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七

2.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

問曰。病有霍亂者何。答曰。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

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,則吐而不利。邪在下焦,則利而不吐。邪在中焦,則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,寒熱不調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,遂成霍亂。輕者止曰吐利,重者揮霍撩亂,名曰霍亂。

問曰。病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。答曰。此名霍亂。自吐下,又利也,復更發熱也。

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者,本是傷寒。因邪入里,傷於脾胃,上吐下利,令為霍亂。利止里和,復更發熱者,還是傷寒。必汗出而解。

傷寒其脈微澀者,本是霍亂。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轉入陰,必利。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,而反失氣,仍不利者,屬陽明也。便必硬,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

微為亡陽,澀為亡血。傷寒脈微澀,則本是霍亂。吐利亡陽亡血。吐利止,傷寒之邪未已,還是傷寒。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,裡虛遇邪,必作自利。本嘔者,邪甚於上。又利者,邪甚於下。先霍亂,裡氣太虛。又傷寒之邪,再傳為吐利,是重虛也。故為不治。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,

仍不利者,利為虛,不利為實。欲大便而反失氣,裡氣熱也。此屬陽明,便必硬也。十三日愈者,傷寒六日,傳遍三陰三陽後六日再傳經盡,則陰陽之氣和,大邪之氣去而愈也。

下利後,當便硬。硬則能食者愈。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當愈。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

下利後,亡津液,當便硬。能食為胃和,必自愈。不能食者為未和。到後經中,為復過一經,言七日後再經也。頗能食者,胃氣方和。過一日當愈。不愈者,暴熱使之能食,非陽明氣和也。

惡寒脈微而複利,利止亡血也。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

惡寒脈微而利者,陽虛陰勝也。利止則津液內竭,故云亡血。金匱玉函曰,水竭則無血。與四逆湯,溫經助陽,加人參,生津液益血。

霍亂頭痛發熱,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頭痛發熱,則邪自風寒而來。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。邪稍高者居陽分,則為熱。熱多欲飲水者,與五苓散以散之。邪稍下者,居陰分,則為寒。寒多不用水者,與理中丸溫之。

白話文:

霍亂病的脈象、症狀和治療方法

問:什麼是霍亂?

答:嘔吐腹瀉,就叫做霍亂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,邪氣在上焦則嘔吐不腹瀉,邪氣在下焦則腹瀉不嘔吐,邪氣在中焦則又嘔又瀉。飲食不節、寒熱失調、清濁混雜、陰陽失衡,都會導致霍亂。輕者只是嘔吐腹瀉,重者則嘔吐腹瀉不止,十分劇烈,稱為霍亂。

問:病人發熱頭痛、渾身疼痛惡寒,又嘔吐腹瀉,這是什麼病?

答:這是霍亂。自己嘔吐腹瀉,之後又發熱,這是因為傷寒邪氣入侵,損傷脾胃,導致嘔吐腹瀉,形成霍亂。腹瀉停止,身體調和,但又發熱,這是傷寒的後續症狀,必須要通過出汗才能痊癒。

傷寒的脈象微弱而澀滯,本就是霍亂的表現。現在是傷寒,持續四五天后,邪氣上傳至陰經,必然腹瀉。本來就嘔吐腹瀉的,則難以治療。想大便卻氣力不足,仍然不腹瀉的,屬於陽明經病證,大便必定堅硬,十三天痊癒。這是因為經氣運行已盡的緣故。

脈象微弱是陽氣虛衰,脈象澀滯是血液不足。傷寒脈象微弱而澀滯,本就是霍亂。嘔吐腹瀉導致陽氣和血液不足,嘔吐腹瀉停止後,傷寒的邪氣尚未消除,仍然是傷寒。四五天後,邪氣傳到陰經,虛弱的內裡遇到邪氣,必然會自發性腹瀉。本來就嘔吐的,是邪氣在上焦較盛;又腹瀉的,是邪氣在下焦較盛。先患霍亂,體內元氣已極度虛弱,又受傷寒邪氣侵襲,再次導致嘔吐腹瀉,這是重度虛弱,因此難以治療。如果想大便卻氣力不足,仍然不腹瀉,腹瀉屬虛,不腹瀉屬實。想大便卻氣力不足,是裡面的氣血熱盛。這屬於陽明經病證,大便必定堅硬,十三天痊癒,這是因為傷寒六天後,邪氣傳遍三陰三陽,之後六天邪氣傳遍全身,陰陽之氣調和,大邪之氣排出而痊癒。

