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18)
卷三 (18)
1. 小建中湯方第三十九
桂枝(三兩去皮味辛溫),甘草(三兩炙味甘平),大棗(十二枚擘味甘溫),芍藥(六兩味酸微寒),生薑(三兩切味辛溫),膠飴(一升味甘溫),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、內膠飴。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。以甜故也。
建中者。建脾也。內經曰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膠飴大棗甘草之甘。以緩中也。辛、潤也。散也。榮衛不足。潤而散之。桂枝生薑之辛。以行榮衛。酸、收也。泄也。正氣虛弱。收而行之。芍藥之酸。以收正氣。
成氏云。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。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多。何也。皮膚為近。則制小其服。心腹為遠。則制大其服。此所以為不同也。
傷寒中風。有柴胡證。但見一證便是。不必悉具。
柴胡證。是邪氣在表裡之間也。或胸中煩而不嘔。或渴。或腹中痛。或脅下痞硬。或心下悸。小便不利。或不渴。身有微熱。或咳。但見一證。便宜與柴胡湯治之。不必待其證候全具也。
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。若柴胡證不罷者。復與柴胡湯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
邪在半表半裡之間。為柴胡證。即未作裡實。醫便以藥下之。若柴胡證仍在者。雖下之。不為逆。可復與柴胡湯。以和解之。得湯。邪氣還表者。外作蒸蒸而熱。先經下。裡虛。邪氣欲出。內則振振然也。正氣勝。陽氣生。卻復發熱。汗出而解也。
傷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煩者。小建中湯主之。
前條心下悸而煩。皆與柴胡湯。此條悸而煩。建中主之何也。前條悸而煩。以往來寒熱默默不食。自表傳裡之悸煩也。此條悸而煩。以邪氣在表裡。頭疼發熱之時而悸煩。此裡虛血氣不勝其邪之故也。故與建中湯以溫里。如此可悟。凡治悸煩之例也。
傷寒二三日。邪氣在表。未當傳裡之時。心中悸而煩。是非邪氣搏所致。心悸者。氣虛也。煩者。血虛也。以氣血內虛。與小建中湯。先建其里。
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反二三下之。後四五日。柴胡證仍在者。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。心下急。鬱郁微煩者。為未解也。與大柴胡湯下之。則愈。
日數過多。累經攻下。而柴胡證不罷者。亦須先與小柴胡湯。以解其表。經曰。凡柴胡湯疾證而下之。若柴胡證不罷者。復與柴胡者是也。嘔止者。表裡和也。若嘔不止。鬱郁微煩者。裡熱已甚。結於胃中也。與大柴胡湯。下其裡寒則愈。
白話文:
小建中湯方第三十九
桂枝(三兩,去皮,味辛溫),甘草(三兩,炙,味甘平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溫),芍藥(六兩,味酸微寒),生薑(三兩,切片,味辛溫),膠飴(一升,味甘溫)。
以上六味藥,用七升水煮至三升,去掉藥渣,加入膠飴,再用小火加熱使其溶化。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容易嘔吐的人不宜服用建中湯,因為其味道過甜。
「建中」即強健脾胃。《內經》說:「脾喜緩和,宜用甘味藥來緩和。」膠飴、大棗、甘草的甘味能緩和中焦。辛味藥能潤澤、發散,若營衛不足,可用辛味藥潤澤並發散。桂枝、生薑的辛味能運行營衛之氣。酸味藥能收斂、疏洩,若正氣虛弱,可用酸味藥收斂並運行正氣。芍藥的酸味能收斂正氣。
成無己說:「有人問,桂枝湯用於解表,芍藥用量較少;建中湯用於溫裡,芍藥用量較多,為何?」因為病在皮膚(表證),藥量宜輕;病在心腹(裡證),藥量宜重,所以兩者不同。
傷寒或中風,若有柴胡湯證,只要見到一個症狀即可使用,不必所有症狀都具備。
柴胡湯證是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可能出現胸中煩悶但不嘔吐、口渴、腹痛、脅下脹硬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不渴但身有微熱,或咳嗽等症狀。只要見到其中一個症狀,就適合用柴胡湯治療,不必等待所有症狀出現。
若誤用下法治療柴胡湯證,但柴胡證仍在,可再次服用柴胡湯,服藥後會出現蒸蒸發熱、顫抖,隨後發汗而病癒。
