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生薑瀉心湯方第六十

生薑(四兩切),甘草(三兩炙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黃芩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、再煎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。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。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傷寒中風。是傷寒或中風也。邪氣在表。醫反下之。虛其腸胃而氣內陷也。下利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者。下后里虛胃弱也。心下痞硬。乾嘔心煩。不得安者。胃中空虛。客氣上逆也。與瀉心湯以攻表。加甘草以補虛。前以汗後胃虛。是外傷陽氣。故加生薑。此以下後胃虛。是內損陰氣。故加甘草。

白話文:

生薑瀉心湯方,用生薑四兩切片,炙甘草三兩,人參三兩,乾薑一兩,黃芩一兩,洗淨的半夏半升,黃連一兩,大棗十二枚,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,過濾藥渣再煎,取三升。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適用於傷寒或中風,誤服瀉下藥後,導致腹瀉不止,一天數十次,食物消化不良,腹部隆隆作響,心窩部脹滿堅硬,乾嘔,心煩意亂的情況。這是因為醫生誤以為病情未盡而再次使用瀉下藥,導致胃部虛弱,外邪內侵,胃氣上逆,造成心窩部脹滿。甘草瀉心湯就能治療這種情況。

傷寒或中風,邪氣仍在體表,卻誤服瀉下藥,導致腸胃虛弱,氣血內陷。腹瀉不止,消化不良,腹部作響,都是瀉下後腸胃虛弱的表現。心窩部脹滿堅硬、乾嘔心煩,則是胃中空虛,外邪上逆所致。用瀉心湯來治療外邪,並加入甘草補益虛損。因為先前用發汗法,導致胃氣虛弱,損傷了陽氣,所以加入生薑;而後因為瀉下導致胃氣虛弱,損傷了陰氣,所以加入甘草。

2. 甘草瀉心湯方第六十一

甘草(四兩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,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、再煎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成氏云。氣結而不散。壅而不通。為結胸。陷胸湯為直達之劑。塞而不通。否而不泰。為痞。瀉心湯為分解之劑。痞與結胸。有高下焉。邪結在胸中。故曰陷胸。留邪在心下。故曰瀉心。

沈亮宸云。半夏瀉心。甘草瀉心。皆下後傷真氣之過也。生薑瀉心。因於食。大黃瀉心。因於熱。附子瀉心。因於寒。

傷寒。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者。當利其小便。

傷寒服湯藥下後。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。氣虛而客氣上逆也。與瀉心湯攻之。則痞已。醫復以他藥下之。又虛其里。致利不止也。理中丸。脾胃虛寒下利者服之愈。此以下焦虛。故與之。其利益甚。聖濟經曰。滑則氣脫。欲其收也。如開腸洞泄。便溺遺失澀劑所以收之。此利由下焦不約。

與赤石脂禹餘糧湯。以澀洞泄。下焦主分清濁。下利者。水穀不分也。若服澀劑而利不止。當利小便以分其氣。

白話文:

甘草瀉心湯方:

此方用甘草四兩、黃芩三兩、乾薑三兩、半夏半升(洗淨)、黃連一兩、大棗十二枚(掰開),加水一斗,煎煮至六升,去渣後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成氏認為,氣機阻塞不通,導致氣滯血瘀,形成結胸症,則需用陷胸湯直搗病灶;若氣機阻塞不通,且邪氣不順,形成痞證,則需用瀉心湯化解病邪。結胸和痞證的病位有所不同,邪氣聚集在胸中稱為結胸,邪氣停留在心下則稱為痞證。

沈亮宸認為,用半夏、甘草瀉心,都容易傷及人體真氣;生薑瀉心是因飲食所致;大黃瀉心是因熱邪所致;附子瀉心是因寒邪所致。

若患傷寒,服用湯藥後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,服用瀉心湯後,又用其他藥物瀉下,腹瀉仍不止,此時應服用理中湯,效果甚佳。理中湯調理中焦,而此腹瀉在下焦,則需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。若腹瀉仍不止,應利其小便。

傷寒患者服用湯藥後,腹瀉不止且心下痞硬,是因氣虛,而外邪上逆所致。服用瀉心湯後,痞塊消除,若再用其他藥物瀉下,則會進一步損傷脾胃,導致腹瀉不止。理中丸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,因為此腹瀉是下焦虛弱所致,故服用理中丸效果甚佳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:「滑則氣脫,欲其收也」,如同腸道泄瀉,大小便失禁,需用澀藥收斂止瀉。此腹瀉由下焦失約所致,應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收斂止瀉。下焦負責分清泌濁,腹瀉是水穀不分所致。若服用澀藥後腹瀉仍不止,則應利小便以疏通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