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

問曰。病有霍亂者何。答曰。嘔吐而利。名曰霍亂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,什麼是霍亂這種病?回答是,病人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,這就叫做霍亂。

三焦者。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。則吐而不利。邪在下焦。則利而不吐。邪在中焦。則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。寒熱不調。清濁相干。陰陽乖隔。遂成霍亂輕者止曰吐利。重者揮霍撩亂。名曰霍亂。

問曰。病發熱頭痛。身疼惡寒。吐利者。此屬何病。答曰。此名霍亂。自吐下。又利也。復更發熱也。

白話文:

三焦是水穀行走的道路。邪氣在上焦,就會嘔吐而無法排便。邪氣在下焦,就會腹瀉而無法嘔吐。邪氣在中焦,就會既嘔吐又腹瀉。因飲食不節制,寒熱不調和,清濁混雜,陰陽失調,於是形成輕型的霍亂,只會嘔吐腹瀉。嚴重的霍亂,會使得精神恍惚、舉止失常,稱為霍亂。

發熱頭痛。身疼惡寒者。本是傷寒。因邪入里。傷於脾胃。上吐下利。令為霍亂。利止里和。復更發熱者。還是傷寒。必汗出而解。

白話文:

發燒頭痛,全身疼痛畏寒的人,本來是傷寒造成。因為邪氣侵入體內,損傷脾胃,出現嘔吐腹瀉,便成了霍亂。當腹瀉停止、腸胃恢復和諧後,又再次發燒的,還是傷寒。一定要通過發汗來解除病症。

傷寒其脈微澀者。本是霍亂。今是傷寒。卻四五日。至陰經上轉入陰。必利。本嘔下利者。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。而反失氣。仍不利者。屬陽明也。便必硬。十三日愈所以然者。經盡故也。

白話文:

患上傷寒,脈搏微弱且澀滯的人,本來是患了霍亂,但現在卻是傷寒,而且已經過了四五天了。體內寒邪轉入陰經,那麼人一定會拉肚子。原來就嘔吐、腹瀉的人,就不能治癒了。想大便卻反而排氣,仍然無法大便的人,問題出在陽明經,大便一定很硬,十三天後會痊癒。這是因為熱邪已經耗盡的緣故。

微為亡陽。澀為亡血。傷寒脈微澀。則本是霍亂。吐利亡陽亡血。吐利止。傷寒之邪未已。還是傷寒。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。裡虛遇邪。必作自利。本嘔者。邪甚於上。又利者。邪甚於下。先霍亂。裡氣太虛。又傷寒之邪。再傳為吐利。是重虛也。故為不治。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。

白話文:

虛弱無力是陽氣衰亡的表現。澀結不通暢是血氣衰亡的表現。傷寒脈搏虛弱澀滯,就是原來的霍亂。吐下後陽氣、血氣俱傷。吐下停止,傷寒的病邪並沒有消除,仍然是傷寒。四五天後病邪傳入陰經,裡虛遇到病邪,一定會拉肚子。本來是嘔吐的,病邪旺盛在上面;又拉肚子的,病邪旺盛在下面。先拉肚子,裡氣太虛,再加傷寒的病邪,導致再次嘔吐腹瀉,這是虛上加虛。所以沒法治癒。如果想大便,反而泄氣出來。

仍不利者。利為虛。不利為實。欲大便而反失氣。裡氣熱也。此屬陽明便必硬也。十三日愈者。傷寒六日。傳遍三陰三陽後六日再傳經盡。則陰陽之氣和。大邪之氣去而愈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喝完藥還是沒改善,就是邪氣虛弱。邪氣虛弱就是實證。想要大便卻又放屁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。屬於陽明病證,大便一定硬。十三天後痊癒,這是因為傷寒病經過六天,傳遍三陰三陽後,再經過六天經絡中的病邪全部散盡,陰陽之氣調和,大邪之氣散去而痊癒。

下利後。當便硬。硬則能食者愈。今反不能食。到後經中頗能食。復過一經能食。過之一日當愈。不愈者。不屬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拉肚子之後,大便就會變得硬。能吃下去東西就可以好。但現在卻不能吃。剛過經期那幾天,稍微能吃個一點。再過經期一次,就能好好吃了。過了一天就會痊癒。無法痊癒,則不屬於陽明經。

下利後。亡津液。當便硬。能食為胃和。必自愈。不能食者為未和。到後經中。為復過一經。言七日後再經也。頗能食者。胃氣方和。過一日當愈。不愈者。暴熱使之能食。非陽明氣和也。

