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卷六

2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

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若下之。必胸下結硬。

太陰為病。陽邪傳裡也。太陰之脈。布胃中。邪氣壅而為腹滿。上不得降者。嘔吐而食不下。下不得升者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陰寒在內而為腹痛者。則為常痛。此陽邪干里。雖痛而亦不常痛。但時時腹自痛也。若下之。則陰邪留於胸下。為結硬。經曰。病發於陰而反下之。因作痞。

王三陽云。此風寒中於太陰經。非陽邪傳裡也。若陽邪傳裡。正當下之。何結硬之有。況痞字與硬字亦自分別。邪之初起。必先入經而後入腑臟。此邪中太陰經。其病猶在上膈。非中臟腑之陰證也。當用辛甘之藥溫散之。則邪散去而自和矣。今誤下之。則邪氣乘虛入胸膈間作硬耳。

黃仲理云。宜理中湯。陰經少有用桂枝者。如此證。若肺浮。即用桂枝湯微汗之。若惡寒甚不已者。非理中四逆不可。

太陰中風四肢煩疼。陽微。陰澀而長者。為欲愈。

太陰、脾也。主營四末。太陰中風。四肢煩疼者。風淫末疾也。表邪少則微。里向和則澀而長。長者、陽也。陰病見陽脈則生。以陰得陽則解。故云欲愈。

太陰病欲解時。從亥至醜上。

脾為陰土。王於醜亥子。向陽。故云解時。

太陰病脈浮者。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
經曰。浮為在表。沉為在裡。太陰病脈浮者。邪在經也。故當汗散之。

王宇泰云。在太陽。則脈浮無汗。宜麻黃湯。此脈浮。當亦無汗。而不言者。謂陰不得有汗。不必言也。不用麻黃而用桂枝者。以陰病不當更發其陽也。須識無汗亦有用桂枝證。

自利不渴者。屬太陰。以其臟有寒故也。當溫之。宜服四逆輩。

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。為寒在下焦。自利不渴者。屬太陰。為寒在中焦。與四逆等湯。以溫其臟。

張兼善云。經言輩字。謂藥性同類。惟輕重優劣不同耳。四逆湯。甘辛相合。乃大熱之劑。苟輕用之。恐有過度之失。所以仲景不為定擬也。莫若以理中循循而用之。至為穩當。

傷寒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者。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。雖暴煩。下利日十餘行。必自止。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。

太陰病。至七八日。大便硬者。為太陰入腑。傳於陽明也。今至七八日。暴煩。下利十餘行者。脾家實。腐穢去也。下利煩燥者死。此以脾氣和。逐邪下泄。故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。而利必自止。

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而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也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

表邪未罷。醫下之。邪因乘虛傳於太陰。裡氣不和。故腹滿時痛。與桂枝湯以解表。加芍藥以和里。

白話文:

太陰病的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並且大便稀溏得很厲害,時常腹部自己會痛。如果用瀉下法治療,則胸下會結塊變硬。

太陰病是陽邪入侵裡證。太陰經脈佈於胃部,邪氣阻塞導致腹部脹滿。邪氣上不去,所以嘔吐、吃不下;邪氣下不來,所以大便稀溏得很厲害,時常腹部自己會痛。如果腹痛是因體內陰寒造成的,則會持續疼痛;但這是陽邪侵犯裡證,雖然會痛,卻不會一直痛,而是時不時地腹部自己會痛。如果用瀉下法治療,則陰邪會滯留在胸下,形成硬塊。經書上說:「疾病發生在陰,卻用瀉下法治療,就會導致痞塊。」

王三陽說,這是風寒侵犯太陰經,而非陽邪入侵裡證。如果是陽邪入侵裡證,應該用瀉下法,怎麼會形成硬塊呢?況且「痞」和「硬」是兩種不同的症狀。邪氣剛開始入侵時,一定先侵犯經脈,然後再侵犯臟腑。這種邪氣侵犯太陰經的病症,還停留在上膈,還未侵犯臟腑陰證的階段。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溫散邪氣,邪氣散去後自然就會痊癒。現在錯誤地使用瀉下法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,進入胸膈之間,形成硬塊。

