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19)
卷三 (19)
1. 柴胡加芒硝湯方第四十一
於小柴胡湯方內。加芒硝六兩。余依前法。服不解。更服。
傷寒十三日不解。過經。譫語者。以有熱也。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。大便當硬。而反下利。脈調和者。知醫以丸藥下之。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。脈當微厥。今反和者。此為內實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過經不解而譫語。其為熱證明矣。以湯藥下之。則熱除垢淨。以丸藥下之。則熱留腸胃而下利不止。與調胃承氣以盪滌餘熱。
傷寒十三日再傳經盡。謂之過經。譫語者。陽明胃熱也。當以諸承氣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。津液偏滲。大便當硬。反下利者。知醫以丸藥下之也。下利脈微而厥者。虛寒也。今脈調和。則非虛寒。由腸虛胃熱。脅熱而利也。與調胃承氣湯。以下胃熱。
王宇泰云。經文內實之實。當作熱。注偏滲。偏、當作漏。
又云。此叚有五反一對。熱與厥反。丸與湯反。便硬與下利反。脈微與脈和反。藥下與自利反。小便與大便硬為一對。讀者宜細詳之。
王三陽云。前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。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用四逆者。觀身有疼痛。則知邪全在表。大不當下。下之。則裡虛之甚。略無分毫邪氣在裡。故元氣受損。清穀不止。急當用溫藥救里。況醫下之。不云丸藥。則必是承氣湯。里之受病多矣。可不急救乎。
且外疼痛。亦須用桂枝可知。此證寒未變熱。或寒中陰經之證。全未熱也。此條本柴胡證邪在半表半裡。一半不當下。一半當下。況以丸藥下之。表熱不能徹去。故邪熱乘虛傳裡。為脅熱利。且外證譫語。內有實邪可知。脈又調和。元氣頗在。故用承氣湯後下之也。此二條。
正宜參看用藥。不可誤也。
過經譫語。陽明胃熱也。成注的甚。前條胸脅滿而嘔。日晡潮熱下利。乃大柴胡症。過經譫語。乃陽明症。不可不辨。
太陽病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血自下。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外。外解已。但少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宜桃核承氣湯方。
太陽、膀胱經也。太陽經邪熱不解。隨經入腑。為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者。為未至於狂。但不寧爾。經曰。其人如狂者。以熱在下焦。太陽多熱。熱在膀胱。必與血相搏。若血不為蓄。為熱迫之。則血自下。血下。則熱隨血出而愈。若血不下者。則血為熱搏。蓄積於下。而少腹急結。
乃可攻之。與桃核承氣湯。下熱散血。內經曰。從外之內。而盛於內者。先治其外。後調其內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柴胡加芒硝湯方第四十一
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,加入芒硝六兩,其他按照之前的用法。如果服藥後病情沒有好轉,可以再次服用。
傷寒病十三天未癒,超過經期,還出現譫語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邪。應該用湯劑瀉下。如果小便略微不暢,大便應該偏硬,但卻反而腹瀉,脈象平和,這是因為醫生用丸藥瀉下,方法不對。如果本身就腹瀉,脈象應該微弱虛弱,但現在脈象平和,這是因為內部實證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
超過經期未癒且出現譫語,證明體內有熱邪。用湯藥瀉下,可以去除熱邪,使身體乾淨;但用丸藥瀉下,熱邪會留在腸胃,導致腹瀉不止。因此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清除餘熱。
傷寒病十三天,病情傳遍所有經絡(再傳經盡),稱為過經。如果出現譫語,這是陽明經胃熱的表現,應該用各種承氣湯瀉下。如果小便略微不暢,這是津液外洩,大便應該偏硬,但反而腹瀉,說明是醫生用丸藥瀉下造成的。如果腹瀉伴隨脈象微弱虛弱,這是虛寒;但脈象平和,就不是虛寒,而是腸虛胃熱,導致脅肋部灼熱而腹瀉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瀉下胃熱。
王宇泰說:「經文中『內實』的『實』,應該理解為『熱』。注解中『偏滲』的『偏』,應該改為『漏』。」
又說:「這裡暗含五組反證和一組相對應的證狀:熱與厥逆,丸藥與湯藥相反,大便硬與腹瀉相反,脈微弱與脈象平和相反,藥物瀉下與自行腹瀉相反;小便不利與大便硬是一組相對應的證狀。讀者應該仔細研讀。」
王三陽說:「上一條提到,傷寒病人用藥瀉下後,繼續腹瀉,清谷不止,身體疼痛,應該緊急救治裡證。用四逆湯,如果看到病人身體疼痛,就知道邪氣全部在表,不應該瀉下,瀉下會導致裡證虛弱加重,幾乎沒有邪氣留在裡,元氣受損,清谷不止,應該緊急用溫藥救治裡證。況且醫生瀉下,沒有說是丸藥,那一定是承氣湯,裡證受損嚴重,難道不應該緊急救治嗎?
而且外感疼痛也應該用桂枝湯,可以知道這不是寒證轉化為熱證,或寒邪侵入陰經的證候,根本不是熱證。這一條是柴胡證,邪氣在半表半裡,一半不應該瀉下,一半應該瀉下。況且用丸藥瀉下,表熱不能徹底去除,邪熱乘虛而入裡,導致脅肋部灼熱和腹瀉。而且外證有譫語,內有實邪可知,脈象又平和,元氣尚存,所以用承氣湯瀉下。這兩條,
應該仔細參照用藥,不能弄錯。
超過經期出現譫語,是陽明經胃熱的表現,成書中描述得很詳細。上一條提到胸脅部滿悶而嘔吐,日晡潮熱和腹瀉,是大柴胡湯證;超過經期出現譫語,是陽明經證,不能混淆。
太陽病沒有治癒,熱邪結聚在膀胱,病人神志恍惚,像發狂一樣,血自行排出,排出後病情好轉;如果外證沒有好轉,還不能攻裡,應該先解表。表證解除了,只有少腹脹滿堅硬,才能攻裡,應該用桃核承氣湯。
太陽經是膀胱經,太陽經的邪熱沒有消除,循經絡入臟腑,導致熱邪結聚在膀胱,病人神志恍惚像發狂一樣,這並不是真正發狂,只是煩躁不安而已。經文中說「病人像發狂一樣」,是因為熱邪在下焦,太陽經多熱,熱邪在膀胱,必然與血液搏結。如果血液沒有蓄積,而是被熱邪逼迫,則血自行排出,血液排出後,熱邪隨血排出而痊癒。如果血液沒有排出,則血液被熱邪搏結,蓄積在下焦,少腹脹滿堅硬,
才能攻裡,用桃核承氣湯瀉熱散血。《內經》說:「從外邪侵入內部,而盛於內部的,要先治其外,然後調其內」,這就是這個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