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醫林列傳
醫林列傳
1. 醫林列傳
2. 張機
張機,字仲景,南陽人也。受業於同郡張伯祖,善於治療,尤精經方。舉孝廉,官至長沙太守。後在京師為名醫,於當時為上手。以宗族二百餘口,建安紀年以來,未及十稔,死者三之二,而傷寒居其七,乃著論二十二篇證,外合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二方。其文辭簡古奧雅。
古今治傷寒者,未有能出其外者也。其書為諸方之祖,時人以為扁鵲倉公,無以加之,故後世稱為醫聖。
白話文:
張機,字仲景,是南陽人。他拜同鄉的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,擅長治療疾病,尤其精通經方。他曾被推舉為孝廉,官至長沙太守,後來在京城成為著名醫師,在當時醫術高超。由於他的家族兩百多人,自建安年間以來不到十年,死亡人數達三分之二,其中因傷寒而死的佔七成,因此他撰寫了二十二篇論證,包含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二個藥方,文字簡潔古雅。
自古至今治療傷寒的醫者,沒有人能超越他的成就。他的著作被視為眾多醫方的源頭,當時的人認為即使是扁鵲和倉公也無法超越他,因此後世尊稱他為「醫聖」。
3. 王叔和
王叔和,高平人也。性度沉靜,博好經方,尤精診處,洞識養生之道,深曉療病之源。採摭群論,撰成脈經十卷,敘陰陽表裡,辨三部九候,分人迎氣口神門,條十二經二十四氣,奇經八脈,五臟六腑,三焦四時之疴,纖悉備具,咸可按用,凡九十七篇。又次張仲景方論為三十六卷,大行於世。
白話文:
王叔和是山西高平人,性情沈穩恬靜,廣泛鑽研經典醫方,尤其精通診斷治療。他透徹領悟養生之道,深入理解疾病根源,蒐集各家學說編撰成《脈經》十卷。書中闡述陰陽表裡理論,辨析三部九候脈法,區分人迎、氣口、神門等脈位,系統整理十二經脈、二十四節氣、奇經八脈、五臟六腑病症,以及三焦功能與四季變化的關聯,內容細緻完備皆可臨床應用,全書共九十七篇。另將張仲景醫方論著重新編次為三十六卷,這兩部著作在當時廣為流傳。
4. 成無己
成無己,聊攝人,家世儒醫,性識明敏,記問該博。 撰述傷寒義,皆前人未經道者。 指在定體分形析證,若同而異者明之,似是而非者辨之。 古今言傷寒者祖張仲景,但因其證而用之,初未有發明其意義。 成無己博極研精,深造自得,本難、素、靈樞諸書,以發明其奧。 因仲景方論,以辨析其理,極表裡虛實陰陽死生之說,究藥病輕重、去取加減之意,真得長沙公之旨趣。 所著傷寒論十卷,明理論三卷,論方一卷,大行於世。
白話文:
成無己是聊攝人,出身於儒醫世家。他天資聰穎,記憶力強且學識廣博,所撰寫的《傷寒論》註解內容,皆為前人未曾闡述過的見解。其著作重點在於確立病症的體質分類、分析證候,對於表面相似實則不同的情況加以釐清,並辨別那些看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觀念。自古以來研究傷寒學的醫家皆尊張仲景為宗師,但多僅依據其記載的症狀來用藥,最初並未深入闡發其中的理論精髓。成無己則透過極其精深的鑽研,在學術上達到獨到境界。他以《難經》《素問》《靈樞》等經典為基礎,闡明傷寒學的深奧原理;並透過解析仲景的方劑理論,釐清其中醫理。他徹底探討了表裡、虛實、陰陽、死生等學說,深入研究用藥與病情輕重的關聯,以及藥方取捨加減的用意,真正掌握了張仲景學術的核心思想。其著作包括《傷寒論註》十卷、《傷寒明理論》三卷、《傷寒論方》一卷,這些典籍在當時廣為流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