腹瀉之後,大便應該變硬。大便變硬就能吃東西,就表示痊癒。現在反而不能吃東西,到後期經氣運行的過程中能吃些東西,再過一個經氣運行的週期又能吃東西,再過一天就能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就不是陽明經病證。

腹瀉之後,津液損失,大便應該變硬。能吃東西表示胃氣調和,必然自愈。不能吃東西表示尚未調和。到後期經氣運行的過程中,再過一個經氣運行的週期(即七天後),能吃些東西,表示胃氣開始調和。再過一天就能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是因為暴熱導致能吃東西,並不是陽明經氣調和。

惡寒、脈象微弱而再次腹瀉,腹瀉停止則血液不足。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。

惡寒、脈象微弱而腹瀉,是陽氣虛弱陰氣盛的表現。腹瀉停止,津液耗竭,所以說血液不足。《金匱玉函要略》說,水盡則無血。服用四逆湯溫經助陽,加入人參,生津液益血。

霍亂頭痛發熱、渾身疼痛、發熱較多想喝水,用五苓散治療。發冷較多不想喝水,用理中丸治療。頭痛發熱,是邪氣從風寒而來。中焦是寒熱交替的部位。邪氣稍高則在陽分,表現為熱,發熱較多想喝水,用五苓散來散邪。邪氣稍低則在陰分,表現為寒,發冷較多不想喝水,用理中丸來溫中。

3.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

人參(甘溫),甘草(炙甘平),白朮(甘溫),乾薑(辛熱以上各三兩),

上四味。搗篩為末。蜜和。丸如雞黃大。以沸湯數合。和一丸。研碎溫服之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腹中未熱。益至三四丸。然不及湯。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。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加減法。

內經曰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用甘補之。人參白朮甘草之甘。以緩脾氣調中。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乾薑之辛。以溫胃散寒。

後加減法。

若臍上築者。腎氣動也。去朮。加桂四兩。

脾虛腎氣動者。臍上築動。內經曰。甘者令人中滿。術甘壅補。桂泄奔豚。是相易也。

吐多者去朮。加生薑三兩。

嘔家不喜甘。故去朮。嘔家多服生薑。以辛散之。

下多者。還用術。悸者。加茯苓二兩。

下多者。用術以去濕。悸加茯苓以導氣。

渴欲得水者。加朮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
津液不足則渴。術甘以緩之。

腹中痛者。加人參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
裡虛則痛。加人參以補之。

寒者。加乾薑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
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

腹滿者。去朮。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。如食頃。飲熱粥一升許。微自溫。勿發揭衣被。

胃虛則氣壅腹滿。甘令人中滿。是去朮也。附子之辛。以補陽散壅。

活人云。或四肢拘急。或轉筋者。亦去朮加附子。

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。當消息和解其外。宜桂枝湯小和之。

吐利止。里和也。身痛不休。表未解也。與桂枝湯小和之。外臺云。里和表病。汗之則愈。

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上吐下利。裡虛汗出。發熱惡寒表未解也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冷。陽虛陰勝也。與四逆湯助陽退陰。

既吐且利。小便複利而大汗出。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吐利亡津液。則小便當少。小便複利而大汗出。津液不禁。陽氣大虛也。脈微為亡陽。若無外熱。但內寒。下利清穀。為純陰。此以外熱為陽未絕。猶可與四逆湯救之。

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
吐已下斷。津液內竭。則不當汗出。汗出者不當厥。今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陽氣大虛。陰氣獨勝也。若純與陽藥。恐陰為格拒。或嘔或躁。不得復入也。與通脈四逆湯。加豬膽汁。膽苦入心而通脈。膽寒補肝而和陰。引置湯藥。不被格拒。內經曰。微者汗之。甚者從之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理中丸方

