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五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7)

1.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

又云:「所謂煩躁者,謂先煩,漸至躁也。所謂躁煩者,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也。蓋內熱曰煩,謂心中郁煩也;外熱曰躁,謂氣外熱躁也。內熱為有根之火,故但煩不躁,及先煩後躁者,皆可治。外熱為無根之火,故但躁不煩,及先躁後煩者,皆不可治。」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;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傷寒四日,表邪傳裡,裡不和則不能食而嘔;今反能食而不嘔,是邪不傳陰但在陽也。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
內經曰:「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」傷寒三日,邪傳少陽,脈當弦緊;今脈小者,邪氣微而欲已也。

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
內經曰:「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,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。」

白話文:

另外有一種說法,所謂的「煩躁」,是指先感到心煩,然後漸漸轉變為躁動不安。所謂的「躁煩」,是指先開始躁動,然後逐漸又感到心煩。一般來說,內部的熱叫做「煩」,指的是心中鬱悶煩躁;外部的熱叫做「躁」,指的是身體發熱躁動。內部的熱是紮根的火,所以只會感到心煩而不會躁動,以及先感到心煩後轉為躁動的,這些情況都是可以治療的。外部的熱是沒有根的火,所以只會躁動不安而不會心煩,以及先躁動後轉為心煩的,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。

傷寒病過了三天,三陽經的病邪應該傳完,三陰經應該開始受邪。如果這個人反而能吃東西而不嘔吐,這表示三陰經並沒有受到邪氣的侵犯。

傷寒病過了四天,表面的病邪應該傳入體內,如果體內不調和,就會不能吃東西而嘔吐。現在反而能吃東西而不嘔吐,這表示邪氣並沒有傳入陰經,而仍然停留在陽經。

傷寒病過了三天,如果少陽經的脈象變小,表示病快要好了。

《內經》說過,脈象變大表示邪氣來了,脈象變小表示身體平和。傷寒病過了三天,邪氣傳到少陽經,脈象應該是弦緊的。現在脈象變小,表示邪氣已經減弱,病快要好了。

少陽病的痊癒時間,通常會在早上寅時到辰時之間。

《內經》說過,陽氣中的少陽經氣和春天的氣息相通,寅時、卯時、辰時是少陽木氣旺盛的時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