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一 (16)
卷一 (16)
1. 平脈法第二
肥人肌膚厚。其脈當沉。瘦人肌膚薄。其脈當浮。今肥人脈反浮。瘦人脈反沉。必有邪氣相干。使脈反常。故當責之。
師曰。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。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。此皆不治。決死也。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。期以月節克之也。
脈經曰。陽生於寸。動於尺。陰生於尺。動於寸。寸脈下不至關者為陽絕。不能下應於尺也。尺脈上不至關者為陰絕。不能上應於寸也。內經曰。陰陽離決。精氣乃絕。此陰陽偏絕。故皆決死。期以月節克之者。謂如陽絕死於春夏。陰絕死於秋冬。
師曰。脈病人不病。名曰行屍。以無王氣。卒眩僕不省人者。短命則死。人病脈不病。名曰內虛。以無穀神。雖困無苦。
脈者。人之根本也。脈病人不病。為根本內絕。形雖且強。卒然氣絕。則眩暈僵仆而死。不曰行屍而何。人病脈不病。則根本內固。形雖且羸。止內虛爾。穀神者。穀氣也。穀氣既足。自然安矣。內經曰。形氣有餘。脈氣不足死。脈氣有餘。形氣不足生。
問曰。翕奄沉。名曰關尺謂也。沉為純陰。翕為正陽。陰陽和合。故令脈滑。滑何自平。陽明脈微沉。食飲自可。少陰脈微滑。滑者。緊之浮名也。此為陰實。其人必股內汗出。陰下濕也。
脈來大而盛。聚而沉。謂之翕奄沉。正如轉珠之狀也。沉為臟氣。故曰純陰。翕為腑氣。故曰正陽。滑者。陰陽氣不為偏勝也。關尺自平。陽明脈微沉者。當陽部見陰脈。則陰偏勝而陽不足也。陽明胃脈。胃中陰多。故食飲自可。少陰脈微滑者。當陰部見陽脈。則陽偏勝而陰不足也。
以陽湊陰分。故曰陰實。股與陰。少陰之部也。今陽熱湊陰。必熏發津液。泄達於外。股內汗出。而陰下濕也。
王宇泰云。翕奄沉三字。狀得滑字最好。夫翕者、合也。奄者、忽也。當脈氣合聚而盛之時。奄忽之間。即已沉去。是名滑也。仲景恐人誤認滑為沉。故下文又曰。滑者。緊之浮名也。曰沉。曰浮。若異而同。觀上文緊者如轉索無常也一句。則知浮為轉索無常之浮。非輕手便得有常之名也。
沉為翕奄之沉。非重取乃得一定之說也。仲景下字。具有史筆。不可草草看過。
問曰。曾為人所難。緊脈從何而來。師曰。假令亡汗。若吐。以肺裡寒。故令脈緊也。假令咳者。坐飲冷水。故令脈緊也。假令下利。以胃中虛冷。故令脈緊也。
金匱要略曰。寒令脈急。經曰。諸緊為寒。
王宇泰云。陽舒緩。陰縮急故也。
寸口衛氣盛。名曰高。
高者。暴狂而微。內經曰。陰不勝其陽。則脈流薄疾。並乃狂。衛為陽氣。衛盛而暴狂者。陰不勝陽也。針經曰。衛氣者。所以溫分肉。充皮毛。肥腠理。司開闔者也。衛氣盛為狂者。氣盛於外也。
王宇泰云。如脈來浮而有力是也。
白話文:
肥胖的人,皮膚肌肉厚實,脈象應該是沉在裡面的。瘦弱的人,皮膚肌肉薄,脈象應該是浮在表面的。現在如果肥胖的人脈象反而浮在表面,瘦弱的人脈象反而沉在裡面,這一定是有邪氣干擾,導致脈象反常,所以要追究其原因。
醫生說:寸脈下行不到關部,是陽氣衰竭;尺脈上行不到關部,是陰氣衰竭。這兩種情況都是無法醫治的,必定死亡。如果要推算他們剩餘的壽命和死亡的時間,可以按照月份和節氣來推算。
