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23)
卷三 (23)
1.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六
桂枝(一兩),甘草(二兩),牡蠣(二兩熬),龍骨(二兩),
上為末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溫服八合。日三服。
辛甘發散。桂枝甘草之辛甘。以發散經中之火邪。澀可去脫。龍骨牡蠣之澀。以收斂浮越之正氣。
太陽傷寒者。加溫針。必驚也。
寒則傷榮。榮氣微者。加燒針。則血留不行。驚者。溫針損榮血而動心氣。金匱要略曰。血氣少者。屬於心。
王宇泰云。心屬火。火先入心。心主血而藏神。血如水也。神如魚也。兩陽相熏灼。水熱湯沸。則魚驚躍不能安矣。
太陽病。當惡寒發熱。今自汗出。不惡寒發熱。關上脈細數者。以醫吐之過也。一二日吐之者。腹中飢。口不能食。三四日吐之者。不喜糜粥欲食冷食。朝食暮吐。以醫吐之所致也。此為小逆。
惡寒發熱。為太陽表病。自汗出。不惡寒發熱者。陽明證本太陽表病。醫反吐之。傷動胃氣。表邪乘虛。傳於陽明也。以關脈細數。知醫吐之所致。病一二日。為表邪尚寒而未成熱。吐之則表寒傳於胃中。胃中虛寒。故腹中飢而口不能食。病三四日。則表邪已傳成熱。吐之則表熱乘虛入胃。
胃中虛熱。故不喜糜粥。欲食冷食。朝食暮吐也。朝食暮吐者。食晨入於胃。胃虛不能克化。即知至暮胃氣行里。與邪氣相搏。則胃氣反逆。而以胃氣尚在。故止云小逆。
張兼善云。此病雖逆。當自愈。吐中便有發散之義也。但當節飲食。靜養調攝。則餘邪自去。若更妄治之。則變證起矣。
太陽病。吐之。但太陽病。當惡寒。今反不惡寒。不欲近衣。此為吐之內煩也。
太陽表病。醫反吐之。傷於胃氣。邪熱乘虛入胃。胃為邪熱內煩。故不惡寒。不欲近衣也。
病人脈數。數為熱。當消穀引食。而反吐者。此以發汗。令陽氣微。膈氣虛。脈乃數也。數為客熱。不能消穀。以胃中虛冷。故吐也。
陽受氣於胸中。發汗外虛陽氣。是令陽氣微。膈氣虛也。數為熱。本熱則合消穀。客熱則不能消穀。因發汗外損陽氣。致胃中虛冷。故吐也。
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。大便反溏。腹微滿。鬱郁微煩。先此時自極吐下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若不爾者不可與。但欲嘔胸中痛。微溏者。此非柴胡證。以嘔故知極吐下也。
心下溫溫欲吐。鬱郁微煩。胸中痛。當責邪熱客於胸中。大便反溏。腹微滿。則邪熱已下於胃也。日數雖多。若不經吐下。止是傳邪。亦未可下。當與柴胡湯。以除上中二焦之邪。若曾吐下。傷損胃氣。胃虛則邪乘虛。入胃為實。非柴胡湯所能去。調胃承氣湯下胃熱。以嘔。知胃氣先曾傷動也。
太陽病。六七日。表證仍在。脈微而沉。反不結胸。其人發狂者。以熱在下焦。少腹當硬滿。小便自利者。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。以太陽隨經。瘀熱在裡故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六
組成:
桂枝(一兩),甘草(二兩),牡蠣(二兩,熬過),龍骨(二兩)。
製法與用法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五升水,煮至剩二升半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八合(約160毫升),一日三次。
藥理作用:
辛甘味能發散,桂枝和甘草的辛甘特性可驅散經絡中的火邪;澀味能固攝,龍骨和牡蠣的澀性可收斂浮越的正氣。
相關病證與機理:
-
太陽傷寒誤用溫針:
寒邪易傷營血,若營氣虛弱時誤用燒針,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暢。驚悸是因溫針損傷營血、擾動心氣所致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「血氣不足者,病位在心。」
王宇泰解釋:心屬火,火氣先影響心。心主血而藏神,血如水,神如魚。若兩陽(外熱與心火)相灼,如同水沸魚驚,心神不寧。 -
太陽病誤吐後的變證:
- 表證未解誤吐:
太陽病本應惡寒發熱,但誤吐後出現自汗、不惡寒、關脈細數,是胃氣受損、表邪內傳陽明的表現。 - 病初1-2日誤吐:胃中虛寒,雖飢餓卻無法進食。
- 病3-4日誤吐:胃中虛熱,不喜熱粥而欲冷食,但朝食暮吐。
此為輕度誤治(小逆),可自行調養恢復。張兼善指出,吐法本身有發散作用,只需節制飲食、靜養,餘邪自消;若再誤治則病情加重。
-
太陽病誤吐致內煩:
誤吐後胃氣受損,邪熱內擾,故不惡寒、反怕熱不欲近衣,此為「內煩」。 -
脈數卻嘔吐的機理:
脈數本主熱,應能消化食物,但若反嘔吐,是因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、膈氣不足。此時脈數是「客熱」(假熱),胃中實際虛冷,故嘔吐。 -
太陽病過經與吐下後的辨證:
若十餘日後出現心下悶欲吐、胸痛、便溏、腹滿微煩,需判斷是否曾大吐下:
- 若曾大吐下,屬胃虛邪實,用調胃承氣湯清胃熱。
- 未經吐下者,可能是傳經之邪,宜用柴胡湯和解。
- 太陽病瘀熱下焦(蓄血證):
病六七日後表證仍在,但脈微沈、少腹硬滿、小便自利,是瘀熱蓄於下焦,需用抵當湯破血逐瘀。發狂是因熱與瘀血互結,下血後方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