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第八十五
麻黃(二兩去節味甘熱),細辛(二兩味辛熱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),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內經曰。寒淫於內。治以甘熱。佐以苦辛。以辛潤之。麻黃之甘。以解少陰之寒。細辛附子之辛。以溫少陰之經。
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。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微發汗。以二三日無里證。故微發汗也。
二三日。邪未深也。既無吐利厥逆諸里證。則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微汗以散之。
白話文:
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第八十五
藥材:
- 麻黃(二兩,去除節段,性味甘熱)
- 細辛(二兩,性味辛熱)
- 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並切為八片,性味辛熱)
製法: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,先煮沸麻黃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,過濾藥渣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一日三次。
醫理:
《內經》提到,寒邪侵襲體內時,治療應以甘熱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,並用辛味藥滋潤。麻黃的甘味能緩解少陰經的寒氣,細辛與附子的辛味則可溫通少陰經脈。
臨床應用:
若少陰病症狀出現兩三日,且無明顯內臟證候(如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冰冷等),可用「麻黃附子甘草湯」輕微發汗來疏散表邪。此因病程尚短,病邪未深入,故適合溫和發汗治療。
2.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第八十六
麻黃(二兩去節)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一枚炮去皮),
上三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一兩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麻黃甘草之甘。以散表寒。附子之辛。以溫寒氣。
趙嗣真云。仲景發汗湯劑。各分輕重不同。至少陰發汗二湯。其第一證。以少陰本無熱。今發熱。故云反也。蓋發熱為邪在表而當汗。又兼脈沉。屬陰而當溫。故以附子溫經。麻黃散寒。而熱須汗解。故加細辛。是汗劑之重者。第二證。既無裡寒之可溫。又無裡熱之可下。求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。
則是脈亦沉。方可名曰少陰病。身亦發熱。方行發汗藥。又得之二三日。病尚淺。比之前證亦稍輕。故不重言脈證。而但曰微發汗。所以去細辛加甘草。是汗劑之輕者。
又云。四逆生附配乾薑。補中有發。二湯熟附配麻黃。發中有補。
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以上。心中煩。不得臥。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脈經曰。風傷陽。寒傷陰。少陰受病。則得之於寒。二三日以上。寒極變熱之時。熱煩於內心中煩。不得臥也。與黃連阿膠湯。扶陰散熱。
白話文:
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第八十六
藥材:
麻黃(二兩,去除節部)
甘草(二兩,炙過)
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除外皮)
製法: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。先煮沸麻黃一至兩次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三升藥液。過濾藥渣後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每日三次。
藥理:
麻黃與甘草的甘味能驅散體表寒氣,附子的辛味可溫暖體內寒氣。
趙嗣真評論:
張仲景的發汗方劑依病情輕重有所不同。針對少陰病的發汗方劑中,第一種情況是因少陰病本不應發熱,卻出現發熱,故稱「反」。發熱表示邪氣在表需發汗,但脈象沈又屬陰寒需溫補,因此用附子溫經、麻黃散寒,並加細辛助汗,屬較重的發汗方劑。第二種情況則無明顯裡寒需溫補,亦無裡熱需瀉下,使用麻黃附子的依據在於脈沈屬少陰病,且發熱需發汗。因病程僅二三日較輕,故不需強調脈證,僅稱「微發汗」,因此去細辛改加甘草,屬較輕的發汗方劑。