《脈經》說:陽氣產生於寸部,動於尺部;陰氣產生於尺部,動於寸部。寸脈下行不到關部,是陽氣衰竭,無法向下應於尺部;尺脈上行不到關部,是陰氣衰竭,無法向上應於寸部。《內經》說:陰陽離散分離,精氣就會衰竭。這是陰陽偏頗衰竭的情況,所以必定死亡。按照月份和節氣來推算,例如陽氣衰竭的人,會死於春夏;陰氣衰竭的人,會死於秋冬。
醫生說:脈象有病而人沒有病,這叫做「行屍走肉」,因為體內沒有旺盛的生氣。這種人突然頭暈倒地,不省人事,壽命短暫,最終會死亡。人有病而脈象沒有病,這叫做「內虛」,因為體內沒有穀氣的滋養。這種人雖然虛弱,但沒有痛苦。
脈象是人體的根本。脈象有病而人沒有病,表示根本已經衰竭,雖然形體還強壯,但突然間氣息斷絕,就會頭暈倒地而死,這不是「行屍走肉」是什麼?人有病而脈象沒有病,則表示根本穩固,形體雖然虛弱,也只是內在虛弱而已。所謂「穀神」,就是穀氣。只要穀氣充足,自然就會平安。 《內經》說:形體之氣有餘而脈氣不足會死;脈氣有餘而形體之氣不足則會活。
有人問:所謂「翕奄沉」的脈象,是指關脈和尺脈的脈象嗎?「沉」代表純陰,「翕」代表正陽。陰陽調和,所以脈象才會滑。那麼「滑」是如何達到平穩的呢?陽明脈象微沉,飲食就能正常;少陰脈象微滑,「滑」其實是「緊」脈的另一種表現形式,這屬於陰實證,這種人必定大腿內側出汗,陰部潮濕。
脈象來時,脈體大而盛,聚集又沉在裡面,這就是「翕奄沉」,就像珠子轉動一樣。「沉」代表臟腑之氣,所以說是純陰;「翕」代表六腑之氣,所以說是正陽。「滑」的脈象,是陰陽之氣不偏盛的表現。關脈和尺脈的脈象都平穩。陽明脈微沉,表示在陽部位出現陰脈,是陰氣偏盛而陽氣不足。陽明是胃脈,胃中陰氣多,所以飲食會正常。少陰脈微滑,表示在陰部位出現陽脈,是陽氣偏盛而陰氣不足。
因為陽氣靠近陰分,所以叫做陰實。大腿內側和陰部,是少陰經的部位。現在陽熱之氣靠近陰部,必定會蒸發津液,從體外泄出,所以會出現大腿內側出汗、陰部潮濕的現象。
王宇泰說,「翕奄沉」這三個字,最好地描繪了「滑」脈的特性。「翕」是合攏的意思,「奄」是忽然的意思。當脈氣合攏聚集而盛大之時,在忽然之間,就已經沉下去了,這就是「滑」脈的含義。仲景擔心人們誤以為「滑」脈是「沉」脈,所以在下文又說「滑」是「緊」脈的另一種表現。 「沉」和「浮」雖然字面上不同,但實際上是指同一種脈象。觀看上文說「緊」脈像轉動的繩索一樣沒有定性,就可知道這裡的「浮」是指像轉動的繩索一樣沒有定性的「浮」,而不是輕輕一按就能感受到的有規律的「浮」。
這裡的「沉」是指「翕奄沉」的「沉」,不是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的確定的沉脈。仲景用字很嚴謹,不能隨便看待。
有人問:曾經有人問過,緊脈是從哪裡來的?醫生說:假如沒有發汗,或是吐了,是因為肺裡面有寒氣,所以會導致脈緊。假如是咳嗽的人,是因為坐著喝了冷水,所以會導致脈緊。假如是腹瀉的人,是因為胃中虛寒,所以會導致脈緊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寒邪會導致脈急。《經》文說:各種緊脈都是因為寒邪導致的。
王宇泰說:陽氣舒緩,陰氣收縮急迫,所以會導致脈緊。
寸口脈的衛氣旺盛,叫做「高」脈。
「高」脈是指脈來暴躁而微弱。《內經》說:陰氣不能勝過陽氣,就會導致脈象流動快速且微弱,出現狂躁的症狀。衛氣屬於陽氣,衛氣旺盛而出現狂躁,是陰氣不能勝過陽氣的緣故。《針經》說:衛氣的作用是溫養肌肉,充養皮膚毛髮,疏通肌膚紋理,掌管毛孔的開合。衛氣旺盛而出現狂躁,是因為陽氣盛於外。
王宇泰說:脈來浮而且有力就是「高」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