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炙甘草湯方第七十二

甘草(四兩炙味甘平),生薑(三兩切味辛溫),桂枝(三兩去皮味辛熱),人參(二兩味甘溫),生地黃(一斤味甘寒),阿膠(二兩味溫甘),麥門冬(半升去心味甘平),麻子仁(半升味甘平),大棗(十二枚擘味甘溫),

上九味。以清酒七升。水八升。先煮八味。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烊消盡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一名復脈湯。

補可以去弱。人參甘草大棗之甘。以補不足之氣。桂枝生薑之辛。以益正氣。聖濟經曰。津液耗散為枯。五臟痿弱。榮衛涸。流劑所以潤之。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。潤經益血。復脈通心也。

脈按之來緩。而時一止。復來者。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。更來小數。中有還者反動。名曰結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。不能自還。因而復動。名曰代陰也。得此脈者必難治。

結代之脈。一為邪氣留結。一為真氣虛衰。脈來動而中止。若能自還。更來小數。止是邪氣留結。名曰結陰。若動而中止。不能自還。因其呼吸。陰陽相引。復動者。是真氣衰極。名曰代陰。為難治之脈。經曰。脈結者生。代者死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炙甘草湯方第七十二

藥材與用量:
甘草(四兩,炙,味甘平)
生薑(三兩,切片,味辛溫)
桂枝(三兩,去皮,味辛熱)
人參(二兩,味甘溫)
生地黃(一斤,味甘寒)
阿膠(二兩,味溫甘)
麥門冬(半升,去心,味甘平)
麻子仁(半升,味甘平)
大棗(十二枚,擘開,味甘溫)

製法與服法:
將上述九味藥材,用七升清酒和八升水,先煮八味(除阿膠外),煮至剩三升藥液,過濾去渣。再加入阿膠,攪拌至完全融化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此方又名「復脈湯」。

功效與原理:
補益能改善虛弱。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可補益不足的元氣;桂枝、生薑的辛味能增強正氣。《聖濟經》提到:津液耗散會導致乾枯,五臟痿弱,營衛之氣枯竭,需用滋潤的方劑調理。麻仁、阿膠、麥門冬、地黃的甘味能滋潤經脈、補益血液,使脈象恢復、心氣通暢。

脈象分析:
若脈搏緩慢且偶爾停跳一次,之後又恢復,稱為「結脈」。若脈搏跳動中突然停止,之後又快速跳動幾下,中間有恢復的跡象,稱為「結陰脈」。若脈搏跳動中停止後無法自行恢復,需藉呼吸帶動才能繼續跳動,稱為「代陰脈」。出現此脈象者,病情較難治癒。

結脈與代脈的區別:

  • 結脈是因邪氣阻滯所致,脈搏中止後能自行恢復,且後續跳動較快,屬邪氣留結,稱為「結陰」。
  • 代脈是因真氣極度虛衰,脈搏中止後無法自行恢復,需靠呼吸推動陰陽之氣才能繼續跳動,稱為「代陰」,屬難治之症。醫書雲:「脈結者可生,脈代者將死」,即此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