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0)

1. 桃核承氣湯方第四十二

桃仁(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),桂枝(二兩去皮味辛熱),大黃(四兩),芒硝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
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火微沸下火。先食。溫服五合。日三服。當微利。

甘以緩之。辛以散之。少腹急結。緩以桃仁之甘。下焦蓄血。散以桂枝辛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熱甚搏血。故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。

王宇泰云。按以上詳玩之。當是桂。非桂枝也。蓋桂枝輕揚治上。桂厚重治下。成氏隨文順釋。未足據。

傷寒八九日。下之。胸滿煩驚。小便不利。譫語。一身盡重。不可轉側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傷寒八九日。正當熱氣遊行之時。下之虛其里。則熱氣散漫錯雜而進入於胸。則滿而煩驚。入於膀胱則小便不利。入於胃則譫語之。入於脾則一身盡重。

傷寒八九日。邪氣已成熱。而復傳陽經之時。下之。虛其里而熱不除。胸滿而煩者。陽熱客於胸中也。驚者。心惡熱而神不守也。小便不利者。裡虛津液不行也。譫語者。胃熱也。一身盡重。不可轉側者。陽氣內行於里。不營於表也。與柴胡湯。以除胸滿而煩。加龍骨牡蠣鉛丹。

收斂神氣而鎮驚。加茯苓以行津液。利小便。加大黃以逐胃熱。止譫語。加桂枝以行陽氣。而解身重錯雜之邪。斯悉愈矣。

白話文:

桃核承氣湯方(第四十二)

配方:桃仁(五十個,去皮尖,味甘平),桂枝(二兩,去皮,味辛熱),大黃(四兩),芒硝(四兩),炙甘草(二兩)。

製法:將上述五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,煮至二升半,過濾去渣,加入芒硝,再用小火加熱至微沸,然後熄火。

用法:飯前溫服,每次五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藥效應當是輕微通便。

藥理:甘草緩和藥性,桂枝辛熱之氣能散瘀。患者少腹急結,用甘味的桃仁緩解;下焦蓄血,則用桂枝辛熱之氣來散瘀。寒性藥物能引導邪氣排出,因為病情是熱盛迫血,所以在此方中加入這兩種藥物。

王宇泰認為:仔細研讀此方,應當是桂(肉桂),而非桂枝。因為桂枝輕揚,治上焦病症;而桂(肉桂)厚重,治下焦病症。成氏的解釋並不足取。

傷寒病發八九天,服用此方瀉下,若出現胸悶煩躁、驚慌、小便不利、譫語(神志不清)、全身沉重、無法翻身等症狀,則應改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。

傷寒病發八九天,正值熱邪遊走之時,服用此方瀉下,虛了裡頭,則熱邪會散佈到各處,進入胸中則胸悶煩躁,驚慌;進入膀胱則小便不利;進入胃則神志不清;進入脾則全身沉重。

傷寒病發八九天,邪氣已化為熱邪,並傳至陽經之時,服用此方瀉下,若裡頭虛了,而熱邪未除,出現胸悶煩躁的症狀,是陽熱之邪客於胸中;驚慌,是心臟因熱邪而神不守舍;小便不利,是裡頭虛弱,津液運行不暢;神志不清,是胃中熱邪;全身沉重,無法翻身,是陽氣內陷於裡,不能疏通於外。因此,用柴胡湯來治療胸悶煩躁,再加入龍骨、牡蠣、鉛丹來收斂神氣、鎮驚;加入茯苓來運行津液,通利小便;加入大黃來攻逐胃熱,止神志不清;加入桂枝來通行陽氣,以解除全身沉重、邪氣錯雜的症狀,這樣就能痊癒了。

2.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三

半夏(二合洗),大棗(六枚),柴胡(四兩),生薑(一兩半),人參(一兩半),龍骨(一兩半),鉛丹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半去皮),茯苓(一兩半),大黃(二兩),牡蠣(一兩半煆),

上十一味。以水八升煮取四升。內大黃。切如棋子。更煮一二沸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

傷寒腹滿譫語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。名曰縱。刺期門。

腹滿譫語者。脾胃疾也。浮而緊者。肝脈也。脾病見肝脈。木行乘土也。經曰。水行乘火。木行乘土。名曰縱。此其類矣。期門者。肝之募。刺之以瀉肝經盛氣。
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大渴。欲飲水。其腹必滿。自汗出。小便利。其病欲解。此肝乘肺也。名曰橫。刺期門。
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肺病也。大渴欲飲水。肝氣勝也。玉函曰。作大渴。欲飲酢漿。是知肝氣勝也。傷寒欲飲水者愈。若不愈而腹滿者。此肝行乘肺。水不得行也。

經曰。木行乘金。名橫。刺期門。以瀉肝之盛氣。肝肺氣平。水散而津液得通。外作自汗出。內為小便利。而解也。

王宇泰云。按傷寒發熱惡寒。表病也。至於自汗出。則表已解矣。大渴腹滿。里病也。至於小便利。則里自和矣。故曰其病欲解。

太陽病。二日。反躁。反熨其背。而大汗出。大熱入胃。胃中水竭。躁煩。必發譫語。十餘日。振慄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。從腰以下不得汗。欲小便不得。反嘔。欲失溲足下惡風。大便硬。小便當數而反不數。及不多大便已。頭卓然而痛。其人足心必熱。穀氣下流故也。

