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21)
卷三 (21)
1.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三
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。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。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,陰虛則小便難。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。腹滿、微喘、口乾、咽爛、或不大便。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火劫發汗,則熱盛火熾,以至陰陽俱竭,變症百出。慎之慎之!
風為陽邪,因火熱之氣,則邪風愈甚。迫於血氣,使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。風與火氣謂之兩陽;兩陽相熏灼,熱發於外,必發身黃。若熱搏於經絡,為陽盛外熱,迫血上行,必衄。熱搏於內者,為陰虛內熱,必小便難。若熱消血氣,血氣少,為陰陽俱虛;血氣虛少,不能榮於身體。
為之枯燥。三陽經絡至頸;三陰至胸中而還。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者,熱氣炎上,搏陽而不搏於陰也。內經曰:「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」腹滿微喘者,熱氣內郁也。內經曰:「火氣內發,上為口乾咽爛者,火熱上熏也。」熱氣上而不下者,則大便不硬。若熱氣下入胃,消耗津液,則大便硬。
故云或不大便。久則胃中躁熱,必發譫語。內經曰:「病深者,其聲噦。」火氣大甚,正氣逆亂,則噦。內經曰:「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。」火熱大甚,故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擾亂也。小便利者,為火未劇,津液未竭,而猶可治也。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。亡陽,必驚狂,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,加蜀漆、牡蠣、龍骨,救逆湯主之。
傷寒脈浮,責邪在表。醫以火劫發汗,汗大出者,亡其陽。汗者心之液;亡陽則心氣虛。心惡熱,火邪內迫,則心神浮越,故驚狂,起臥不安。與桂枝湯,解未盡表邪。去芍藥,以芍藥益陰,非亡陽所宜也。火邪錯逆,加蜀漆之辛以散之。陽氣亡脫,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。本草云:「澀可去脫。」龍骨牡蠣之屬是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病中風,卻用火攻的方式發汗,導致邪風被火熱之氣包圍,血氣運行紊亂,失去正常規律。體內陽氣過盛,互相熏蒸灼燒,身體就會發黃。陽氣過盛就會想流鼻血,陰液虧虛則小便困難。陰陽兩方面都虛弱耗竭時,身體就會變得乾燥枯槁,只有頭部出汗,汗到頸部就停止。還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輕微喘氣、口乾、咽喉潰爛,或者大便不暢。時間久了就會說胡話,嚴重時會打嗝、手腳躁動不安,甚至抓衣服、摸床。如果小便正常,這個人還可以醫治。
用火攻方式發汗,會使熱邪更加旺盛,以至於陰陽兩方面都耗竭,產生各種各樣的變症,要非常謹慎。
風邪屬於陽邪,因為火熱之氣的助長,邪風會更加強盛,侵迫血氣,使血氣運行紊亂,失去正常規律。風邪和火熱之氣都屬於陽,兩陽之氣互相熏蒸灼燒,熱邪散發在外,一定會導致身體發黃。如果熱邪侵襲經絡,屬於陽氣過盛而導致體表發熱,迫使血液向上衝,一定會流鼻血。熱邪侵襲體內,屬於陰液虧虛而導致內熱,一定會小便困難。如果熱邪消耗血氣,導致血氣不足,就屬於陰陽俱虛的狀態,血氣不足就不能濡養身體,導致身體乾燥枯槁。三陽經脈循行到頸部,三陰經脈運行到胸中而返回,只有頭部出汗,而且汗到頸部就停止,這是因為熱氣向上蒸騰,只侵襲陽經而不侵襲陰經。內經說,各種腹部脹滿,都屬於熱邪。腹部脹滿、輕微喘氣,是熱氣鬱結在體內的表現。內經又說,火熱之氣向內發散,向上就會導致口乾、咽喉潰爛,是火熱之氣向上熏蒸。熱氣向上而不能向下,就會導致大便不硬。如果熱氣向下進入胃部,消耗津液,就會導致大便乾硬,所以說可能出現大便不暢。時間久了,胃中就會躁熱,一定會開始說胡話。內經說,病情嚴重時,會出現打嗝。火熱之氣過於旺盛,導致正氣逆亂,就會出現打嗝。內經說,四肢是陽氣的根本。陽氣旺盛,則四肢有力。火熱之氣過於旺盛,所以會手腳躁動不安,抓衣服、摸床,這些都是擾亂不安的表現。如果小便正常,說明火邪還沒有嚴重到極點,津液還沒有完全耗竭,還可以用藥醫治。
傷寒脈浮,醫生卻用火攻的方式逼迫發汗,會導致陽氣耗散。陽氣耗散,一定會出現驚恐、狂躁,坐立不安的情況。此時應當使用桂枝湯去掉芍藥,加入蜀漆、牡蠣、龍骨來救治這種逆症。
傷寒脈浮,說明邪氣在表,醫生卻用火攻的方式強行發汗,導致大量出汗,會耗散陽氣。汗液是心臟的津液,耗散陽氣會導致心氣虛弱。心臟厭惡熱邪,火邪向內侵迫,就會導致心神浮越,所以會出現驚恐、狂躁,坐立不安。如果用桂枝湯,只能解除未盡的表邪,而芍藥能夠滋養陰液,不適合陽氣耗散的情況。火邪錯亂逆行,要加入蜀漆的辛味來疏散它。陽氣亡失脫離,要加入龍骨、牡蠣的澀味來固澀它。本草記載,澀味可以去除亡脫的症狀,龍骨、牡蠣之類就屬於此類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