黃仲理說,應該使用理中湯。陰經少用桂枝湯。如果是這種症狀,如果肺部浮腫,就用桂枝湯微微出汗;如果惡寒很重且持續不止,則非理中湯、四逆湯不可。

太陰中風,四肢煩躁疼痛,陽氣虛弱,陰寒凝滯而脈象沉長,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。

太陰屬脾,主管四肢末端。太陰中風,四肢煩躁疼痛,是風邪侵犯末端疾病。表邪少則輕微,裡證趨於和緩,脈象則沉長。沉長是陽氣的表現,陰病出現陽脈則預示疾病好轉,因為陰氣得到陽氣的調和而痊癒,所以說將要痊癒。

太陰病將要痊癒時,從亥時到丑時(晚上十點到凌晨兩點)症狀會好轉。

脾屬陰土,在丑、亥、子時(凌晨一點到早上七點)得陽氣,所以說症狀好轉時,是在這些時辰。

太陰病脈象浮的,可以發汗,應該用桂枝湯。

經書上說:「脈象浮表示病邪在表,脈象沉則表示病邪在裡。」太陰病脈象浮,邪氣在經脈,所以應該發汗散邪。

王宇泰說,如果病邪在太陽經,則脈象浮卻不出汗,應該用麻黃湯。這種脈象浮,也應該不出汗,但沒有明說,是因為陰病不應出汗,所以不必明說。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,是因為陰病不應該再發散陽氣。必須認識到即使不出汗,也有可以用桂枝湯的病症。

大便稀溏但不渴,屬於太陰病,因為臟腑有寒邪。應該溫中,宜服用四逆類藥物。

大便稀溏且渴,屬於少陰病,是寒邪在下焦;大便稀溏但不渴,屬於太陰病,是寒邪在中焦。用四逆等溫中藥物溫暖臟腑。

張兼善說,經書上說的「輩」字,是指藥物性質相同,只是輕重、優劣不同而已。四逆湯甘辛相合,是大熱的藥物,如果輕易使用,恐怕會有過度的弊端,所以仲景不作固定劑量。不如用理中湯循序漸進地使用,最為穩妥。

傷寒脈象浮緩,手腳溫暖,屬於太陰病,太陰病應該會發黃,如果小便自利,則不會發黃。到七八天,即使煩躁厲害,每天大便稀溏十多次,也會自行停止,因為脾胃積聚的腐敗之物應該排出。

太陰病,到七八天,大便乾燥,表示太陰病邪已入腑,傳到了陽明經。現在到七八天,煩躁厲害,每天大便稀溏十多次,是脾胃積聚的腐敗之物排出。大便稀溏煩躁者會死,這是因為脾胃氣機和順,邪氣被排出,所以雖然煩躁厲害,每天大便稀溏十多次,但大便稀溏會自行停止。

本為太陽病,醫生卻用瀉下法治療,因而腹部脹滿時痛,屬於太陰病,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

表邪未解,醫生卻用瀉下法治療,邪氣乘虛而入,傳到了太陰經,裡氣不和,所以腹部脹滿時痛。用桂枝湯解表,加芍藥和裡。

3. 桂枝加芍藥湯方第八十三

於桂枝湯方內。更加芍藥三兩。隨前共六兩。余依桂枝湯法。

大實痛者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
大實大滿。自可除下之。故加大黃。以下大實。

白話文:

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三兩的芍藥,藥材總重量為六兩,其餘藥物及使用方法都依照桂枝湯的原則。

如果患者疼痛劇烈,則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
如果患者腹部脹滿堅實,可以通過瀉下通便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加入大黃來瀉下,以去除腹部堅實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