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11)
卷四 (11)
1.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第六十二
赤石脂(一斤碎味甘溫),禹餘糧(一斤碎味甘平),
以上二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三服。
本草云。澀可去脫。石脂之澀。以收斂之。重可去怯。餘糧之重。以鎮固之。
傷寒吐下後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
傷寒吐下後。發汗。則表裡之氣俱虛。虛煩。脈甚微。為正氣內虛。邪氣獨在。至七八日。正氣當復。邪氣當罷。而心下痞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者。正氣內虛而不復。邪氣留結而不去。經脈動惕者。經絡之氣虛極。久則熱氣還經。必成痿弱。
傷寒發汗。若吐若下。解後。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大邪雖解。以曾發汗吐下。胃氣弱而未和。虛氣上逆。故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。與旋覆代赭石湯。降虛氣而和胃。
白話文:
赤石脂禹餘糧湯方第六十二
赤石脂(一斤,搗碎,性味甘溫),禹餘糧(一斤,搗碎,性味甘平)。
以上兩味藥,用六升水煮至剩兩升,濾去藥渣,分三次服用。
本草記載:「澀性可治脫洩,赤石脂的澀性能收斂固脫;重鎮可安神怯,禹餘糧的重性能鎮靜穩固。」
傷寒病經過嘔吐、瀉下後又發汗,出現虛弱煩躁、脈象極微弱。過了八九天,心窩處痞硬、脅下疼痛、氣逆衝至咽喉、頭暈目眩,且經脈跳動抽緊者,長期可能導致肢體痿弱無力。
傷寒嘔吐瀉下後再發汗,會使表裡氣血皆虛。虛煩、脈象極微弱,是因正氣內虛而邪氣獨留。到了七八天時,正氣本應恢復、邪氣應消退,卻仍出現心窩痞硬、脅下痛、氣逆衝咽喉、眩暈等症狀,表示正氣虛弱未復,邪氣滯留未除。經脈跳動抽緊,是因經絡氣血極度虛弱,長期熱邪回流經絡,終致痿弱。
傷寒發汗後,或嘔吐或瀉下,病情雖緩解,但心窩處仍痞硬、噯氣不止者,可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。
外邪雖已解除,但因曾發汗嘔吐瀉下,胃氣虛弱未調和,虛氣上逆,故心窩痞硬、噯氣不消。此時用旋覆代赭石湯,以降虛氣、調和胃腑。
2. 旋覆代赭石湯方第六十三
旋覆花(三兩味鹹溫),人參(二兩味甘溫),生薑(五兩切味辛溫),半夏(半升洗味辛溫),代赭石(一兩味苦寒),大棗(十二枚擘甘平),甘草(三兩炙味甘平),
上件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、再煎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硬則氣堅。鹹味可以軟之。旋覆之咸。以軟痞硬。虛則氣浮。重劑可以鎮之。代赭石之重。以鎮虛逆。辛者散也。生薑半夏之辛。以散虛痞。甘者緩也。人參甘草大棗之甘。以補胃弱。
婁氏云。病解後。心下痞硬。噫氣。若不下利者。此條旋覆代赭石湯也。若下利者。前條生薑瀉心湯也。
下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若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前第三卷十六證云。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為與此證治法同。汗下雖殊。既不當損正氣。則一邪氣所傳既同。遂用一法治之。經所謂若發汗。若下若吐後是矣。
太陽病。外證未除。而數下之。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硬。表裡不解者。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外證未除。而數下之。為重虛其里。邪熱乘虛而入。裡虛協熱。遂利不止。而心下痞。若表解而下利。心下痞者。可與瀉心湯。若不下利。表不解。而心下痞者。可先解表而後攻痞。以表裡不解。故與桂枝人參湯。和里解表。
白話文:
旋覆代赭石湯方第六十三
組成與用量:
旋覆花(三兩,味鹹溫),人參(二兩,味甘溫),生薑(五兩,切片,味辛溫),半夏(半升,洗淨,味辛溫),代赭石(一兩,味苦寒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平),甘草(三兩,炙,味甘平)。
煎服法:
以上七味藥,用一斗水煮沸後,煮至六升,過濾藥渣,再煎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藥理分析:
- 硬則氣堅:鹹味能軟化堅硬,旋覆花的鹹味可緩解心下痞硬。
- 虛則氣浮:重鎮之藥能安定虛浮之氣,代赭石的沈重性質可鎮壓虛逆。
- 辛者散也:生薑、半夏的辛味能消散虛痞。
- 甘者緩也: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能滋補胃氣虛弱。
臨床應用:
婁氏提到,疾病緩解後若出現心下痞硬、噫氣,但無腹瀉,適用此方;若有腹瀉,則適用前條的「生薑瀉心湯」。
相關條文補充:
