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六 (2)
卷六 (2)
1. 桂枝加大黃湯方第八十四
桂枝(三兩去皮),大黃(一兩),芍藥(六兩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,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婁氏云。用四逆輩。固所當然。復用桂枝大黃。夫大黃大寒。何為用於陰經。又兼桂枝。寒熱相雜。何也。曰。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。為寒在下焦。自利不渴者。屬太陰。為寒在中焦。以四逆等湯溫其臟。此本經當用之藥也。其太陽病。反下之。表邪未解。乘虛傳於太陰。因而腹滿時痛。大實痛者。桂枝加芍藥大黃為宜。
趙嗣真云。太陰腹滿證有三有次第傳經之邪。有直入本經之邪。有下後內陷之邪。不可不辨。
太陰為病。脈弱。其人續自便利。設當行大黃芍藥者。宜減之。以其人胃氣弱。易動故也。
腹滿痛者。太陰病也。脈弱。其人續自便利。則邪雖在裡。未成大實。欲與大黃芍藥攻滿痛者。宜少與之。以胃氣尚弱。易為動利也。
白話文:
桂枝加大黃湯方:
此方用桂枝(三兩,去皮)、大黃(一兩)、芍藥(六兩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六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婁氏認為,使用四逆湯之類的溫經藥物是理所當然的,再加入桂枝和大黃,則令人疑惑。大黃性大寒,為何用於陰經?而且又同時使用溫性的桂枝,寒熱並用,這是什麼道理呢?解答是:如果病人腹瀉且口渴,屬於少陰經病證,寒邪在下焦;如果腹瀉但不口渴,屬於太陰經病證,寒邪在中焦。用四逆湯等溫經藥物溫煦臟腑,這是本經應該使用的藥物。如果太陽經病證,反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表邪未解,寒邪乘虛而入太陰經,導致腹脹疼痛,尤其脹滿疼痛劇烈者,適合使用桂枝加芍藥大黃的方劑。
趙嗣真認為,太陰經腹脹的證候有三種,依次傳經的邪氣,直接入侵本經的邪氣,以及向下之後再內陷的邪氣,這幾種情況必須區別。
太陰經生病,脈象虛弱,病人持續腹瀉,如果需要使用大黃、芍藥,劑量應當減少,因為病人胃氣虛弱,容易受到藥物影響。
腹脹疼痛是太陰經的病症,脈象虛弱,病人持續腹瀉,那麼即使邪氣在裡,也沒有發展到極度壅盛的程度。如果想要用大黃、芍藥攻治腹脹疼痛,應該少量使用,因為胃氣仍然虛弱,容易被藥物刺激而導致腹瀉。
2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
少陰之為病。脈微細。但欲寐也。
少陰為病。脈微細。為邪氣傳裡深也。衛氣行於陽則寤。行於陰則寐。邪傳少陰。則氣行於陰而不行於陽。故但欲寐。
少陰病。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。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也。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。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。以下焦虛。有寒。不能制水。故令色白也。
欲吐不吐心煩者。表邪傳裡也。若腹滿痛則屬太陰。此但欲寐。則知屬少陰。五六日邪傳少陰之時。自利不渴者。寒在中焦。屬太陰。此自利而渴。為寒在下焦。屬少陰。腎虛水燥。渴欲引水自救。下焦虛寒。不能制水。小便色白也。經曰。下利慾飲水者。以有熱故也。此下利雖渴。然以小便色白。明非裡熱。不可不察。
王三陽云。此寒中陰經而傳入陰臟者。雖引水自救。浮陽在上也。若有大渴。方可論陽邪傳陰熱證。
病人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者。亡陽也。此屬少陰。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
脈陰陽俱緊。為少陰傷寒。法當無汗。反汗出者。陽虛不固也。故云亡陽。以無陽陰獨。是屬少陰。內經曰。邪客少陰之絡。令人嗌痛。不可內食。少陰寒甚。是當咽痛而復吐利。
少陰病。咳而下利譫語者。被火氣劫故也。小便必難。以強責少陰汗也。
咳而下利。裡寒而亡津液也。反以火劫。強責少陰汗者。津液內竭。加火氣煩之。故譫語小便難也。
少陰病。脈細沉數。病為在裡。不可發汗。
少陰病。始得之。反發熱。脈沉者。為邪在經。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。此少陰病脈細沉數。為病在裡。故不可發汗。
王三陽云。此無發熱證。故不可汗。