惡寒脈微而複利。利止亡血也。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腹瀉後,體內津液失去,大便自然會變硬。能吃東西表明胃氣和順,這種情況下應該會自行痊癒。不能吃東西表明胃氣不和順。症狀經中醫診斷後,有很可能又在一天後復發。(再次病發)。如果能吃一些東西,說明胃氣已經和順了,過一天就會痊癒。如果不痊癒,那可能是暴熱讓人勉強能吃東西,並不是陽明經氣和順的表現。

惡寒脈微而利者。陽虛陰勝也。利止則津液內竭。故云亡血。金匱玉函曰。水竭則無血。與四逆湯。溫經助陽。加人參。生津液益血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畏寒,脈象微弱而流利的情況,這是因為陽虛陰盛造成的。脈象流利停止,就表示津液已經耗盡了,所以說沒有血了。《金匱玉函經》說:「水竭則無血。」此時應該使用四逆湯,溫經助陽,再加入人參,生津液,增益血液。

霍亂頭痛發熱。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。理中丸主之。頭痛發熱。則邪自風寒而來。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。邪稍高者居陽分。則為熱。熱多欲飲水者。與五苓散以散之。邪稍下者。居陰分。則為寒。寒多不用水者。與理中丸溫之。

白話文:

霍亂:嘔吐、腹瀉。

頭痛,發熱。身體疼痛,發熱,並且很想要喝水的。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怕冷,不想喝水的。用理中丸來治療。

頭痛、發熱。說明邪氣是由風寒而來。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。邪氣稍高一些,居於陽分。那麼就會化為熱。發熱很想要喝水的。用五苓散來驅散。

邪氣稍低一些,居於陰分。那麼就會化為寒。怕冷,不想喝水的。用理中丸來溫暖。

2.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

人參(甘溫),甘草(炙甘平),白朮(甘溫),乾薑(辛熱以上各三兩),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(甘味溫和):三兩

  • 甘草(炙熱甘平):三兩

  • 白朮(甘味溫和):三兩

  • 乾薑(辛辣燥熱):三兩

上四味。搗篩為末。蜜和。丸如雞黃大。以沸湯數合。和一丸。研碎溫服之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腹中未熱。益至三四丸。然不及湯。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。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加減法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,篩成粉末,加入蜂蜜調和。搓成雞蛋黃大小的藥丸。用沸騰的熱湯數杯,加入一顆藥丸。研磨碎後,溫熱服用。每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如果腹中沒有感覺到溫暖,可以增加至三到四顆藥丸。然而,藥丸的效果不如藥湯。藥湯的做法是,按照四種藥材的比例,各取兩份,切碎後放入水中。加入八升水,煮沸後取三升藥湯,去除藥渣。溫熱服用一升湯汁,每天服用三次。加減藥物的用法為:

內經曰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用甘補之。人參白朮甘草之甘。以緩脾氣調中。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乾薑之辛。以溫胃散寒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,脾臟喜歡舒緩,如果進食過快,可以用甘味緩和脾臟,並用甘味來補益。人參、白朮、甘草,這些甘味能緩和脾氣,調和中氣。寒邪勝出,要用辛熱來平抑。乾薑辛味溫熱,能溫暖胃部、驅散寒氣。

後加減法。

若臍上築者。腎氣動也。去朮。加桂四兩。

脾虛腎氣動者。臍上築動。內經曰。甘者令人中滿。術甘壅補。桂泄奔豚。是相易也。

吐多者去朮。加生薑三兩。

嘔家不喜甘。故去朮。嘔家多服生薑。以辛散之。

下多者。還用術。悸者。加茯苓二兩。

下多者。用術以去濕。悸加茯苓以導氣。

渴欲得水者。加朮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
津液不足則渴。術甘以緩之。

腹中痛者。加人參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
裡虛則痛。加人參以補之。

寒者。加乾薑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
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臍上築動,這是腎氣不固的表現,應該去掉白朮,加入桂枝四兩。

