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五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7)

1.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

又云:「所謂煩躁者,謂先煩,漸至躁也。所謂躁煩者,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也。蓋內熱曰煩,謂心中郁煩也;外熱曰躁,謂氣外熱躁也。內熱為有根之火,故但煩不躁,及先煩後躁者,皆可治。外熱為無根之火,故但躁不煩,及先躁後煩者,皆不可治。」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;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傷寒四日,表邪傳裡,裡不和則不能食而嘔;今反能食而不嘔,是邪不傳陰但在陽也。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
內經曰:「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」傷寒三日,邪傳少陽,脈當弦緊;今脈小者,邪氣微而欲已也。

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
內經曰:「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,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。」

白話文:

【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】

關於煩躁的描述:所謂「煩躁」,是指先出現心煩,逐漸發展成躁動不安;而「躁煩」則是先表現出外顯的躁動,繼而轉為內心的煩悶。內熱稱為「煩」,指心中鬱悶煩亂;外熱稱為「躁」,指體表氣機燥熱不寧。內熱為有根源的虛火,因此僅有煩悶而無躁動,或先煩後躁的情況,皆可醫治;外熱為無根源的浮火,故僅有躁動而無煩悶,或先躁後煩的狀況,皆難以治癒。

傷寒病至第三日,三陽經的病程已結束,理應邪氣傳入三陰經,但患者反而能進食且無嘔吐,顯示邪氣未侵犯三陰經。

傷寒第四日,表邪傳入體內,若裡氣不和則會出現食慾不振與嘔吐;此時若反能進食且不嘔,代表邪氣僅停留於陽經,未傳至陰經。

傷寒第三日,若少陽脈象轉弱,表示病勢將退。《內經》雲:「脈象盛大則邪氣仍盛,脈象趨緩則病氣平息。」此時邪入少陽,脈本應弦緊,若轉為弱小,說明邪氣衰微而病將癒。

少陽病好轉的時段,是從寅時到辰時(清晨3點至上午9點)。《內經》指出:「少陽屬春生之氣,寅、卯、辰時為少陽木氣旺盛之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