少陰病。脈微。不可發汗。亡陽故也。陽已虛。尺脈弱澀者。復不可下之。
脈微為亡陽。表虛不可發汗。脈弱澀為亡陽。裡虛復不可下。
王三陽云。脈弱澀。澀者、陰也。澀為血少。乃亡陰也。故不可下。陽字誤。
少陰病。脈緊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。為欲解也。雖煩。下利必自愈。
少陰病脈緊者。寒甚也。至七八日傳經盡。欲解之時。自下利。脈暴微者。寒氣得泄也。若陰寒勝止。陽虛而泄者。則手足厥而脈緊不去。今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。知陽氣復。寒氣去。故為欲解。下利煩躁者逆。此正勝邪微。雖煩。下利必自止。
少陰病。下利。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。手足溫者可治。
少陰病。下利。惡寒蜷臥。寒極而陰勝也。利自止。手足溫者。里和。陽氣得復。故為可治。
少陰病。惡寒而蜷。時自煩。欲去衣被者。可治。
惡寒而蜷。陰寒甚也。時時自煩。欲去衣被。為陽氣得復。故云可治。
少陰中風。脈陽微陰浮者。為欲愈。
少陰中風。陽脈當浮。而陽脈微者。表邪緩也。陰脈當沉。而陰脈浮者。裡氣和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的症狀表現為脈象微細,只想睡覺。
少陰病脈象微細,是因為邪氣入侵內裡較深。衛氣運行於陽經則清醒,運行於陰經則睡眠。邪氣侵犯少陰經,氣血運行於陰經而不運行於陽經,所以只想睡覺。
少陰病症狀包括想吐但吐不出來、心煩意亂、只想睡覺,持續五六天,自行腹瀉且口渴,這屬於少陰病。身體虛弱,所以想喝水來救急。如果小便顏色發白,則少陰病的症狀就全顯現了。小便發白,是因為下焦虛寒,寒邪入侵,不能正常調控水液,所以小便顏色發白。
想吐但吐不出來、心煩意亂,是表邪入侵內裡。如果伴隨腹脹疼痛,則屬於太陰病;但如果只是只想睡覺,則可知是少陰病。五六天後邪氣傳入少陰經,如果自行腹瀉但不口渴,則是寒邪在中焦,屬於太陰病;如果自行腹瀉且口渴,則是寒邪在下焦,屬於少陰病,腎陽虛弱、津液乾燥,口渴想喝水來緩解。下焦虛寒,不能正常調控水液,所以小便顏色發白。《內經》記載,腹瀉想喝水是因為有熱邪。但此症狀雖然腹瀉且口渴,但因小便顏色發白,可知並非裡熱,不可不辨別清楚。
王三陽說,這是寒邪侵犯陰經,傳入陰臟,雖然想喝水來緩解,但浮陽仍在表面。如果出現大量口渴,才能考慮為陽邪傳入陰經的熱證。
病人脈象陰陽俱緊,反而出汗,是陽氣虛損。這屬於少陰病,通常會伴隨咽喉疼痛,然後出現嘔吐腹瀉。
脈象陰陽俱緊,是少陰傷寒,通常不會出汗,反而出汗,是陽氣虛弱不能固攝。所以說陽氣虛損。因為沒有陽氣,陰氣獨盛,屬於少陰病。《內經》記載,邪氣侵犯少陰經絡,會引起咽喉疼痛,無法進食。少陰寒邪嚴重時,會出現咽喉疼痛、嘔吐腹瀉。
少陰病,咳嗽、腹瀉、神志不清,是因為被火氣劫奪津液。小便必定困難,因為強行驅趕少陰汗液。
咳嗽、腹瀉,是裡寒導致津液耗損。反而用火攻法強行驅趕少陰汗液,導致津液內竭,火氣更盛而煩躁,所以神志不清、小便困難。
少陰病,脈象細小、沉弱、數疾,病邪在裡,不可發汗。
少陰病,初期反而發熱,脈象沉弱,是邪氣在經絡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。但少陰病脈象細小、沉弱、數疾,是病邪在裡,所以不可發汗。
王三陽說,此病沒有發熱症狀,所以不可發汗。
少陰病,脈象微弱,不可發汗,是因為陽氣虛損。陽氣已虛,尺脈弱而澀滯,更不可服用瀉下藥物。
脈象微弱是陽氣虛損,表虛不可發汗;脈象弱而澀滯是陽氣虛損,裡虛更不可服用瀉下藥物。
王三陽說,脈象弱而澀滯,澀滯是陰寒,澀滯代表血少,是陰液虧損,所以不可服用瀉下藥物。「陽」字應為「陰」字之誤。
少陰病,脈象緊,到五六七天,自行腹瀉,脈象突然微弱,手腳反而溫暖,脈象緊縮反而消失,這是病情要好轉的徵兆。雖然煩躁,腹瀉會自行痊癒。
少陰病脈象緊,是寒邪嚴重。到五六七天,寒邪傳經絡已盡,將要好轉時,自行腹瀉,脈象突然微弱,是寒邪得以宣洩。如果陰寒盛而陽虛,寒邪不能宣洩,則手腳冰冷,脈象緊縮不會消失。現在手腳反而溫暖,脈象緊縮反而消失,知道陽氣恢復,寒邪已去,所以是病情要好轉。腹瀉煩躁是逆證,這是正氣勝過邪氣,雖然煩躁,腹瀉會自行停止。
少陰病,腹瀉,如果腹瀉自行停止,惡寒蜷臥,手腳溫暖,則可以治療。
少陰病,腹瀉,惡寒蜷臥,是寒邪極盛,陰氣佔優勢。腹瀉自行停止,手腳溫暖,是裡證和緩,陽氣恢復,所以可以治療。
少陰病,惡寒蜷臥,時而煩躁,想脫去衣被,可以治療。
惡寒蜷臥,是陰寒嚴重。時而煩躁,想脫去衣被,是陽氣恢復,所以可以治療。
少陰中風,陽脈微弱,陰脈浮大,是將要痊癒的徵兆。
少陰中風,陽脈應該浮大,但陽脈微弱,是表邪緩解。陰脈應該沉伏,但陰脈浮大,是裡氣和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