組成:人參、甘草(炙)、白朮、乾薑(各三兩)。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過篩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如雞蛋黃大小的藥丸。

服用方法:用沸水數合(約半碗),取一丸藥研碎,溫服。每日三次,夜裡服二次。若服藥後腹部仍未感到溫熱,可再服用三至四丸,但不需要再加水。若需服用湯劑,則依照藥方比例,用水八升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加減法:

  • 《內經》說:「脾臟喜緩,急則食甘以緩之,用甘味補之。」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的甘味能緩和脾胃之氣,調理中焦。若寒邪侵襲,則用辛熱之品來溫和,乾薑的辛熱之性可以溫暖胃腸,驅散寒邪。

  • 若肚臍上方脹滿作痛(臍上築),是腎氣亢盛所致,應去除白朮,加入桂枝四兩。

  • 若脾虛兼腎氣亢盛,則肚臍上方脹滿跳動。 《內經》說:「甘味令人腹脹。」白朮甘味會加重壅塞,桂枝則能疏通氣機,二者作用相反。

  • 若嘔吐頻繁,應去除白朮,加入生薑三兩。嘔吐的人通常不喜歡甘味,所以去除白朮;而生薑辛溫,能散解嘔吐。

  • 若大便溏瀉,則仍需使用白朮;若心悸,則加茯苓二兩。大便溏瀉需用白朮去濕;心悸則加茯苓以利氣。

  • 若口渴想喝水,則加白朮,藥量調整至四兩半。津液不足則口渴,白朮甘味可緩和脾胃。

  • 若腹部疼痛,則加人參,藥量調整至四兩半。內虛則痛,加人參以補益。

  • 若畏寒,則加乾薑,藥量調整至四兩半。寒邪侵襲,用辛熱之品溫和。

  • 若腹部脹滿,則去除白朮,加附子一枚,服湯藥後,約莫一頓飯的時間後,飲用約一升的溫熱粥,輕微自溫,不要掀開衣被。胃虛則氣機壅塞,腹部脹滿;甘味令人腹脹,故去白朮;附子辛溫,能溫補陽氣,散除壅塞。

  • 活人方中記載,若四肢拘急或抽筋,也應去除白朮,加入附子。

  • 若嘔吐腹瀉停止,但身體疼痛不止,則應調和解表,宜用桂枝湯少量服用。嘔吐腹瀉停止,則裡證已和解;但身體疼痛不止,則表證未解。因此,少量服用桂枝湯以解表。外臺秘要說:「裡證已和解而表證仍在,則發汗可以痊癒。」

  • 若嘔吐腹瀉,並伴有汗出、發熱惡寒、四肢拘急、手足厥冷,則用四逆湯主治。上吐下瀉,裡虛汗出,發熱惡寒,表證未解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,屬陽虛陰盛。用四逆湯溫補陽氣,退散陰邪。

  • 若嘔吐腹瀉,小便頻數,並伴有大汗淋漓,大便稀薄如水,內寒外熱,脈象微弱欲絕,則用四逆湯主治。嘔吐腹瀉損傷津液,則小便應該減少;但小便頻數,並伴有大汗淋漓,則津液大量流失,陽氣大虛;脈象微弱,是亡陽之徵兆。若無外熱,只有內寒,大便稀薄如水,屬純陰證。但因尚有外熱,說明陽氣未絕,仍可用四逆湯搶救。

  • 若嘔吐已止,腹瀉停止,但汗出且厥冷,四肢拘急不解,脈象微弱欲絕,則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治。嘔吐已止,腹瀉停止,津液內耗,則不應出汗;出汗則不應厥冷。但現已汗出且厥冷,四肢拘急不解,脈象微弱欲絕,是陽氣大虛,陰氣獨盛。若只用溫陽藥,則陰邪可能抗拒,導致嘔吐或煩躁,藥物難以吸收。因此,用通脈四逆湯,加豬膽汁。膽汁苦味入心,能通暢脈絡;膽汁寒涼,能滋補肝陰,調和陰陽,使藥物得以吸收,不被陰邪抗拒。《內經》說:「病情輕微者,發汗治療;病情嚴重者,順其自然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