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3)

1.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

此云慎勿下之。攻少陽之邪。太陽之邪。乘虛入里。必作結胸。經曰。太陽少陽並病。而反下之。成結胸。

太陽與少陽合病。自下利者。與黃芩湯。若嘔者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
太陽陽明合病。自下利。為在表。當與葛根湯發汗。陽明少陽合病。自下利。為在裡。可與承氣湯下之。此太陽少陽合病。自下利。為在半表半裡。非汗下所宜。故與黃芩湯。以和解半表半裡之邪。嘔者。胃氣逆也。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(瓜蒂散)要特別小心,不能隨便使用來瀉下。它是用來對付少陽經的邪氣,如果太陽經的邪氣趁虛進入體內,就會形成結胸的病症。《傷寒論》說,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,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結胸。

太陽和少陽經合併生病,如果病人有腹瀉的症狀,就應該給予黃芩湯來治療;如果病人有嘔吐的症狀,就應該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。

太陽和陽明經合併生病,如果病人有腹瀉的症狀,這是邪氣還在體表,應該用葛根湯來發汗治療;陽明和少陽經合併生病,如果病人有腹瀉的症狀,這是邪氣已經進入體內,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治療。這裡說的太陽和少陽經合併生病,如果病人有腹瀉的症狀,這表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不適合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,所以才用黃芩湯來調和半表半裡的邪氣。如果病人有嘔吐的症狀,是因為胃氣上逆,所以要加上半夏和生薑來疏散逆行的氣。

2. 黃芩湯方第六十六

黃芩(三兩味苦寒),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芍藥(二兩味酸平),大棗(二十枚擘味甘溫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日再。夜一服。若嘔者。加半夏半升。生薑三兩。

虛而不實者。苦以堅之。酸以收之。黃芩芍藥之苦酸。以堅斂腸胃之氣。弱而不足者。甘以補之。甘草大棗之甘。以補固腸胃之弱。

白話文:

黃芩湯方:

此方用黃芩(三兩,苦寒)、炙甘草(二兩,甘平)、芍藥(二兩,酸平)、大棗(二十枚,擘開,甘溫)四味藥材。加水一斗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,每日二次,夜間服用一次。若服用後嘔吐,則需加入半夏半升和生薑三兩。

對於體虛而非實證者,用苦味藥物使其強健,酸味藥物使其收斂。黃芩和芍藥的苦酸之性,能堅固和收斂腸胃之氣。對於體弱不足者,用甘味藥物來滋補,甘草和大棗的甘味能補益和鞏固腸胃的虛弱之處。

3.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第六十七

於黃芩湯方內。加半夏半升。生薑一兩半。余依黃芩湯法服。

傷寒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。腹中痛。欲嘔吐者。黃連湯主之。

濕家下後。舌上如苔者。以丹田有熱。胸中有寒。是邪氣入里。而為下熱上寒也。此傷寒邪氣傳裡。而為下寒上熱也。胃中有邪氣。使陰陽不交。陰不得升。而獨治於下。為下寒。腹中痛。陽不得降。而獨治於上。為胸中熱。欲嘔吐。與黃連湯。升降陰陽之氣。

白話文: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:在黃芩湯的基礎上,加入半夏半升,生薑一兩半,其餘按照黃芩湯的服用方法服用。

治療傷寒,胸部有熱感,胃中有邪氣,腹部疼痛,想嘔吐的症狀,可用黃連湯治療。

濕邪向下排出後,舌苔仍然存在,並且丹田有熱感,胸部卻感覺寒冷,這是邪氣入侵內臟,導致下焦熱上焦寒的現象。這也是傷寒邪氣傳入內臟,造成下焦寒冷、上焦發熱的情況。胃中有邪氣,導致陰陽失調,陰氣不能上升,只治療下焦,造成下焦寒冷;腹部疼痛,陽氣不能下降,只治療上焦,造成胸部發熱。因此,服用黃連湯,可以升降陰陽之氣,使陰陽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