二日反躁。此陰氣虛不當汗也。兩故字照應。故字以下。正申言上文。不當發汗而熨其背。則雖汗而腰以下不得汗。故不解而煩躁。以陰氣不行於下故也。所以大便硬。上嘔逆而下惡風。至十餘日。陰氣復生。陽氣行自下利而解者。以穀氣下行故也。

太陽病。二日。則邪在表。不當發躁。而反躁者。熱氣行於里也。反熨其背而發汗。大汗出。則胃中乾燥。火熱入胃。胃中燥熱。躁煩而譫語。至十餘日。振慄。自下利者。火邪勢微。陰氣復生。津液得復也。故為欲解。火邪去。大汗出則愈。若從腰以下不得汗。則津液不得下通。

故欲小便不得。熱氣上逆而反嘔也。欲失溲。足下惡風者。氣不得通於下而虛也。津液偏滲。令大便硬者。小便當數。經曰。小便數者。大便必硬也。此以火熱內燥。津液不得下通。故小便不數。及不多也。若火熱消。津液和。則結硬之便。得潤。因自大便也。便已。頭卓然而痛者。

先大便硬。則陽氣不得下通。既得大便。則陽氣降下。頭中陽虛。故卓然而痛。穀氣者。陽氣也。先陽氣不通於下之時。足下惡風。今陽氣得下。故足心熱也。

白話文: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三

半夏、大棗、柴胡、生薑、人參、龍骨、鉛丹、桂枝、茯苓、大黃、牡蠣,共十一味藥材,以一定比例混合。用八升水煎煮,至四升,再加入切成棋子大小的大黃,煮沸一、二次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。

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導致腹部脹滿、神志不清(譫語),寸口脈浮緊的症狀。這屬於肝氣乘脾的病症,稱為「縱」。治療方法是刺期門穴。

腹部脹滿、神志不清是脾胃疾病;脈象浮緊是肝脈的表現,脾病卻見肝脈,說明木克土,經書記載:「水克火,木克土」,此病症屬於此類,期門穴是肝的募穴,刺之可以瀉肝經的盛氣。

治療傷寒發熱、畏寒、口渴想喝水、腹部脹滿、自汗、小便頻數,病情將要好轉的症狀,這是肝氣乘肺,稱為「橫」。治療方法是刺期門穴。

傷寒發熱、畏寒,是肺病;口渴想喝水,是肝氣盛的表現。《玉函經》記載:「出現口渴,想喝醋漿,就知道是肝氣盛。」傷寒想喝水,病情就可能好轉,如果沒好轉還腹脹,就是肝氣乘肺,水液運行受阻。

經書記載:「木克金」,稱為「橫」。刺期門穴,瀉去肝氣的盛氣,使肝肺之氣平衡,水液通暢,外現自汗,內則小便頻數,病情即可好轉。

王宇泰說:傷寒發熱畏寒是表證,自汗則是表證已解;口渴腹脹是裡證,小便頻數則是裡證自和,所以說病情將要好轉。

太陽病兩天,反而煩躁不安,用熱熨其背,使其大汗淋漓,則熱邪入胃,胃中津液耗竭,煩躁不安,必然神志不清(譫語),十多天後,身體震顫,大便溏瀉,這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因此,汗出僅限於腰部以上,小便不通暢,反而嘔吐,想小便卻無法排出,腳底發涼,大便秘結,小便應該頻繁卻不頻繁,或者大便不多,頭痛劇烈,腳心發熱,這是穀氣下流的緣故。

兩天後反而煩躁,這是陰氣虛弱,不應出汗。後面的文字解釋了前面的意思,不應出汗卻用熱熨其背,雖然出汗,但腰以下不出汗,所以病情沒有好轉反而煩躁,因為陰氣不能下行。所以大便秘結,嘔吐,腳底發涼。十多天後,陰氣恢復,陽氣運行,大便溏瀉而痊癒,這是穀氣下行的緣故。

太陽病兩天,邪氣在表,不應煩躁,反而煩躁,是熱氣入裡。用熱熨其背而發汗,大汗淋漓,則胃中乾燥,火熱入胃,胃中燥熱,煩躁不安而神志不清(譫語)。十多天後,身體震顫,大便溏瀉,火邪勢微,陰氣恢復,津液恢復,所以病情將要好轉。火邪去除,大汗淋漓則痊癒。如果汗只出於腰部以上,則津液不能下行。

所以想小便卻無法排出,熱氣上逆而嘔吐。想小便卻無法排出,腳底發涼,是氣機不通下行而虛弱。津液偏於滲漏,導致大便秘結,小便應該頻繁卻不頻繁,經書記載:「小便頻繁,大便必結。」這是因為火熱內燥,津液不能下行,所以小便不頻繁或量少。如果火熱消退,津液恢復,則大便堅硬的症狀得以改善,而自然通便。大便通暢後,頭痛劇烈。

之前大便秘結,陽氣不能下行,大便通暢後,陽氣下降,頭部陽氣虛弱,所以頭痛劇烈。穀氣就是陽氣。之前陽氣不能下行時,腳底發涼,現在陽氣下行,所以腳心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