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五 (16)
卷五 (16)
1. 梔子柏皮湯方第八十一
梔子(十五個味苦寒),甘草(一兩味甘平),黃柏(二兩),
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傷寒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。
濕熱相交。民多病癉。癉、黃也。傷寒為寒濕在表。發黃為瘀熱在裡。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除熱散濕。
白話文:
梔子柏皮湯方第八十一
配方:
梔子(十五個,味苦寒)
甘草(一兩,味甘平)
黃柏(二兩)
製法: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四升水,煎煮至剩一升半藥液,過濾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主治:
傷寒導致熱毒鬱積體內,身體必然發黃,此時應服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說明:
濕熱互相交結,民眾多患「癉病」,「癉」即發黃。傷寒是因寒濕停滯體表,而發黃則是熱毒鬱積體內。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可清熱散濕。
2.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第八十二
麻黃(二兩去節味甘溫),赤小豆(一升味甘平),連翹(二兩連翹根也苦寒),杏仁(四十個去皮尖甘溫),大棗(十二枚味甘溫),生梓白皮(一升苦寒),生薑(二兩切味辛溫),甘草(一兩炙味甘平),
以上八味。以潦水一斗。先煮麻黃再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半日則盡。
內經曰。濕上甚而熱。治以甘溫。佐以甘平。以汗為故。正此之謂也。又煎用潦水者。亦取其水味薄。則不助濕氣。
婁氏云。梔子柏皮湯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治身黃。小便利而身不疼者。海藏所謂干黃是也。桂枝附子湯。去桂加白朮湯。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。活人所謂中濕是也。
白話文: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第八十二
此方包含以下藥材:
麻黃(二兩,去節,性味甘溫)、赤小豆(一升,性味甘平)、連翹(二兩,連翹根,性味苦寒)、杏仁(四十顆,去皮尖,性味甘溫)、大棗(十二枚,性味甘溫)、生梓白皮(一升,性味苦寒)、生薑(二兩,切片,性味辛溫)、甘草(一兩,炙,性味甘平)。
以上八味藥材,用雨水一斗,先煮沸麻黃兩次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剩三升藥液,分三次溫服,半天內服完。
《內經》提到:濕氣上泛而發熱,治療以甘溫為主,輔以甘平,目的是發汗,此方正是此意。使用雨水煎藥,是因雨水氣味淡薄,不會助長濕氣。
婁氏指出:梔子柏皮湯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適用於身體發黃、小便通暢但身體不疼痛的情況,即王海藏所說的「乾黃」。桂枝附子湯及去桂加白朮湯,則適用於身體發黃、小便通暢但全身疼痛的情況,即《活人書》所稱的「中濕」。
3.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
少陽之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
足少陽膽經也。《內經》曰:「有病口苦者,名曰膽癉。」《甲乙經》曰:「膽者,中精之府;五藏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」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。少陽受邪,故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少陽中風:兩耳無所聞、目赤、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。吐下則悸而驚。
少陽之脈,起於目眥,走於耳中;其支者,下胸中,貫膈。風傷,風壅則為熱。少陽中風,氣壅而熱,故耳聾、目赤、胸滿而煩。邪在少陽,為半表半裡。以吐除煩,吐則傷氣,氣虛者悸;以下除滿,下則亡血,血虛者驚。
或云:少陽病,耳聾、目赤、胸滿而煩,為中風;口苦、咽乾、目眩,為傷寒。
王宇泰云:誤吐氣虛者悸;誤下血虛者驚。
傷寒:脈弦細、頭痛、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;發汗則譫語。此屬胃,胃和則愈;胃不和則煩而悸。
《經》曰:「三部俱弦者,少陽受病;脈細者,邪漸傳裡。」雖頭痛發熱,為表未解,以邪客少陽,為半在表半在裡,則不可發汗。發汗亡津液,胃中乾燥,少陽之邪因傳入胃,必發譫語。當與調胃承氣湯下之;胃和則愈。不下,則胃為少陽木邪干之,故煩而悸。