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形成柴胡湯證,此時尚未形成裡實證,若誤用下法,但柴胡證仍在,仍可再服柴胡湯和解。服藥後,邪氣返回體表,會先出現蒸蒸發熱,因之前誤下導致裡虛,邪氣欲出,體內會顫抖。正氣恢復後,陽氣生發,再次發熱並出汗,病即痊癒。
傷寒二三日,出現心悸且煩躁,可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前文提到心悸煩躁用柴胡湯,此處卻用小建中湯,為何?前者的心悸煩躁伴隨寒熱往來、食慾不振,是邪氣由表傳裡的表現;此處的心悸煩躁是在邪氣在表裡之間,頭痛發熱時出現,是因裡虛、血氣不足無法抗邪所致,故用小建中湯溫補裡虛。由此可領悟治療心悸煩躁的原則。
傷寒二三日,邪氣仍在表,未傳入裡時,出現心悸煩躁,並非邪氣直接所致,而是氣血內虛引起。心悸是氣虛,煩躁是血虛,故用小建中湯先補益裡虛。
太陽病超過十餘日,反覆誤用下法,四五日後柴胡證仍在,應先服小柴胡湯。若嘔吐不止、心下脹急、鬱悶微煩,表示病未解,改用大柴胡湯攻下即可痊癒。
病程過長且多次誤下,但柴胡證仍在,仍須先服小柴胡湯解表。若嘔吐停止,表示表裡調和;若嘔吐不止且鬱悶微煩,則是裡熱結於胃中,需用大柴胡湯攻下裡熱,病即痊癒。
2. 大柴胡湯方第四十
柴胡(半斤味甘平),黃芩(三兩味苦寒),芍藥(三兩味酸微寒),半夏(半升洗味辛溫),生薑(五兩切味辛溫),枳實(四枚炙味苦寒),大棗(十二枚擘甘溫),大黃(二兩味苦寒),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一方用大黃二兩。若不加大黃。恐不為大柴胡湯也。
柴胡黃芩之苦。入心而折熱。枳實芍藥之酸苦。湧泄而扶陰。辛者、散也。半夏之辛。以散逆氣。辛甘、和也。薑棗之辛甘。以和榮衛。
成氏云。方有緩急輕重。醫當臨時斟酌。如大滿大實。堅有燥屎者。非駛劑則不能泄。是以有大小承氣之峻也。如不至大堅滿。惟邪熱甚而攻下者。又非承氣湯之可投。必也輕緩之劑。乃大柴胡湯。用以逐邪熱也。是知大柴胡為下劑之緩者。
傷寒十三日不解。胸脅滿而嘔。日晡所發潮熱。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證。下之而不得利。今反利者。知醫以丸藥下之。非其治也。潮熱者。實也。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。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
傷寒十三日再傳經盡。當解之時也。若不解。胸脅滿而嘔者。邪氣猶在表裡之間。此為柴胡湯證。若以柴胡湯下之。則更無潮熱自利。醫反以丸藥下之。虛其腸胃。邪氣乘虛入腑。日晡所發潮熱。熱已而利也。潮熱雖為熱實。然胸脅之邪未已。故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。後以柴胡加芒硝。以下胃熱。
白話文:
大柴胡湯方第四十
柴胡(半斤,味甘平),黃芩(三兩,味苦寒),芍藥(三兩,味酸微寒),半夏(半升,洗淨,味辛溫),生薑(五兩,切片,味辛溫),枳實(四枚,炙過,味苦寒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溫),大黃(二兩,味苦寒)。
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一斗二升水,煮至剩六升,去除藥渣,再煎煮。溫熱後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另有一方使用大黃二兩,若不加大黃,恐怕不能稱為大柴胡湯。
柴胡、黃芩的苦味能入心而清熱;枳實、芍藥的酸苦能促進排泄並滋陰。辛味能發散,半夏的辛味可消散逆氣;辛甘能調和,生薑、大棗的辛甘可調和營衛之氣。
成氏說:藥方有緩急輕重之分,醫師應根據情況調整。若患者腹中脹滿堅實、燥屎積結,非峻烈之劑無法瀉下,因此有大、小承氣湯等峻猛方劑。若未至極度堅滿,僅因邪熱盛而需攻下,則不宜用承氣湯,應選用較輕緩的方劑,即大柴胡湯,用以驅逐邪熱。由此可知,大柴胡湯是瀉下劑中較緩和的一種。
傷寒十三日未癒,胸脅脹滿而嘔吐,傍晚發潮熱,之後輕微腹瀉。此本為柴胡湯證,若用瀉下法應不會腹瀉,如今反而腹瀉,可知醫師誤用丸藥瀉下,治療不當。潮熱表示實熱,應先以小柴胡湯解表,再以柴胡加芒硝湯清瀉胃熱。
傷寒十三日,病邪已傳遍經絡,理應痊癒。若未解,胸脅脹滿而嘔吐,表示邪氣仍在表裡之間,屬柴胡湯證。若以柴胡湯瀉下,本不應有潮熱或腹瀉,但醫師誤用丸藥瀉下,導致腸胃虛弱,邪氣乘虛入腑,傍晚發潮熱後腹瀉。潮熱雖為實熱,然胸脅邪氣未除,故先以小柴胡湯解表,再以柴胡加芒硝湯清瀉胃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