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2)

1.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

瓜蒂(一分熬黃味苦寒),赤小豆(一分味酸溫),

上二味。各別搗篩為散。已合治之。取一錢匕。以香豉一合。用熱湯七合。煮作稀糜。去滓。取汁和散。溫頓服之。不吐者。少少加。得快吐乃止。諸亡血虛家。不可與瓜蒂散。

其高者越之。越以瓜蒂豆豉之苦。在上者湧之。湧以赤小豆之酸。內經曰。酸苦湧泄為陰。

病脅下素有痞。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。入陰筋者。此名臟結。死。

素有宿昔之積。結於脅下為痞。今因傷寒。邪氣入里。與宿積相助。使臟之真氣。結而不通。致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。入陰筋而死。

傷寒病。若吐。若下後。七八日不解。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時時惡風。大渴。舌上乾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若吐若下後。七八日。則當解。復不解而熱結在裡。表熱者身熱也。裡熱者內熱也。本因吐下後。邪氣乘虛內陷。為結熱。若無表熱。而純為裡熱。則邪熱結而為實。此以表熱未罷。時時惡風。若邪氣純在表。則惡風無時。若邪氣純在裡。則更不惡風。以時時惡風。知表裡俱有熱也。

邪熱結而為實者。則無大渴。邪熱散漫則渴。今雖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未為結實。邪氣散漫。熏蒸焦隔。故大渴。舌上乾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。與白虎加人參湯。散熱生津。

傷寒無大熱。口燥渴。心煩。背微惡寒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無大熱者。為身無大熱也。口燥渴心煩者。當作陽明病。然以背微惡寒。為表未全罷。所以屬太陽也。背為陽。背惡寒。口中和者。少陰病也。當與附子湯。今口燥而渴。背雖惡寒此里也。則惡寒亦不至甚。故云微惡寒。與白虎湯。和表散熱。加人參。止渴生津。

吳氏云。石膏辛寒。解足陽明經本熱。蒸蒸發熱。潮熱。表裡皆熱。舌燥煩渴之聖藥也。且時時者。時或惡風而不常也。背上惡者。但覺微惡而不甚也。所有盛熱燥渴而用。則無疑矣。若夫表證惡寒。常在背上。惡寒而不燥渴者。切不可用。

傷寒脈浮。發熱無汗。其表不解者。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。無表證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傷寒脈浮。發熱無汗。其表不解。不渴者。宜麻黃湯。渴者宜五苓散。非白虎所宜。大渴欲水。無表證者。乃可與白虎加人參湯。以散裡熱。臨病之工。大宜精別。

太陽少陽並病。心下硬。頸項強而眩者。當刺大椎肺俞。慎勿下之。

心下硬而眩者。少陽也。頸項強者。太陽也。刺大椎肺俞。以瀉太陽之邪。而以太陽脈。下項挾脊故爾。肝俞以瀉少陽之邪。以膽為肝之腑故爾。太陽為在表。少陽為在裡。明是半表半裡證。前第八證云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譫語。是發汗攻太陽之邪。少陽之邪。益甚於胃。以發譫語。

白話文:

瓜蒂散方第六十五

瓜蒂(一分,炒至黃色,味苦性寒),赤小豆(一分,味酸性溫)。

將以上兩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成散劑,混合均勻後,取一錢匕的量。另用香豉一合,加入熱湯七合,煮成稀粥狀,去渣取汁,與藥散調和,溫熱後一次服下。若未催吐,可稍增加藥量,直至吐出為止。但失血過多或體質虛弱的人,不可服用瓜蒂散。

理論依據
病邪在高位者應催吐,瓜蒂和豆豉的苦味能催吐;病邪在上部者應湧洩,赤小豆的酸味能湧洩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酸苦湧洩屬陰。」

臟結病證
若患者脅下原有痞塊,連至臍旁,疼痛牽引少腹,甚至延伸至陰部,稱為「臟結」,屬死證。此因舊有積聚在脅下形成痞塊,再因傷寒邪氣入裡,與舊積結合,導致臟腑真氣阻塞不通,最終死亡。

白虎加人參湯證
傷寒病經吐、下法治療後,七八日未癒,熱邪結於體內,表裡俱熱,時而怕風,極度口渴,舌乾煩躁,想大量飲水者,適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若吐下後七八日理應病癒,卻未解且熱結於裡,表熱表現為身熱,裡熱則為內熱。此因吐下後邪氣乘虛內陷成熱結。若無表熱而純屬裡熱,則邪熱結實;但此證表熱未退,故時而怕風。若邪全在表,則持續怕風;若全在裡,則不怕風。因時而怕風,可知表裡俱熱。

邪熱結實者不會極度口渴,邪熱散漫才會口渴。此證雖熱結在裡,但表裡俱熱未成實結,邪氣散漫,燻蒸胸膈,故大渴、舌乾煩躁、欲大量飲水,宜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。

其他白虎加人參湯證
傷寒無明顯發熱,但口乾渴、心煩、背微惡寒者,亦適用此湯。無大熱指身無高熱,口燥渴心煩屬陽明病,但背微惡寒表示表證未完全解除,故仍屬太陽病範疇。背為陽,若背惡寒而口中和,屬少陰病,應用附子湯;此證口燥渴,背惡寒屬裡熱,惡寒不嚴重,故用白虎湯清熱,加人參止渴生津。

吳氏論石膏
石膏性辛寒,是解陽明經熱、蒸發熱、潮熱、表裡俱熱、舌燥煩渴的聖藥。時而怕風或背微惡寒,但熱盛燥渴時可放心使用。若表證惡寒持續且不燥渴,則不可用。

白虎湯禁忌
傷寒脈浮、發熱無汗、表證未解者,不可用白虎湯。若渴欲飲水且無表證,才適用白虎加人參湯清裡熱。臨床須仔細辨別。

太陽少陽並病
太陽與少陽合病,心下硬、頸項強直、頭暈者,應針刺大椎、肺俞穴,切勿用下法。心下硬而暈屬少陽,頸項強屬太陽。刺大椎、肺俞瀉太陽邪氣(因太陽經脈下項挾脊),刺肝俞瀉少陽邪氣(因膽為肝之腑)。太陽在表,少陽在裡,此為半表半裡證。前文第八證提到不可發汗,否則會譫語,因發汗攻太陽邪氣時,少陽邪氣更易侵胃致譫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