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9)
卷四 (9)
1. 十棗湯方第五十七
芫花(熬味辛苦),甘遂(苦寒),大戟(苦寒),大棗(十枚擘甘溫),
上上三味。等分。各別搗。為散。以水一升半。先煮大棗肥者十枚。取八合。去滓。內藥末。強人服一錢匕。羸人服半錢。溫服之。平旦服。若下少。病不除者。明日更服。加半錢。得快。下利後。糜粥自養。
辛以散之。戟花之辛以散飲。苦以泄之。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。水者。腎所主也。甘者。脾之味也。大棗之甘者。益土而勝水。
杜壬云。里未和者。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。故頭疼。乾嘔。短氣。汗出。是痰膈也。非十棗不治。但此湯不宜輕用。恐損人於倏忽。用藥者慎之。
太陽病。醫發汗。遂發熱惡寒。因復下之。心下痞。表裡俱虛。陰陽氣並竭。無陽則陰獨。復加燒針。因胸煩。面色青黃。膚瞤者難治。今色微黃。手足溫者易愈。
太陽病。因發汗。遂發熱惡寒者。外虛陽氣。邪復不除也。因復下之。又虛其里。表中虛邪內陷。傳於心下為痞。發汗表虛為竭陽。下之裡虛為竭陰。表證罷為無陽。里有痞為陰獨。又加燒針。虛不勝火。火氣內攻。致胸煩也。傷寒之病。以陽為主。其人面色青。膚肉瞤動者。陽氣太虛。故云難治。若面色微黃。手足溫者。即陽氣得復。故云易愈。
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心下硬按之痛。關脈沉者。實熱也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者。虛熱也。大黃黃連湯。以導其虛熱。
白話文:
十棗湯方第五十七
芫花(炒過,味道辛、苦),甘遂(苦、寒),大戟(苦、寒),大棗(十枚,掰開,甘、溫)。
以上三味藥材,取等量,分別研磨成粉末。用一升半的水,先煮肥大的十枚大棗,煮至剩八合,濾去渣滓,加入藥粉。體壯者服用一錢匕,體弱者服用半錢,溫熱服用,宜在清晨時分服用。若服後瀉下不多,病症未除,隔日再服,並增加半錢劑量。若迅速瀉下後,應以稀粥調養身體。
辛味能發散,芫花和大戟的辛味可消散水飲;苦味能瀉下,甘遂和大戟的苦味可瀉除水濕。水濕由腎所主,甘味屬脾,大棗的甘味能補益脾土而制水。
杜壬說:「裡氣未和」,是因痰與燥氣阻塞中焦,故出現頭痛、乾嘔、氣短、汗出等症狀,此為痰阻所致,非十棗湯不能治癒。但此方不宜輕易使用,恐迅速損傷正氣,用藥者須謹慎。
太陽病相關論述
若太陽病,醫師發汗後,病人仍發熱惡寒,又誤用下法,導致心下痞滿,表裡俱虛,陰陽之氣皆耗竭。無陽氣則陰獨存,再誤用燒針,引發胸中煩悶。若面色青黃、皮膚跳動者難治;若面色微黃、手足溫暖者,則易癒。
太陽病因發汗過度,導致陽氣外虛,邪氣未除;又誤用下法,使裡氣更虛,表邪內陷,形成心下痞滿。發汗過度使表陽耗竭,誤下使裡陰耗竭,表證消失為無陽,裡有痞滿為陰獨存。再誤用燒針,虛弱之體不堪火攻,火氣內侵而致胸煩。傷寒病以陽氣為關鍵,若面色青、肌肉跳動,為陽氣極虛,故難治;若面色微黃、手足溫暖,表示陽氣漸復,故易癒。
心下痞證治
心下痞滿,按之柔軟,關脈浮者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。
若心下硬滿、按之痛,關脈沈者,為實熱;若心下痞滿、按之柔軟,關脈浮者,為虛熱。大黃黃連湯用於疏導虛熱。
2. 大黃黃連瀉心湯第五十八
大黃(二兩味苦寒),黃連(一兩味苦寒),
上二味。以麻沸湯二升。漬之。須臾。絞去滓。分溫。再服。
內經曰。火熱受邪。心病生焉。苦入心。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。以導瀉心下之虛熱。但以麻沸湯漬服者。取其氣薄而泄虛熱。
心下痞。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心下痞者。虛熱內伏也。惡寒汗出者。陽氣外虛也。與瀉心湯攻痞。加附子以固陽。
白話文:
大黃黃連瀉心湯第五十八
大黃(二兩,味苦寒),黃連(一兩,味苦寒)。
將以上兩味藥材,用兩升滾燙的熱水浸泡。片刻後,過濾掉藥渣,分成兩份溫熱服用。
《內經》提到:火熱之邪侵襲,會引發心臟相關病症。苦味入心,寒性可清熱。大黃與黃連的苦寒特性,能引導並瀉除心下的虛熱。此方僅用熱水浸泡後服用,是為了取其輕揚之氣,以清洩虛熱。
若出現心下脹悶不舒,並伴有怕冷、出汗的症狀,則應使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
心下脹悶是因虛熱內伏;怕冷出汗則是陽氣虛弱所致。此時,以瀉心湯攻散脹悶,再加入附子以固護陽氣。
3. 附子瀉心湯方第五十九
大黃(二兩),黃連,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),
上四味。切三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。絞去滓。內附子汁。分溫再服。
本以下之。故心下痞。與瀉心湯。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燥煩。小便不利者。五苓散主之。
本因下後成痞。當與瀉心湯除之。若服之。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燥煩。小便不利者。為水飲內蓄。津液不行。非熱痞也。與五苓散。發汗散水則愈。一方。忍之一日。乃愈者。不飲水者。外水不入。所停之水得行。而痞亦愈也。
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。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胃為津液之主。陽氣之根。大汗出後。外亡津液。胃中空虛。客氣上逆。心下痞硬。
金匱要略曰。中焦氣未和。不能消穀。故令噫。乾噫食臭者。胃虛而不殺穀也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。土弱不能勝水也。與瀉心湯以攻痞。加生薑以益胃。
白話文:
附子瀉心湯方第五十九
大黃(二兩),黃連、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切片,另煮取汁)。
以上四味藥材,先將前三味切碎,用兩升沸水浸泡片刻,過濾去渣後,加入附子汁,分兩次溫服。
原本因攻下後導致心下痞滿,服用瀉心湯後痞滿未解,患者出現口渴、口乾煩躁、小便不利的症狀,此時應使用五苓散治療。
因攻下後形成痞滿,本應以瀉心湯消除。若服藥後痞滿未解,且患者口渴煩躁、小便不利,表示體內水飲停滯、津液不暢,此非熱性痞滿,應改用五苓散發汗利水,即可痊癒。另有一種情況,若患者忍耐一日不飲水,外水不進入體內,停滯的水飲自然運行,痞滿也會隨之消除。
傷寒汗出病癒後,胃氣不和,心下痞硬,乾嘔帶有食物氣味,脅下有水氣,腹中腸鳴如雷,腹瀉者,應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。
胃為津液之主、陽氣之根,大汗後津液外洩,胃中空虛,外邪上逆導致心下痞硬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中焦氣機未調和,無法消化食物,因而產生噯氣。乾嘔帶有食物氣味,是因胃虛無法消化穀物;脅下有水氣、腹中腸鳴,則是脾土虛弱不能制水。此時以瀉心湯攻痞,並加入生薑以增強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