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7)

1. 平脈法第二

榮氣盛。名曰章。

章者、暴澤而光。榮者、血也。榮華於身者也。榮盛。故身暴光澤也。

張卿子云。此章字。責其暴著也。成注暴澤而光。安得為病脈。

高章相搏。名曰綱。

綱者、身筋急脈直。榮衛俱盛。則筋絡滿急。

王宇泰云。綱總也。

張卿子云。總滿盈也。以榮衛俱盛。正與下損字反。

衛氣弱。名曰惵。

惵者、心中氣動迫怯。衛出上焦。弱則上虛。而心中氣動迫怯也。

榮氣弱。名曰卑。

卑者、心中常自羞愧。針經曰。血者、神氣也。血弱則神弱。故常自羞愧。

王宇泰云。如按之沉而無力是也。

張卿子云。高者、衛盛於外。卑者、榮弱於內。

惵卑相搏。名曰損。

損者、五臟六腑之虛惙也。衛以護陽。榮以養陰。榮衛俱虛。則五臟六腑。失於滋養。致俱乏氣虛惙也。衛氣和。名曰緩。

緩者、四肢不能自收。衛氣獨和。不與榮氣相諧。則榮病。內經曰。目受血而能視。足受血而能步。掌受血而能握。指受血而能攝。四肢不收。由榮血病。不能灌養故也。

榮氣和。名曰遲。

遲者、身體重。但欲眠也。榮氣獨和。不與衛氣相諧。則衛病。身體重而眠。欲眠者。衛病而氣不敷布也。

遲緩相搏。名曰沉。

沉者、腰中直。腹內急痛。但欲臥。不欲行。榮氣獨和於內。衛氣獨和於外。榮衛不相和諧。相搏而為病。腰中直者。衛不和於外也。腹內痛者。榮不和於內也。但欲臥不欲行者。榮衛不營也。

張卿子云。遲緩之脈。多屬平和。又以榮衛內外分貼。故緩貼陽。遲貼陰。又以遲緩二字。與浮躁反。故下曰沉。俗所謂沉靜之意。善讀書者。會其意可也。

寸口脈緩而遲。緩則陽氣長。其色鮮。其顏光。其聲商。毛髮長。遲則陰氣盛。骨髓生。血滿。肌肉緊薄鮮硬。陰陽相抱。榮衛俱行。剛柔相搏。名曰強也。

緩為胃脈。胃合衛氣。衛溫分肉。充皮毛。肥腠理。司開闔。衛和氣舒。則顏色光潤。聲清毛澤矣。遲為脾脈。脾合榮氣。榮養骨髓。實肌肉。濡筋絡。利關節。榮和血滿。則骨正髓生。肌肉緊硬矣。榮衛調和。二氣相抱。而不相戾。榮衛流通。剛柔相得。是為強壯。

唐不岩云。此釋上三句之義。並結高章以下一叚脈法。故復提寸口二字。謂高章失之盛。惵卑失之弱。唯榮衛和平。斯脈法遲緩。審能知遲緩之脈。陰陽相抱。剛柔相搏。斷而名之為強。則無誤於綱與損二者之患矣。

趺陽脈滑而緊。滑者胃氣實。緊者脾氣強。持實擊強。痛還自傷。以手把刃。坐作瘡也。

趺陽之脈。以候脾胃。滑則穀氣實。是為胃實。緊則陰氣勝。是為脾強。以脾胃一實一強而相搏擊。故令痛也。若一強一弱相搏。則不能作痛。此脾胃兩各強實相擊。腑臟自傷而痛。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瘡。豈非自貽其害乎。

白話文:

榮氣旺盛的脈象,稱為「章」。

「章」的意思是脈象像水面一樣,有光澤且顯現。榮氣就是血,是身體的精華。榮氣旺盛,所以身體會顯得有光澤。

張卿子認為,「章」這個字,是形容脈象顯著而外露。註解說脈象像水面一樣,有光澤顯現,怎麼會是病脈呢?