因為脾虛腎氣不固,才會導致臍上築動。內經說:甘味會讓人腹脹,白朮性甘,具有壅補的作用,而桂枝則能泄氣,治療奔豚,兩者相輔相成。

如果病人經常吐,應該去掉白朮,加入生薑三兩。

嘔吐的病人不喜歡甘味,因此要去掉白朮。嘔吐的人經常服用生薑,因為生薑辛溫,可以散寒止嘔。

如果病人經常腹瀉,就應該繼續使用白朮。如果病人心悸,就應該加入茯苓二兩。

腹瀉是因為濕氣過重,可以用白朮來去除濕氣。心悸是因為氣機不暢,可以用茯苓來導氣。

如果病人口渴,很想喝水,就應該加入白朮,總量達到四兩半。

津液不足就會口渴,白朮性甘,可以滋潤津液,緩解口渴。

如果病人腹部疼痛,就應該加入人參,總量達到四兩半。

腹部疼痛是因為脾胃虛弱,可以用人參來補益脾胃。

如果病人畏寒,就應該加入乾薑,總量達到四兩半。

畏寒是因為寒邪入侵,可以用乾薑辛熱的特性來驅寒。

腹滿者。去朮。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。如食頃。飲熱粥一升許。微自溫。勿發揭衣被。

白話文:

腹滿的人。把朮去除。加入一顆附子。服下藥湯後。像吃飯時間一樣。喝一升左右的熱粥。稍微讓自己暖和起來。不要掀開衣服被子。

胃虛則氣壅腹滿。甘令人中滿。是去朮也。附子之辛。以補陽散壅。

活人云。或四肢拘急。或轉筋者。亦去朮加附子。

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。當消息和解其外。宜桂枝小和之。

白話文:

胃虛的時候會導致氣滯腹脹。甜味的食物會讓人感到脹滿。因此要去掉白朮。附子的辛味可以補陽並消除壅塞。

有經驗的人說,如果出現四肢拘緊或者轉筋的情況,也應去掉白朮並加入附子。

如果嘔吐和腹瀉停止了,但是身體仍然疼痛不止,應該調節和解表,適合用桂枝來稍微調和一下。

吐利止。里和也。身痛不休。表未解也。與桂枝湯小和之。外臺云。里和表病。汗之則愈。

白話文:

嘔吐、腹瀉停止了。這是內臟協調了。但身體疼痛不止,說明表證沒有解除。用桂枝湯配合藥以稍微緩和小劑量服用即可。外臺祕要中說,內臟協調而表證病邪剩下的情況,用発汗法就能治癒。

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上吐下利。裡虛汗出。發熱惡寒表未解也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冷。陽虛陰勝也。與四逆湯助陽退陰。

既吐且利。小便複利而大汗出。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嘔吐、出汗、發燒、畏寒、四肢僵硬、手腳冰冷的症状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

如果出現上吐下瀉、體虛出汗、發燒畏寒、四肢僵硬、手腳冰冷的情況,說明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。可以用四逆湯來補充陽氣,消除陰邪。

如果同時出現嘔吐、腹瀉、小便頻繁、出汗、大便稀薄、體內寒冷、體表發熱、脈搏微弱等症狀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

吐利亡津液。則小便當少。小便複利而大汗出。津液不禁。陽氣大虛也。脈微為亡陽。若無外熱。但內寒。下利清穀。為純陰。此以外熱為陽未絕。猶可與四逆湯救之。

白話文:

嘔吐腹瀉會使津液耗傷。那麼小便就會減少。小便又多又頻繁,而且大汗直流。津液不固攝。陽氣非常虛弱。脈搏微弱是陽氣耗傷的表現。如果沒有外感的熱邪。只有內在的寒邪。腹瀉清穀,是純陰的病證。這說明外感熱邪為陽氣未絕。還可以服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吐已下利不斷、汗出而厥脫,四肢拘急不舒緩、脈搏微弱欲絕的。需要用通脈、使氣血四通,加味豬膽汁湯為主來治療。

吐已下斷。津液內竭。則不當汗出。汗出者不當厥。今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陽氣大虛。陰氣獨勝也。若純與陽藥。恐陰為格拒。或嘔或躁。不得復入也。與通脈四逆湯。加豬膽汁。膽苦入心而通脈。膽寒補肝而和陰。引置湯藥。不被格拒。內經曰。微者汗之。甚者從之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汗下後身體虛弱,體液枯竭,不應該再出汗。出汗的人不應該出現厥逆,如果又出汗又厥逆,四肢拘急不解,脈搏微弱欲絕,說明陽氣極度虛弱,陰氣獨盛。若只給予補陽藥,恐怕會被陰氣阻隔,出現嘔吐或煩躁,不能吸收藥物。改用通脈四逆湯,加上豬膽汁。豬膽的苦味能入心通脈,豬膽的寒性也能補肝和陰。這樣藥物就能引導湯藥進入,不被阻隔。中醫經典裡提到,病情輕微時才使用汗法,病情嚴重時則順應病勢。這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