間久了,會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的症狀。甚者至噦手足躁擾:是指病情嚴重時,會出現嘔吐、手足躁動、抓扯衣物和牀鋪的症狀。捻衣摸牀:是指病人神昏譫語,抓扯衣物和牀鋪的症狀。小便利者:是指小便通暢的人。其人可治:是指小便通暢的人,病情較輕,比較容易治療。
風為陽邪。因火熱之氣。則邪風愈甚。迫於血氣。使血氣流溢。失其常度。風與火氣謂之兩陽。兩陽相熏灼。熱發於外。必發身黃。若熱搏於經絡。為陽盛外熱。迫血上行。必衄。熱搏於內者。為陰虛內熱。必小便難。若熱消血氣。血氣少。為陰陽俱虛。血氣虛少。不能榮於身體。
白話文:
風是一種陽邪,由於火熱之氣的影響,邪風會更加嚴重。邪風迫於血氣,使血氣流溢,失去正常狀態。風與火氣合稱為兩陽,兩陽相互燻灼,熱邪發於外,必定會出現皮膚發黃的症狀。如果熱邪搏擊於經絡,導致陽盛外熱,迫使血液向上運行,必定會發生鼻出血。如果熱邪搏擊於內臟,則為陰虛內熱,必定會出現小便困難的症狀。如果熱邪消耗血氣,導致血氣減少,則為陰陽俱虛,血氣虛少,不能榮養身體。
為之枯燥。三陽經絡至頸。三陰至胸中而還。但頭汗出。劑頸而還者。熱氣炎上。搏陽而不搏於陰也。內經曰。諸脹腹大。皆屬於熱。腹滿微喘者。熱氣內郁也。內經曰。火氣內發。上為口乾咽爛者。火熱上熏也。熱氣上而不下者。則大便不硬。若熱氣下入胃。消耗津液。則大便硬。
白話文:
令陽氣枯竭。三條陽經的經絡到達頸部。三條陰經到達胸部後再返回。只有頭部出汗,血液流到脖子後再返回,是熱氣向上散發,結合陽氣而不結合陰氣。內經說,各式各樣的腹脹腹大,都屬於熱證。腹部飽滿、略微喘氣的,是熱氣在體內鬱積。內經說,火熱之氣在身體內發出,向上表現為口乾咽爛,是火熱之氣向上燻蒸。熱氣向上而不向下,則大便不硬。如果熱氣向下進入胃,消耗津液,則大便變硬。
故云或不大便。久則胃中躁熱。必發譫語。內經曰。病深者。其聲噦。火氣大甚。正氣逆亂。則噦。內經曰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本也。陽盛則四肢實。火熱大甚。故手足躁擾。捻衣摸床擾亂也。小便利者。為火未劇。津液未竭。而猶可治也。
白話文:
因此說或大便不通。時間久了,胃中就會變得煩躁燥熱。一定會說胡話。內經說,病情嚴重的,他的聲音會嘶啞。火氣非常旺盛。正氣混亂就會嘶啞。內經說,四肢是諸陽之本。陽氣旺盛,則四肢充實。火熱非常旺盛,所以手腳煩躁。捲起衣服,摸著牀亂動。小便通暢的人,是因為火氣還不嚴重,津液沒有枯竭,還可治療。
傷寒脈浮。醫以火迫劫之。亡陽。必驚狂。起臥不安者。桂枝去芍藥。加蜀漆、牡蠣、龍骨、救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傷寒的脈象浮起。醫生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由此導致陽氣脫失。必定出現神昏、狂亂。起臥不安的。用桂枝湯去掉芍藥。加上蜀漆、牡蠣、龍骨,救逆湯為主方來治療。
傷寒脈浮。責邪在表。醫以火劫發汗。汗大出者。亡其陽。汗者心之液。亡陽則心氣虛。心惡熱。火邪內迫。則心神浮越。故驚狂。起臥不安。與桂枝。解未盡表邪。去芍藥。以芍藥益陰。非亡陽所宜也。火邪錯逆。加蜀漆之辛以散之。陽氣亡脫。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。本草云。澀可去脫。龍骨牡蠣之屬是也。
白話文:
傷寒脈浮,表示病邪在表層。醫生用火劫發汗的治療方法。大汗淋漓後,陽氣損失。汗是心之液,陽氣損失則心氣虛弱。心惡熱,火邪內迫,就會出現心神浮越,因此會驚狂,起臥不安。使用桂枝湯,但表邪未盡除。去掉芍藥,因為芍藥益陰,不適合陽氣損失的情況。火邪錯亂,加上蜀漆的辛味來散火邪。陽氣損失,加上龍骨、牡蠣的澀味來固陽氣。本草說,澀味可以防止脫落,龍骨、牡蠣等都是澀味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