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8)
卷四 (8)
1. 半夏瀉心湯方第五十六
半夏(半升洗淨辛平),黃芩(苦寒),乾薑(辛熱),人參(以上各三兩甘溫),黃連(一兩苦寒),大棗(十二枚擘溫甘),甘草(三兩炙甘平),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煮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辛入肺而散氣。半夏之辛。以散結氣。苦入心而泄熱。黃芩黃連之苦。以瀉痞熱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。
太陽少陽並病。而反下之。成結胸。心下硬。下利不止。水漿不下。其人心煩。
太陽少陽並病。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也。而反下之。二經之邪。乘虛而入太陽。表邪入里結於胸中為結胸。心下硬。少陽里邪。乘虛下於腸胃。遂利不止。若邪結陰分。則飲食如故。而為臟結。此為陽邪內結。故水漿不下而心煩。
脈浮而緊。而復下之。緊反入里。則作痞。按之自濡。但氣痞耳。
浮而緊。浮為傷陽。緊為傷陰。當發其汗而反下之。若浮入里。為陽邪入里。則作結胸。浮不入里。而緊入里者。陰邪入里。則作痞。
太陽中風。下利。嘔逆表解者。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。發作有時頭痛。心下痞。硬滿。引脅下痛。乾嘔短氣。汗出。不惡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棗湯主之。
下利嘔逆。里受邪也。邪在裡者可下。亦須待表解者。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。發作有時。不惡寒者。表已解也。頭痛心下痞。硬滿引脅下痛。乾嘔。短氣者。邪熱內蓄而有伏飲。是里未和也。與十棗湯。下熱逐飲。
白話文:
半夏瀉心湯方第五十六
半夏(半升,洗淨,性辛平),黃芩(性苦寒),乾薑(性辛熱),人參(以上各三兩,性甘溫),黃連(一兩,性苦寒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,性溫甘),甘草(三兩,炙,性甘平)。
以上七味藥,用一斗水煮至六升,過濾藥渣後再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辛味入肺能散氣,半夏的辛味可消散鬱結之氣;苦味入心能清熱,黃芩、黃連的苦味可瀉除胸悶熱邪。脾喜舒緩,宜用甘味調和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能緩和脾胃。
若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發病,誤用瀉下法,會形成結胸,症狀包括心下硬滿、腹瀉不止、無法進食、心煩意亂。
太陽與少陽並病時,邪氣處於半表半裡之間,誤用瀉下法會使兩經邪氣乘虛內陷:太陽表邪入裡,結於胸中成結胸,導致心下硬滿;少陽裡邪下侵腸胃,引發持續腹瀉。若邪氣結於陰分,雖飲食如常,但形成臟結。此處為陽邪內結,故無法進食且心煩。
脈象浮緊卻誤用瀉下法,緊脈反入裡則形成痞證,按之柔軟,僅為氣機痞塞。
浮緊脈中,浮主陽傷,緊主陰傷,應發汗卻誤用瀉下。若浮脈入裡,陽邪內陷則成結胸;若緊脈入裡,陰邪內結則成痞證。
太陽中風出現腹瀉、嘔逆時,須待表邪解除後才能攻裡。若患者微微汗出、發作有規律、頭痛、心下痞硬脹滿、牽引脅下疼痛、乾嘔氣短、汗出但不惡寒,表示表邪已解而裡氣未和,宜用十棗湯治療。
腹瀉嘔逆是裡受邪的表現,裡邪可攻下,但須待表解後方可施治。微微汗出且不惡寒,說明表邪已解;頭痛、心下痞硬、脅下痛、乾嘔氣短,則是內有熱邪與伏飲,裡氣未和,故用十棗湯清熱逐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