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黃連湯方第六十八
黃連(味苦寒),甘草(炙味甘平),乾薑(味辛熱),桂枝(去皮味辛熱各三兩),人參(二兩味甘溫),半夏(半升洗味辛溫),大棗(十二枚擘味辛溫),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
上熱者。泄之以苦。黃連之苦以降陽。下寒者。散之以辛。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陰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益胃。
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搏。身體疼煩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桂枝附子湯主之。
傷寒與中風家。至七八日再經之時。則邪氣多在裡。身必不苦疼痛。今日數多。復身體疼煩。不能自轉側者。風濕相搏也。煩者風也。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。經曰。風則浮虛。脈經曰。脈來澀者。為病寒濕也。不嘔不渴。里無邪也。脈得浮虛而澀。身有疼煩。知風濕但在經也。與桂枝附子湯。以散表中風濕。
若其人大便硬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
桂發汗。走津液。此小便利。大便硬。為津液不足去桂加朮。
白話文:
黃連湯方第六十八
黃連(味苦寒)、甘草(炙,味甘平)、乾薑(味辛熱)、桂枝(去皮,味辛熱,各三兩)、人參(二兩,味甘溫)、半夏(半升,洗,味辛溫)、大棗(十二枚,擘開,味辛溫)。
以上七味藥,用一斗水煮沸,煮至剩六升,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白天服三次,晚上服兩次。
對於上焦有熱的情況,用苦味藥來清洩,黃連的苦味能降陽氣;對於下焦有寒的情況,用辛味藥來散寒,桂枝、乾薑、半夏的辛味能升陰氣。脾臟需要舒緩,可用甘味藥來緩和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能滋養胃氣。
桂枝附子湯主治
傷寒八九天後,風濕之邪互相搏結,導致身體疼痛煩躁,無法自行翻身,不嘔吐也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的症狀。
傷寒或中風患者,到了七八天再次傳經的時候,邪氣多半已深入體內,身體通常不會感到疼痛。但若天數已多,卻仍身體疼痛煩躁、無法翻身,這是風濕相搏的表現。煩躁是風邪所致,身體疼痛無法翻身則是濕邪所致。《內經》提到,風邪會使脈象浮虛,《脈經》則說脈象澀是寒濕病的表現。不嘔吐、不口渴,說明體內無邪氣。脈象浮虛而澀,身體疼痛煩躁,可知風濕僅在經絡,此時可用桂枝附子湯來散除體表的風濕。
如果患者大便乾硬、小便通暢,則去掉桂枝,改用白朮湯主治。
桂枝會發汗,消耗津液,此處小便通利而大便乾硬,是津液不足的表現,因此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。
2. 桂枝附子湯方第六十九
桂枝(四兩去皮味辛熱),附子(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),生薑(三兩切味辛溫),甘草(二兩炙味甘溫),大棗(十二枚擘味甘溫),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、分溫三服。
風在表者。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。濕在經者。逐以附子之辛熱。薑棗辛甘。行榮衛。通津液。以和表也。
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。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風則傷衛。濕流關節。風濕相搏。兩邪亂經。故骨節煩疼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也。風勝則衛氣不固。汗出短氣。惡風不欲去衣。為風在表。濕勝則水氣不行。小便不利。或身微腫。為濕外薄也。與甘草附子湯。散濕固衛氣。
白話文:
桂枝附子湯方第六十九
組成:
桂枝(四兩,去皮,味辛熱)
附子(三枚,炮製後去皮,切為八片,味辛熱)
生薑(三兩,切片,味辛溫)
甘草(二兩,炙,味甘溫)
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溫)
煎服方法: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,煮至剩兩升藥液,濾去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功效說明:
風邪在體表時,可用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之性來發散;濕邪滯留經絡時,則以附子的辛熱之性驅逐。生薑與大棗辛甘合用,能調和營衛之氣,促進津液運行,從而協調體表機能。
適應症狀:
風濕之邪相互搏結,導致關節劇烈疼痛、牽扯痛,無法屈伸,觸碰時疼痛加劇。患者可能伴有出汗、呼吸短促、小便不暢、怕風、不願脫衣,或輕微身體浮腫,此時應使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病理分析:
風邪會損傷衛氣,濕邪則易侵襲關節。當風濕共同作用,擾亂經絡,便引發關節劇痛、活動受限。若風邪偏盛,衛氣不固,會出現汗多、氣短、畏風、裹衣等表證;濕邪偏盛則水液代謝受阻,導致小便不利或輕微浮腫等濕邪外泛之象。甘草附子湯能散濕邪、固護衛氣,針對此證而設。
3. 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
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附子(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熱),白朮(二兩味甘溫),桂枝(四兩去皮味辛熱),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則解。能食。汗出復煩者。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。宜服六七合者為妙。
桂枝甘草之辛甘。發散風邪而固衛。附子白朮之辛甘。解濕氣而溫經。
活人云。身腫者。加防風一兩。悸氣。小便不利者。加白茯苓一兩半。
傷寒脈浮滑。此表有熱。里有寒。白虎湯主之。
浮為在表滑為在裡。表有熱。外有熱也。里有寒。有邪氣傳裡也。以邪未入腑。故止言寒。如瓜蒂散證。云胸上有寒者是矣。與白虎湯。以解內外之邪。
白話文:
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
藥材:
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
附子(二枚,炮製後去皮破開,味辛熱)
白朮(二兩,味甘溫)
桂枝(四兩,去皮,味辛熱)
煎服方法:
以上四味藥,加入六升水,煮至剩三升,去除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初次服用後若微微出汗,症狀即可緩解,食慾也會恢復。若出汗後又感到煩躁,則改服五合。擔心一升劑量過多者,建議服用六七合為佳。
藥理作用:
桂枝與甘草的辛甘之性,能發散風邪並鞏固衛氣;附子與白朮的辛甘之性,可祛除濕氣並溫暖經絡。
補充說明:
《活人書》記載:若身體浮腫,可加防風一兩;若心悸、小便不利,可加白茯苓一兩半。
附錄:傷寒脈象與白虎湯應用
若傷寒脈象浮滑,表示體表有熱、體內有寒,此時適用白虎湯。
脈浮主表證,脈滑主裡證。「表有熱」指外熱明顯,「裡有寒」則因邪氣尚未深入臟腑,故僅稱寒證(如瓜蒂散證所述「胸上有寒」)。白虎湯可同時解除內外之邪。
4. 白虎湯方第七十一
知母(六兩味苦寒),石膏(一斤碎味甘寒),甘草(二兩味甘平),粳米(六合味甘平),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。湯成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內經曰。熱淫所勝。佐以苦甘。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熱。熱則傷氣。甘以緩之。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氣。成氏云。白虎。西方金神也。應秋而歸肺。熱甚於內者以寒下之。熱甚於外者。以涼解之。其有中外俱熱。內不得泄。外不得發。非是湯則不能解。暑暍之氣。得秋而止。故曰處暑。是湯以白虎名。謂能止熱也。
李東垣云。身以前。胃之經也。胸胃、肺之室也。邪在陽明。肺受火制。故用辛寒以清肺。所以號為白虎也。
王三陽云。經文寒字。當邪字解。亦熱也。
傷寒脈結代。心動悸。炙甘草湯主之。
結代之脈。動而中止。能自還者。名曰結。不能自還者。名曰代。由血氣虛衰。不能相續也。心中悸動。知真氣內虛也。與炙甘草湯。益虛補血氣而復脈。
白話文:
白虎湯方第七十一
知母(六兩,味苦寒),石膏(一斤,搗碎,味甘寒),甘草(二兩,味甘平),粳米(六合,味甘平)。
以上四味藥,加入一斗水,煮至米熟後,藥湯即成。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
《內經》提到:熱邪過盛時,需輔以苦味和甘味的藥物。知母和石膏的苦甘特性可散熱;熱邪會損傷氣,甘味藥物能緩解此損傷,甘草和粳米的甘味則能補氣。成無己說:「白虎」是西方金神,對應秋季而歸屬於肺。體內熱盛時,用寒性藥物清熱;體外熱盛時,用涼性藥物解除。若內外皆熱,既無法從內部宣洩,又無法從外部發散,則非此湯不能化解。暑熱之氣到秋季便停止,因此稱為「處暑」。此湯以「白虎」為名,意指能止熱。
李東垣說:身體前部屬胃經,胸胃是肺的居所。邪氣在陽明經時,肺受火邪所制,故用辛寒藥物清肺熱,因此稱為「白虎」。
王三陽認為:經文中的「寒」字應解釋為「邪」,也就是熱的意思。
傷寒病出現脈搏結代、心悸時,可用炙甘草湯治療。
結脈與代脈的區別在於:脈搏跳動時中途停止,但能自行恢復的稱為「結」;若無法自行恢復的則稱為「代」。這是因血氣虛弱,無法連續運行所致。心悸則顯示體內真氣虛弱。服用炙甘草湯可補益虛損、養血氣,使脈象恢復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