王宇泰云:凡頭痛俱為在表;惟此頭痛為少陽者何也?以脈弦細;可汗不可汗,當以此為法。
王海藏云:少陽半表裡,用小柴胡,名三禁湯。然亦須辨表裡症孰多。假令頭痛、往來寒熱、脈浮,但有其一,即為表也。口失滋味而渴、脅下滿、手足溫、腹中不和、大小便或秘而不通或泄而不調,但有其一,即為里也。如無上下表裡症,余皆虛熱也。是病在其中矣。
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:脅下硬滿、乾嘔、不能食、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
太陽轉入少陽,是表邪入於裡。脅下硬滿、不能食、往來寒熱者,邪在半表半裡之間。若已經吐下,脈沉緊者,邪氣入腑,為裡實。尚未可吐下,而脈沉緊,為傳裡雖深,未全入腑,外猶未解也。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
若已吐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少陽之邪,在表裡之間。若妄吐下、發汗、溫針,損耗津液,胃中乾燥,木邪干胃,必發譫語。若柴胡證不罷者,則不為逆;柴胡證罷者,壞病也。詳其因何治之逆,以法救之。
王宇泰云:救壞病,助榮衛,生津液,桂枝湯求之。
三陽合病:脈浮大,上關上;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關脈以候少陽之氣。太陽之脈浮,陽明之脈大;脈浮大,上關上,知三陽合病。膽熱則睡。少陰病,但欲眠睡,目合則無汗,以陰不得有汗。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,知三陽合病,膽有熱也。
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表為陽,里為陰。邪在表,則外有熱。六七日,邪氣入里之時,外無大熱,內有躁煩者,表邪傳裡也。故曰陽去入陰。
白話文:
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
少陽病的症狀包括口苦、咽乾、頭暈目眩。足少陽經屬於膽經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口苦的病症稱為膽癉。」《甲乙經》也說:「膽是儲存精華的器官,五臟功能依賴膽的調節,而咽喉是膽的外在表現。」少陽經脈起始於眼角,當少陽受邪氣侵襲時,就會出現口苦、咽乾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
少陽中風:若出現耳聾、眼睛發紅、胸悶煩躁的症狀,不可使用催吐或瀉下的療法。誤用吐下法會導致心慌和驚恐。少陽經脈從眼角開始,經過耳內,分支向下進入胸中,穿過橫膈。風邪侵襲會導致氣血壅滯而化熱,因此出現耳聾、目赤、胸悶煩躁等症狀。少陽病邪位於半表半裡之間,若用吐法除煩,會損傷正氣,氣虛則心悸;若用下法治胸悶,會耗傷血液,血虛則驚恐。
有人認為:少陽病中,耳聾、目赤、胸悶煩躁屬於中風;口苦、咽乾、頭暈目眩則屬於傷寒。
王宇泰指出:誤用吐法導致氣虛會心悸;誤用下法導致血虛會驚恐。
少陽傷寒:脈象弦細,伴有頭痛、發熱,屬於少陽病。少陽病不可發汗,誤發汗會導致譫語。此症狀與胃有關,胃氣調和則病癒;胃氣不和則會煩躁心悸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寸關尺三部脈皆弦,表示少陽受病;脈細則邪氣逐漸傳入裡。」雖然頭痛發熱是表證未解的表現,但邪氣已侵犯少陽,處於半表半裡之間,因此不可發汗。發汗會耗損津液,導致胃中乾燥,少陽邪氣趁機傳入胃,引發譫語。此時應使用調胃承氣湯瀉下,使胃氣調和而病癒。若不瀉下,胃受少陽木邪乾擾,就會煩躁心悸。
王宇泰說:一般頭痛多屬表證,但此處頭痛屬少陽病,為何?因為脈象弦細,是否可發汗應以此為判斷依據。
王海藏提到:少陽病半表半裡,可用小柴胡湯(又稱三禁湯),但仍需分辨表裡症狀的輕重。例如,若有頭痛、寒熱往來、脈浮等任一表證,即屬表症;若有口淡無味而渴、脅下脹滿、手足溫暖、腹中不適、大小便不通或失調等任一裡證,即屬裡症。若無明顯表裡症狀,則多為虛熱,病位在中。
太陽病轉入少陽:若太陽病未癒,轉為少陽病,出現脅下硬滿、乾嘔、食慾不振、寒熱往來,且未經吐下治療,脈象沈緊者,可用小柴胡湯。太陽病轉入少陽,表示表邪進入半表半裡。脅下硬滿、食慾不振、寒熱往來是邪在半表半裡的表現。若已誤用吐下法而脈沈緊,表示邪氣深入臟腑,形成裡實。若未吐下而脈沈緊,則邪雖傳裡但未完全入腑,表邪仍未解,此時可用小柴胡湯和解。
若已誤用吐下、發汗、溫針等療法,導致譫語,且小柴胡湯證消失,則屬壞病(誤治後的變證)。需根據誤治的具體情況,選擇相應的救治方法。
王宇泰說:救治壞病時,可透過桂枝湯調和營衛、生津液。
三陽合病:脈象浮大,關脈明顯;患者嗜睡,閉眼時出汗。關脈反映少陽氣機。太陽脈浮,陽明脈大,脈浮大且關脈明顯,表示三陽合病。膽熱則嗜睡。少陰病雖嗜睡,但閉眼時無汗(陰證不應有汗)。若嗜睡且閉眼出汗,則為三陽合病,膽有熱的表現。
傷寒六七日:若患者無明顯發熱,但煩躁不安,表示病邪由表入裡。表屬陽,裡屬陰。邪在表時,體表有熱;六七日後邪氣入裡,體表無大熱,但內有煩躁,表示表邪已傳裡,稱為「陽去入陰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