另提到:四逆湯用生附子配乾薑,溫補中帶發散;麻黃附子湯用熟附子配麻黃,發散中兼顧補益。
少陰病若得病二三日以上,出現心煩、失眠,可用黃連阿膠湯主治。
《脈經》指出:風邪傷陽,寒邪傷陰。少陰病受寒邪,二三日後寒極化熱,熱擾心神致心煩失眠,此時用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。
3. 黃連阿膠湯方第八十七
黃連(四兩味苦寒),黃芩(一兩味苦寒),芍藥(二兩味酸平),雞子黃(二枚味甘溫),阿膠(三兩味甘溫),
上五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三物。取二升。去滓。內膠。烊盡。小冷。內雞子者。攪令相得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陽有餘。以苦除之。黃芩黃連之苦。以除熱。陰不足。以甘補之。雞黃阿膠之甘。以補血。酸、收也。泄也。芍藥之酸。收陰氣而泄邪熱。
少陰病。得之一二日。口中和。其背惡寒者。當灸之。附子湯主之。
少陰客熱。則口燥舌乾而渴。口中和者。不苦不燥。是無熱也。背為陽。背惡寒者。陽氣弱。陰氣勝也。經曰。無熱惡寒者。發於陰也。灸之。助陽消陰。與附子湯。溫經散寒。
白話文:
黃連阿膠湯方第八十七
黃連(四兩,味苦寒),黃芩(一兩,味苦寒),芍藥(二兩,味酸平),雞蛋黃(兩枚,味甘溫),阿膠(三兩,味甘溫)。
以上五味藥材,用五升水,先煮黃連、黃芩、芍藥三味,煮至剩兩升水後,濾去藥渣。加入阿膠,攪拌至完全融化。待藥液稍涼,再加入雞蛋黃,充分攪拌均勻。每次溫服七合,一日三次。
陽氣過盛時,用苦味藥清除,黃芩、黃連的苦味能清熱。陰血不足時,用甘味藥滋補,雞蛋黃、阿膠的甘味能補血。酸味藥具有收斂和疏洩的作用,芍藥的酸味能收斂陰氣並清除邪熱。
患少陰病一兩天,口中無異味,但背部怕冷的,應施以灸法,並服用附子湯治療。
少陰受外熱侵襲時,會口乾舌燥而渴;若口中無異味,不苦不燥,表示無熱症。背部屬陽,背部怕冷是因陽氣虛弱、陰氣過盛所致。醫書記載:「無熱卻怕寒,是陰症所致。」灸法可助長陽氣、消除陰寒,配合附子湯溫通經脈、驅散寒邪。
4. 附子湯方第八十八
附子(二枚去皮味辛熱),茯苓(三兩味甘平),人參(二兩味甘溫),白朮(四兩味甘溫),芍藥(三兩味酸平),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辛以散之。附子之辛。以散寒。甘以緩之。茯苓人參白朮之甘。以補陽。酸以收之。芍藥之酸。以扶陰。所以然者。偏陰偏陽則為病。火欲實。水當平之。不欲偏勝也。
王宇泰云。背惡寒者。陰寒氣盛。此條是也。又或陽氣內陷。有背微惡寒者。經所謂傷寒無大熱。口燥渴。心煩。背微惡寒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是也。一為陰寒氣盛。一為陽氣內陷。當於口中潤燥辨之。
少陰病。身體痛。手足寒。骨節痛。脈沉者。附子湯主之。
少陰腎水而主骨節。身體疼痛。肢冷。脈沉者。寒成於陰也。身疼。骨痛。若脈浮。手足熱。則可發汗。此手足寒。脈沉。故當與附子湯溫經。
少陰病。下利。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
陽病。下利便膿血者。脅熱也。少陰病。下利便膿血者。下焦不約而裡寒也。與桃花湯。固下散寒。
白話文:
附子湯方第八十八
附子(兩枚,去皮,性味辛熱),茯苓(三兩,性味甘平),人參(二兩,性味甘溫),白朮(四兩,性味甘溫),芍藥(三兩,性味酸平)。
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八升,煮至剩三升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
辛味能發散,附子的辛熱可驅散寒氣;甘味能緩和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的甘味可補益陽氣;酸味能收斂,芍藥的酸味可滋養陰血。之所以如此配伍,是因為陰陽失衡會導致疾病。火氣過盛時,需以水平衡,避免偏勝。
王宇泰說:背部怕冷是因陰寒之氣過盛,此方適用。另有一種情況是陽氣內陷,導致背部輕微怕冷,如《傷寒論》所說:「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」,此時應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兩者一為陰寒盛,一為陽氣陷,可從口乾與否來辨別。
少陰病患者,身體疼痛、手足冰冷、骨節疼痛、脈沈者,適用附子湯。少陰屬腎水,主骨節,若身體疼痛、四肢冰冷、脈沈,是因寒氣凝滯於陰分。若身痛骨痛而脈浮、手足熱,則可發汗;此處因手足寒、脈沈,故應以附子湯溫通經脈。
少陰病患者,腹瀉且大便帶膿血者,適用桃花湯。陽病腹瀉帶膿血是因熱邪內迫,而少陰病腹瀉帶膿血則是下焦失固、裡寒所致,桃花湯能固攝下焦、驅散寒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