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9)

卷三 (9)

28. 桃核承氣湯方第四十二

桃仁(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),桂枝(二兩去皮味辛熱),大黃(四兩),芒硝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
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火微沸下火。先食。溫服五合。日三服。當微利。

甘以緩之。辛以散之。少腹急結。緩以桃仁之甘。下焦蓄血。散以桂枝辛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熱甚搏血。故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。

王宇泰云。按以上詳玩之。當是桂。非桂枝也。蓋桂枝輕揚治上。桂厚重治下。成氏隨文順釋。未足據。

傷寒八九日。下之。胸滿煩驚。小便不利。譫語。一身盡重。不可轉側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傷寒八九日。正當熱氣遊行之時。下之虛其里。則熱氣散漫錯雜而進入於胸。則滿而煩驚。入於膀胱則小便不利。入於胃則譫語之。入於脾則一身盡重。

傷寒八九日。邪氣已成熱。而復傳陽經之時。下之。虛其里而熱不除。胸滿而煩者。陽熱客於胸中也。驚者。心惡熱而神不守也。小便不利者。裡虛津液不行也。譫語者。胃熱也。一身盡重。不可轉側者。陽氣內行於里。不營於表也。與柴胡湯。以除胸滿而煩。加龍骨牡蠣鉛丹

收斂神氣而鎮驚。加茯苓以行津液。利小便。加大黃以逐胃熱。止譫語。加桂枝以行陽氣。而解身重錯雜之邪。斯悉愈矣。

29.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三

半夏(二合洗),大棗(六枚),柴胡(四兩),生薑(一兩半),人參(一兩半),龍骨(一兩半),鉛丹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半去皮),茯苓(一兩半),大黃(二兩),牡蠣(一兩半煆),

上十一味。以水八升煮取四升。內大黃。切如棋子。更煮一二沸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

傷寒腹滿譫語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。名曰縱。刺期門。

腹滿譫語者。脾胃疾也。浮而緊者。肝脈也。脾病見肝脈。木行乘土也。經曰。水行乘火。木行乘土。名曰縱。此其類矣。期門者。肝之募。刺之以瀉肝經盛氣。
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大渴。欲飲水。其腹必滿。自汗出。小便利。其病欲解。此肝乘肺也。名曰橫。刺期門。
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肺病也。大渴欲飲水。肝氣勝也。玉函曰。作大渴。欲飲酢漿。是知肝氣勝也。傷寒欲飲水者愈。若不愈而腹滿者。此肝行乘肺。水不得行也。

經曰。木行乘金。名橫。刺期門。以瀉肝之盛氣。肝肺氣平。水散而津液得通。外作自汗出。內為小便利。而解也。

王宇泰云。按傷寒發熱惡寒。表病也。至於自汗出。則表已解矣。大渴腹滿。里病也。至於小便利。則里自和矣。故曰其病欲解。

太陽病。二日。反躁。反熨其背。而大汗出。大熱入胃。胃中水竭。躁煩。必發譫語。十餘日。振慄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。從腰以下不得汗。欲小便不得。反嘔。欲失溲足下惡風。大便硬。小便當數而反不數。及不多大便已。頭卓然而痛。其人足心必熱。穀氣下流故也。

二日反躁。此陰氣虛不當汗也。兩故字照應。故字以下。正申言上文。不當發汗而熨其背。則雖汗而腰以下不得汗。故不解而煩躁。以陰氣不行於下故也。所以大便硬。上嘔逆而下惡風。至十餘日。陰氣復生。陽氣行自下利而解者。以穀氣下行故也。

太陽病。二日。則邪在表。不當發躁。而反躁者。熱氣行於里也。反熨其背而發汗。大汗出。則胃中乾燥。火熱入胃。胃中燥熱。躁煩而譫語。至十餘日。振慄。自下利者。火邪勢微。陰氣復生。津液得復也。故為欲解。火邪去。大汗出則愈。若從腰以下不得汗。則津液不得下通。

故欲小便不得。熱氣上逆而反嘔也。欲失溲。足下惡風者。氣不得通於下而虛也。津液偏滲。令大便硬者。小便當數。經曰。小便數者。大便必硬也。此以火熱內燥。津液不得下通。故小便不數。及不多也。若火熱消。津液和。則結硬之便。得潤。因自大便也。便已。頭卓然而痛者。

先大便硬。則陽氣不得下通。既得大便。則陽氣降下。頭中陽虛。故卓然而痛。穀氣者。陽氣也。先陽氣不通於下之時。足下惡風。今陽氣得下。故足心熱也。

太陽病中風。以火劫發汗。邪風被火熱。血氣流溢。失其常度。兩陽相熏灼。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。陰虛則小便難。陰陽俱虛竭。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。劑頸而還。腹滿、微喘、口乾、咽爛、或不大便。久則譫語。甚者至噦手足躁擾。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。其人可治。

火劫發汗。則熱盛火熾。以至陰陽俱竭。變症百出。慎之慎之。

風為陽邪。因火熱之氣。則邪風愈甚。迫於血氣。使血氣流溢。失其常度。風與火氣謂之兩陽。兩陽相熏灼。熱發於外。必發身黃。若熱搏於經絡。為陽盛外熱。迫血上行。必衄。熱搏於內者。為陰虛內熱。必小便難。若熱消血氣。血氣少。為陰陽俱虛。血氣虛少。不能榮於身體。

為之枯燥。三陽經絡至頸。三陰至胸中而還。但頭汗出。劑頸而還者。熱氣炎上。搏陽而不搏於陰也。內經曰。諸脹腹大。皆屬於熱。腹滿微喘者。熱氣內郁也。內經曰。火氣內發。上為口乾咽爛者。火熱上熏也。熱氣上而不下者。則大便不硬。若熱氣下入胃。消耗津液。則大便硬。

故云或不大便。久則胃中躁熱。必發譫語。內經曰。病深者。其聲噦。火氣大甚。正氣逆亂。則噦。內經曰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本也。陽盛則四肢實。火熱大甚。故手足躁擾。捻衣摸床擾亂也。小便利者。為火未劇。津液未竭。而猶可治也。

傷寒脈浮。醫以火迫劫之。亡陽。必驚狂。起臥不安者。桂枝去芍藥。加蜀漆、牡蠣、龍骨、救逆湯主之。

傷寒脈浮。責邪在表。醫以火劫發汗。汗大出者。亡其陽。汗者心之液。亡陽則心氣虛。心惡熱。火邪內迫。則心神浮越。故驚狂。起臥不安。與桂枝。解未盡表邪。去芍藥。以芍藥益陰。非亡陽所宜也。火邪錯逆。加蜀漆之辛以散之。陽氣亡脫。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。本草云。澀可去脫。龍骨牡蠣之屬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