- 誤下後若出現汗出、氣喘但無高熱,不可再用桂枝湯,應改用「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」。此與第三卷第十六條「發汗後同證治法」原理相同,因邪氣傳變一致,故治法相通。
- 太陽病表證未解卻反覆誤下,導致裡虛協熱下利不止、心下痞硬,表裡俱病時,用「桂枝人參湯」調和裡氣兼解表邪。若表解後僅有心下痞,可用瀉心湯;若表未解而心下痞,應先解表再治痞。
3. 桂枝人參湯方第六十四
桂枝(四兩去皮味辛熱),甘草(四兩炙味甘平),白朮(三兩味甘平),人參(三兩味甘溫),乾薑(三兩味辛熱),
上五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四味。取五升。內桂。更煮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再。夜一服。
表未解者。辛以散之。里不足者。甘以緩之。此以裡氣大虛。表裡不解。故加桂枝甘草於理中湯也。
張兼善云。大柴胡湯。瀉也。桂枝人參湯。補也。皆治下利。心下痞硬。若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表和而里病也。以心中痞硬。故為實。當以大柴胡湯下之。二者心下痞硬雖同。而虛實之症有異。故用藥有攻補之別也。
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。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大下後復發汗。則表裡之邪當悉已。此心下痞而惡寒者。表裡之邪。俱不解也。因表不解而下之。為心下痞。先與桂枝湯解表。表解。乃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。內經曰。從外之內。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。
活人云。大抵結胸與痞。皆應下。然表未解者。不可攻也。
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中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
傷寒發熱。寒已成熱也。汗出不解。表和而里病也。吐利心腹濡軟。為裡虛。嘔吐而下利。心腹痞硬者。是裡實也。與大柴胡湯。以下里熱。
病如掛枝證。頭不痛。項不強。寸脈微浮。胸中痞硬。氣上衝咽喉。不得息者。此為胸有寒也。當吐之。宜瓜蒂散。
病如桂枝證。為發熱。汗出。惡風。言邪在表也。頭痛項強。為桂枝湯證具。若頭不痛。項不強。則邪不在表而傳裡也。浮為在表。沉為在裡。今寸脈微浮。則邪不在表。亦不在裡。而在胸中也。胸中與表相應。故知邪在胸中者。猶如桂枝證。而寸脈微浮也。以胸中痞硬。上衝咽喉。
不得息。知寒邪客於胸中。而不在表也。千金曰。氣浮上部。填塞心胸。胸中滿者。吐之則愈。與瓜蒂散。以吐胸中之邪。
白話文:
桂枝人參湯方第六十四
桂枝(四兩,去皮,味辛熱),甘草(四兩,炙,味甘平),白朮(三兩,味甘平),人參(三兩,味甘溫),乾薑(三兩,味辛熱)。
以上五味藥,用九升水,先煮四味藥(甘草、白朮、人參、乾薑),煮至剩五升水時,加入桂枝,繼續煮至剩三升水。溫熱服用一升,白天兩次,晚上一次。
若表證未解,可用辛味藥發散;若裡氣不足,可用甘味藥緩和。此方因裡氣極虛,表裡皆未解,故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、甘草。
張兼善說:大柴胡湯是瀉下劑,桂枝人參湯是補益劑,兩者皆可治療下利、心下痞硬。若傷寒發熱、汗出不解、心下痞硬、嘔吐且下利,這是表證已和而裡證未解。因心中痞硬屬實證,應以大柴胡湯瀉下。兩者雖同有心下痞硬,但虛實不同,故用藥有攻補之別。
傷寒大瀉下後又發汗,出現心下痞、惡寒,這是表證未解,不可先攻痞,應先解表,表解後才能攻痞。解表宜用桂枝湯,攻痞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大瀉下後又發汗,表裡之邪應已解除,若仍心下痞且惡寒,表示表裡之邪皆未解。因表不解而誤下,導致心下痞,應先用桂枝湯解表,表解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。《內經》雲:「從外傳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後調其內。」
《活人書》說:一般而言,結胸與痞證都應瀉下,但表證未解時不可攻裡。
傷寒發熱、汗出不解、心中痞硬、嘔吐且下利者,應以大柴胡湯為主。傷寒發熱表示寒已化熱,汗出不解是表和而裡病。若吐利伴隨心腹柔軟,屬裡虛;若嘔吐下利且心腹痞硬,屬裡實,應以大柴胡湯瀉裡熱。
若症狀類似桂枝湯證(發熱、汗出、惡風),但頭不痛、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、呼吸不暢,這是胸中有寒邪,應以吐法治療,宜用瓜蒂散。
病似桂枝證,表示邪在表,若頭痛項強屬桂枝湯證。若頭不痛、項不強,則邪不在表而傳裡。浮脈主表,沈脈主裡,寸脈微浮表示邪不在表亦不在裡,而在胸中。胸中與表相應,故邪在胸中時,症狀類似桂枝證但寸脈微浮。胸中痞硬、氣上衝咽喉、呼吸不暢,是寒邪停滯胸中而非表證。《千金方》說:「氣浮上部,填塞心胸,胸中滿者,吐之則愈。」故用瓜蒂散吐胸中邪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