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六 (3)
卷六 (3)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
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陰陽調和,故為欲愈。
少陰病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。
陽生於子;子為一陽,丑為二陽,寅為三陽。少陰解於此者,陰得陽則解也。
少陰病: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。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。
經曰:「少陰病,吐利,躁煩,四逆者,死。」吐利,手足不厥冷者,則陽氣不衰,雖反發熱,不死。脈不至者,吐利暴虛也;灸少陰七壯,以通其脈。
少陰病,八九日,一身手足盡熱者,以熱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膀胱,太陽也;少陰太陽為表裡。少陰病,至八九日,寒邪變熱,復傳太陽。太陽為諸陽主氣,熱在太陽,故一身手足盡熱。太陽經多血,少氣為熱所乘,則血散下行,必便血也。
少陰病,但厥無汗;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。未知從何道出: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。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
但厥無汗,熱行於里也。而強發汗,虛其經絡;熱乘經虛,迫血妄行,從虛而出。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。諸厥者,皆屬於下;但厥為下厥,血亡於上,為上竭。傷氣損血,邪甚正虛,故為難治。
王宇泰云:「但厥無汗,熱入里而外寒甚也。當溫之;而強發其汗,則衛寒甚而汗不能出,必內傷其榮血而妄行也。」
少陰病,惡寒,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
針經曰:「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。」此內外寒極,純陰無陽,故云不治。
少陰病,吐利,躁煩四逆者,死。
吐利者,寒甚於里;四逆者,寒甚於表;躁煩則陽氣欲絕。是知死矣。
少陰病,下利止,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,死。
下利止,則水穀竭;眩冒,則陽氣脫,故死。
少陰病,四逆,惡寒而身蜷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,死。
四逆惡寒而身蜷,則寒甚;脈不至,則真氣絕。煩,熱也;躁,亂也。若憤躁之躁,從煩至躁,為熱來有漸,則猶可;不煩而躁,是氣欲脫而爭也。譬猶燈將滅而暴明,其能久乎?
少陰病,六七日,息高者,死。
腎為生氣之源,呼吸之門;少陰病,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,生氣斷絕也。
少陰病:脈微、細、沉,但欲臥,汗出,不煩,自欲吐;至五六日,自利,復煩躁,不得臥寐者,死。
陰氣方盛。至五六日傳經盡,陽氣得復則愈。反更自利,煩躁,不得臥寐者,死。
少陰病,始得之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少陰病當無熱惡寒;反發熱者,邪在表也。雖脈沉,以始得則邪氣未深,亦當溫劑發汗以散之。
白話文:
《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》:
陰陽相互依存,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當兩者調和時,疾病將趨向痊癒。少陰病好轉的時間通常在子時到寅時之間。這是因為陽氣在子時初生(一陽),醜時增長(二陽),寅時旺盛(三陽),少陰病在此時緩解,是由於陰寒遇到陽氣而消散。
若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,但手足不冰冷反而發熱,預後較好;若脈搏微弱難測,可艾灸少陰經穴位七次以通行血脈。古醫書指出,當少陰病兼有嘔吐腹瀉、躁動不安與四肢冰冷時屬危症;但若手足未厥冷,表示陽氣尚存,即使發熱亦非死證。脈搏消失是因劇烈吐瀉導致虛脫,需艾灸通脈。
少陰病發作八九日後,若全身及手足發熱,表示熱邪已傳至膀胱,可能引發便血。因膀胱屬太陽經,與少陰相表裡,寒邪化熱後轉傳太陽經。太陽經多血少氣,受熱邪迫血則導致下血。
當患者四肢冰冷且無汗時,若強行發汗會迫血妄行,可能引發口鼻或眼目出血,稱為「下厥上竭」,此症難以治療。因無汗代表內熱鬱結,強發汗會損傷經絡,導致血熱妄行。四肢厥冷屬下部陽微,上部失血則氣血俱損,正虛邪盛。
病情惡化時,若出現畏寒蜷臥、腹瀉、四肢厥冷,或嘔吐腹瀉伴有躁動與四肢逆冷,均屬不治之症。因這些表現顯示內外陰寒極盛,陽氣欲絕。若腹瀉停止卻出現頭暈昏冒,是水穀精微耗竭、陽氣外脫的危象。
其他危重症狀包括:四肢冰冷、畏寒蜷臥、脈搏消失且無煩躁僅見肢體躁動(如燈燭將滅前的暴明);或病發六七日後出現呼吸淺表(腎氣衰竭);或初期脈象微弱沈細、嗜睡出汗、噁心,五六日後轉為腹瀉煩躁、失眠,均預示死亡。
對於初發少陰病卻發熱脈沈者,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因雖屬少陰病,發熱表示邪尚在表,脈沈未深,宜用溫性發汗方劑驅散表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