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卷六

2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

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

太陰為病,陽邪傳裡也。太陰之脈,布胃中,邪氣壅而為腹滿。上不得降者,嘔吐而食不下;下不得升者,自利益甚;時腹自痛。陰寒在內而為腹痛者,則為常痛;此陽邪干里,雖痛而亦不常痛,但時時腹自痛也。若下之,則陰邪留於胸下,為結硬。經曰:「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」

王三陽云:「此風寒中於太陰經,非陽邪傳裡也。若陽邪傳裡,正當下之,何結硬之有?況痞字與硬字亦自分別。邪之初起,必先入經而後入腑臟。此邪中太陰經,其病猶在上膈,非中臟腑之陰證也。當用辛甘之藥溫散之,則邪散去而自和矣。今誤下之,則邪氣乘虛入胸膈間作硬耳。」

黃仲理云:「宜理中湯。陰經少有用桂枝者。如此證,若肺浮,即用桂枝湯微汗之;若惡寒甚不已者,非理中四逆不可。」

太陰中風四肢煩疼,陽微,陰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

太陰,脾也,主營四末。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者,風淫末疾也。表邪少則微,里向和則澀而長。長者,陽也。陰病見陽脈則生,以陰得陽則解,故云欲愈。

太陰病欲解時,從亥至醜上。

脾為陰土,王於醜亥子,向陽,故云解時。

太陰病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
經曰:「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。」太陰病脈浮者,邪在經也,故當汗散之。

王宇泰云:「在太陽,則脈浮無汗,宜麻黃湯。此脈浮,當亦無汗,而不言者,謂陰不得有汗,不必言也。不用麻黃而用桂枝者,以陰病不當更發其陽也。須識無汗亦有用桂枝證。」
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;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

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,為寒在下焦;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為寒在中焦,與四逆等湯,以溫其臟。

張兼善云:「經言『輩』字,謂藥性同類,惟輕重優劣不同耳。四逆湯,甘辛相合,乃大熱之劑。苟輕用之,恐有過度之失,所以仲景不為定擬也。莫若以理中循循而用之,至為穩當。」
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。

太陰病,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太陰入腑,傳於陽明也。今至七八日,暴煩,下利十餘行者,脾家實,腐穢去也。下利煩燥者死。此以脾氣和,逐邪下泄,故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,而利必自止。
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

表邪未罷,醫下之,邪因乘虛傳於太陰,裡氣不和,故腹滿時痛。與桂枝湯以解表,加芍藥以和里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

太陰病的症狀,表現為腹部脹滿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腹瀉越來越嚴重,有時會腹痛。如果誤用瀉下法,可能會導致胸下部位結硬。

太陰病是因陽邪傳入體內所致。太陰經脈分布於胃中,邪氣壅滯會造成腹脹。氣機上逆不得下降,就會嘔吐、食慾不振;氣機下陷不得上升,則腹瀉加重;有時腹部會自行疼痛。若是陰寒內盛導致的腹痛,通常會持續疼痛;但此為陽邪侵擾內部,雖有疼痛卻不持續,僅是時而發作。若誤用瀉下法,陰邪會滯留胸下,形成結硬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病發於陰而誤用瀉下,會形成痞塊。」

王三陽認為,這是風寒侵襲太陰經,並非陽邪傳裡。若是陽邪傳裡,正該用瀉下法治療,怎會形成結硬?況且「痞」與「硬」也有區別。邪氣初起時,必先侵入經絡,再進入臟腑。此為風寒中於太陰經,病位仍在上膈,並非臟腑陰證,應以辛甘溫散的藥物治療,使邪氣散去而身體恢復。若誤用瀉下,邪氣會乘虛進入胸膈,形成結硬。

黃仲理建議使用理中湯。陰經較少用桂枝,但若此證見脈浮,可用桂枝湯微微發汗;若惡寒嚴重不止,則需用理中湯或四逆湯。

太陰中風,四肢痠痛煩擾,若陽脈微弱、陰脈澀而長,表示將要痊癒。

太陰屬脾,主四肢。太陰中風時,四肢痠痛煩擾,是因風邪侵襲四肢。表邪減輕則脈微,裡氣趨於調和則脈澀而長。「長」屬陽脈,陰病見陽脈為好轉之兆,故說「欲愈」。

太陰病好轉的時間,多在晚上9點至凌晨3點之間。

脾屬陰土,氣旺於子、醜、亥時,此時陽氣漸生,故為病解之時。

太陰病脈浮者,可用發汗法治療,宜桂枝湯。

《內經》說:「浮脈主表證,沈脈主裡證。」太陰病脈浮,表示邪在經絡,應以發汗法疏散。

王宇泰指出,太陽病脈浮無汗,宜用麻黃湯;此處脈浮雖不言無汗,但陰病本不應有汗,故不必強調。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,是因陰病不宜過度發散陽氣。需知無汗時也有適用桂枝湯的情況。

腹瀉但不口渴者,屬太陰病,因臟腑有寒,應溫補,宜服四逆湯之類。

腹瀉且口渴者,屬少陰病,寒在下焦;腹瀉不渴者,屬太陰病,寒在中焦,可用四逆湯等溫補臟腑。

張兼善解釋,「輩」字指藥性相似,僅輕重不同。四逆湯辛甘相合,屬大熱之劑,若輕率使用恐過度,故仲景未明確指定,建議以理中湯循序漸進較穩妥。
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溫暖者,病在太陰。太陰病本易發黃疸,但若小便通利,則不會發黃。至七八天時,雖突然煩躁、腹瀉日十餘次,也會自行停止,因脾氣充實,排出腐穢之物所致。

太陰病至七八天,若大便變硬,表示病邪由太陰傳入陽明腑。此處突然煩躁、腹瀉十餘次,是脾氣充實、排出腐穢的表現。若腹瀉伴隨煩躁則危險,但此為脾氣調和、驅邪外出,故雖腹瀉劇烈,終會自止。

原為太陽病,誤用瀉下法後,出現腹脹時痛者,屬太陰病,宜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

表邪未解時誤下,邪氣乘虛傳入太陰,裡氣不和,故腹脹時痛。用桂枝湯解表,加芍藥調和裡氣。

3. 桂枝加芍藥湯方第八十三

於桂枝湯方內。更加芍藥三兩。隨前共六兩。余依桂枝湯法。

大實痛者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
大實大滿。自可除下之。故加大黃。以下大實。

白話文:

桂枝加芍藥湯方第八十三

在桂枝湯的配方中,再加入三兩芍藥,總共六兩芍藥。其餘的製法與桂枝湯相同。

若出現嚴重實痛(腹部脹滿疼痛)的症狀,則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。

對於嚴重實證和腹滿的情況,自然需要瀉下治療,因此加入大黃,以瀉除實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