高章的脈象互相衝擊搏動,稱為「綱」。

「綱」的意思是身體的筋脈繃緊,脈搏挺直。榮氣和衛氣都旺盛,使得筋絡飽滿而緊張。

王宇泰認為,「綱」有總括的意思。

張卿子認為,「綱」是總體充盈的意思,因為榮氣和衛氣都旺盛,正好與下面「損」字所說的虛弱相反。

衛氣虛弱的脈象,稱為「惵」。

「惵」的意思是心中氣虛,感到恐懼和怯懦。衛氣發源於上焦,虛弱就會導致上焦空虛,心中會感到氣虛,恐懼和怯懦。

榮氣虛弱的脈象,稱為「卑」。

「卑」的意思是心中常常感到羞愧。醫書說,血是神氣的根本,血虛弱,神氣也會虛弱,因此常常感到羞愧。

王宇泰認為,按脈時感覺脈沉而無力,就是「卑」脈。

張卿子認為,「高」表示衛氣在外旺盛,「卑」表示榮氣在內虛弱。

「惵」脈和「卑」脈相互衝擊搏動,稱為「損」。

「損」的意思是五臟六腑都虛弱無力的狀態。衛氣保護陽氣,榮氣滋養陰氣。榮氣和衛氣都虛弱,五臟六腑就會失去滋養,導致氣虛無力。衛氣平和的脈象,稱為「緩」。

「緩」的意思是四肢無法自由活動。衛氣單獨平和,不能與榮氣協調,就會導致榮氣生病。醫書說,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見,腳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行走,手掌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握住東西,手指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拿取東西。四肢不能自由活動,是由於榮血生病,不能滋養四肢的緣故。

榮氣平和的脈象,稱為「遲」。

「遲」的意思是身體沉重,只想睡覺。榮氣單獨平和,不能與衛氣協調,就會導致衛氣生病。身體沉重而想睡覺,是因為衛氣生病,不能將氣散佈全身。

「遲」脈和「緩」脈相互衝擊搏動,稱為「沉」。

「沉」的意思是腰部僵直,腹部內部急痛,只想躺著,不想活動。榮氣單獨在內平和,衛氣單獨在外平和,榮氣和衛氣不能相互協調,相互搏動而導致疾病。腰部僵直,是因為衛氣在外部不和諧;腹部疼痛,是因為榮氣在內部不和諧;只想躺著不想活動,是因為榮氣和衛氣都不能正常運行。

張卿子認為,「遲」脈和「緩」脈多屬於平和的脈象,又根據榮氣和衛氣內外的區別進行區分,所以「緩」脈屬於陽,「遲」脈屬於陰。又因為「遲」和「緩」兩個字與浮躁相反,所以下面接著說「沉」脈,有如同俗話說的「沉靜」的意思。善於讀書的人,應該理解其中的含義。

寸口的脈象既緩又遲,脈緩表示陽氣旺盛,氣色鮮亮,容顏有光澤,聲音洪亮,毛髮生長茂盛;脈遲表示陰氣旺盛,骨髓生長,血液充盈,肌肉緊實而有彈性。陰陽相互協調,榮氣和衛氣都能正常運行。剛柔相互衝擊搏動,稱為「強」。

脈緩屬於胃脈,胃與衛氣相合,衛氣溫養肌肉,充實皮膚毛髮,使皮膚紋理細密,掌管開合。衛氣平和舒暢,所以顏色光澤潤澤,聲音清亮,毛髮滋潤。脈遲屬於脾脈,脾與榮氣相合,榮氣滋養骨髓,充實肌肉,滋潤筋絡,使關節靈活。榮氣平和,血液充盈,所以骨骼端正,骨髓生長,肌肉緊實有力。榮氣和衛氣調和,兩股氣相互協調,而不相互違背。榮氣和衛氣運行流暢,剛柔相得益彰,這就是身體強壯的表現。

唐不岩認為,這是在解釋上面三句話的含義,並總結了從「高章」以下的一段脈法。所以又提到「寸口」二字,說明「高章」的脈象是過於旺盛,「惵卑」的脈象是過於虛弱。只有榮氣和衛氣都平和,脈象才會是遲緩的。仔細分辨遲緩的脈象,陰陽相互協調,剛柔相互搏動,就可以斷定為「強」脈,就不會把「綱」脈和「損」脈搞混。

足背動脈脈象滑而緊,脈滑表示胃氣充實,脈緊表示脾氣強盛。充實的胃氣與強盛的脾氣互相衝擊,反而會使自身受損,就像用手去抓刀刃,結果會自己受傷一樣。

足背動脈的脈象,用來診斷脾胃的情況。脈滑表示穀氣充實,屬於胃實;脈緊表示陰氣旺盛,屬於脾強。因為脾胃一實一強互相搏動,所以會產生疼痛。如果一強一弱互相搏動,就不會產生疼痛。這是脾胃兩者都強盛而互相衝擊,導致腑臟自身受傷而疼痛。就好比用手去抓刀刃而受傷一樣,這難道不是自己招來的禍患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