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2)

1.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第四十四

桂枝(三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牡蠣(五兩熬味酸鹹),龍骨(四兩味甘平),大棗(十二枚擘),蜀漆(三兩洗去腳味辛平),

上為末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蜀漆。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形作傷寒。其脈不弦緊而弱。弱者必渴。被火者。必譫語。弱者發熱。脈浮。解之。當汗出愈。

形作傷寒。謂頭痛身熱也。脈不弦緊。則無傷寒表脈也。經曰。諸弱發熱。則脈弱為裡熱。故云弱者必渴。若被火氣。兩熱相合。搏於胃中。胃中燥煩。必發譫語。脈弱發熱者。得脈浮。為邪氣還表。當汗出而解矣。

王三陽云。此證固不須治。待其自汗。則愈。若脈不肯浮。酒炒芩連等。微解之可也。

太陽病。以火熏之。不得汗。其人必躁。到經不解。必清血名為火邪。

此火邪迫血。而血下行者也。火陽病。用火熏之。不得汗。則熱無從出。陰虛被火必發躁也。六日傳經盡。至七日再到太陽經。則熱氣當解。若不解。熱氣迫血下行。必清血清廁也。

脈浮熱甚。反灸之。此為實。實以虛治。因火而動。必咽燥唾血。

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。脈浮熱甚為表實。醫以脈浮為虛。用火灸之。因火氣動血。迫血上行。故咽燥唾血。

微數之脈。慎不可灸。因火為邪。則為煩逆。追虛逐實。血散脈中。火氣雖微。內攻有力。焦骨傷筋。血難復也。

微數之脈。則為熱也。灸則除寒不能散熱。是慎不可灸也。若反灸之。熱因火則甚。遂為煩逆。灸本以追虛。而復逐熱為實。熱則傷血。又加火氣。使血散脈中。氣主呴之。血主濡之。氣血消散。不能濡潤筋骨。致骨焦筋傷。血散而難復也。

脈浮。宜以汗解。用火灸之。邪無從出。因火而盛。病從腰以下。必重而痹。名火逆也。

脈浮在表。宜以汗解之。醫以火灸取汗。而不得汗。邪無從出。又加火氣相助。則熱愈甚。身半以上。同天之陽。身半以下。同地之陰。火性炎上。則腰以下。陰氣獨治。故從腰以下。必重而痹也。

欲自解者。必當先煩。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。脈浮。故知汗出解也。

煩熱也。邪氣還表。則為煩熱。汗出而解。以脈浮。故為邪還表也。

燒針令其汗。針處被寒。核起而赤者。必發奔豚。氣從少腹上衝心者。灸其核上各一壯。與桂枝加桂湯。更加桂三兩。

燒針發汗。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。針處被寒氣聚而成核。心氣因驚而虛。腎氣乘寒氣而動。發為奔豚。金匱要略曰。病有奔豚。從驚發得之。腎氣欲上乘心。故其氣從少腹上衝心也。先灸核上。以散其寒。與桂枝加桂湯。以泄奔豚之氣。

白話文: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第四十四

桂枝(去皮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牡蠣(五兩,熬煮至酸鹹味)、龍骨(四兩,味甘平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、蜀漆(三兩,洗淨,味辛平),研磨成粉末。加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煮至水量減少二升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。

患傷寒,脈象不弦緊而虛弱,脈虛者必感口渴;若因火邪所致,必會神志不清;脈虛而發熱,脈象浮,這是邪氣回表之象,應當發汗治療,即可痊癒。

傷寒是指頭痛發熱,脈象不弦緊,則無傷寒表證的脈象。經書記載,脈象虛弱而發熱,則為裡熱,所以脈虛者必感口渴。如果因火邪所致,兩種熱邪相合,搏結於胃中,胃中燥熱煩悶,必然神志不清。脈虛發熱,脈象浮,是邪氣回表之象,應當發汗而解。

王三陽說,此症其實不必治療,等待自汗即可痊癒。如果脈象不肯浮起來,可用酒炒黃芩、黃連等藥,輕微解表即可。

太陽病,用火熏烤,卻無法發汗,病人必會躁動不安,若到經期未解,則稱之為火邪清血。

此火邪迫使血液下行。火邪引起的陽明病,用火熏烤,卻無法發汗,則熱邪無處發洩,陰虛受火邪侵襲必然躁動。六日傳經盡,到第七日再到太陽經,熱氣應該消退,若不消退,熱氣迫使血液下行,必然會清血清腸。

脈象浮,熱甚,反用灸法,這是實證,用虛證的治療方法,因火邪而動,必會咽喉乾燥,吐血。

這是火邪迫使血液上行。脈象浮,熱甚為表實證,醫生誤認為脈象浮為虛證,用火灸,因火邪使血液上行,所以咽喉乾燥,吐血。

脈象微弱而數,切忌不可灸法。因火邪而導致煩逆,追逐虛邪,驅趕實邪,血液散佈於脈中,火邪雖然微弱,但內攻之力強大,會導致骨焦筋傷,血液難以恢復。

脈象微弱而數,則為熱證,灸法只能除寒,不能散熱,所以切忌不可灸法。如果反用灸法,熱邪因火而加重,遂致煩逆。灸法本是用來追逐虛邪,卻又驅趕熱邪為實證,熱邪傷血,又加上火邪,使血液散佈於脈中。氣能溫煦,血能濡養,氣血消散,不能濡養筋骨,導致骨焦筋傷,血液散佈而難以恢復。

脈象浮,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用火灸,邪氣無處發洩,反而因火邪而加重,疾病從腰以下,必然沉重而痺痛,稱為火逆。

脈象浮在表證,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醫生用火灸取汗,卻無法發汗,邪氣無處發洩,又加上火邪相助,則熱邪愈甚。身體上半部,與天之陽氣相同;身體下半部,與地之陰氣相同。火性向上,則腰以下陰氣獨受其害,所以從腰以下,必然沉重而痺痛。

想要自愈者,必然先煩躁,然後出汗而痊癒。怎麼知道呢?脈象浮,就知道出汗而痊癒了。

煩熱,邪氣回表,則為煩熱,出汗而痊癒,因脈象浮,所以是邪氣回表。

用燒針使之出汗,針刺部位受寒,結塊發紅,必然會發病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擊心臟,灸其結塊上方各一壯,並服用桂枝加桂湯,再加桂枝三兩。

燒針發汗,則損傷陰血而驚動心氣,針刺部位受寒氣聚集而成結塊,心氣因驚而虛弱,腎氣乘寒氣而動,發為奔豚。金匱要略說,病有奔豚,從驚恐而發,腎氣欲上衝擊心臟,所以其氣從少腹上衝擊心臟。先灸結塊上方,以散寒氣,並服用桂枝加桂湯,以泄奔豚之氣。

2. 桂枝加桂湯方第四十五

於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。共五兩。余依前法。

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先火為逆。復以下除之。裡氣因虛。又加燒針。裡虛而為火熱所煩。故生煩躁。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散火邪。

白話文:

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二兩桂枝,總共五兩。其餘藥物及使用方法與桂枝湯相同。

對於因下焦火逆導致燒灼感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則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。

一開始是上焦的火逆,後來又向下焦蔓延。內在的氣機因虛弱而導致燒灼感,內在虛弱又因火熱而煩躁不安,所以產生煩躁的症狀。因此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散去火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