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2)

1. 白虎加人參湯方第十

於白虎湯方內。加人參三兩。余依白虎湯法。

王三陽云。前條脈洪大者。不渴。此條洪大者。煩渴不解。故二湯不同。

太陽病。發熱、惡寒。熱多寒少。脈微弱者。此無陽也。不可更汗。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。

白話文:

白虎加人參湯方第十

在白虎湯的配方中,加入三兩人參,其餘做法與白虎湯相同。

王三陽提到:前一條提到脈象洪大但不口渴,這一條則是脈象洪大且煩渴不止,因此兩湯的適用情況不同。

太陽病,症狀有發熱、怕冷,但熱多寒少。若脈象微弱,表示陽氣不足,不可再發汗,適合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
2.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第十一

桂枝(去皮),芍藥,甘草(各十八銖),生薑(一兩三錢切),大棗(四枚擘),麻黃(十八銖去節),石膏(二十四銖碎綿裹),
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五升水。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本方當裁為越婢湯。桂枝湯合飲一升。今合為一方。桂枝二越婢一。

胃為十二經之主。脾治水穀。為卑臟。若婢。內經曰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。是湯所以謂之越脾者。以發越脾氣通行津液。外臺方一名越脾湯。即此義也。

唐不岩云。桂枝、麻黃、越脾或一或二。此即大小奇偶之義。以各半湯詳之。曰一者。當是一之一。無所用去其半也。曰二者。當是二之一。乃所謂各半之半也。及考分兩。本論與活人書。參差不一。然以小發其汗為各半湯謂桂枝止。麻黃髮。今在止發之間。故裁為各半。則汗出必解者。自應麻黃多。桂枝少。不可更汗者。自應桂枝少。石膏多也。

又云。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即桂枝證藥也。桂枝二麻黃一湯。即麻黃證藥也。桂枝二越婢一湯。即大青龍證藥也。總是一太陽病。病與時日有淺與深。脈與形證。有應與否。權衡劑量。不失銖黍。於此見古人立方之妙。

張卿子云。無陽二字宜審。謂脾氣不發越耳。又云。寒少。故桂枝少。熱多。故石膏多。

服桂枝湯。或下之。仍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心下滿。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湯、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

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雖經汗下。為邪氣仍在表也。心下滿。微痛。小便利者。則欲成結胸。今外證未罷。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則心下滿。微痛。為停飲也。與桂枝湯以解外。加茯苓白朮。利小便。行留飲。

白話文:

桂枝二越婢一湯方第十一

藥方組成:
桂枝(去皮)、芍藥、甘草(各十八銖)、生薑(一兩三錢,切片)、大棗(四枚,剖開)、麻黃(十八銖,去節)、石膏(二十四銖,搗碎後用棉布包裹)。

製法與服法:
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水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兩升藥液,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

方劑解析:
此方原本應分別製成越婢湯與桂枝湯,各服用一升,現合為一方,稱為「桂枝二越婢一」。

胃為十二經脈之主,脾負責運化水穀,地位較低,如同婢女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脾主為胃運行津液。」此方之所以稱為「越脾」,是因為它能發散脾氣,促進津液流通。《外臺秘要》中稱此方為「越脾湯」,即此意。

唐不岩的觀點:
桂枝、麻黃、越婢的用量比例有一或二之分,體現了藥方大小奇偶的意義。以「各半湯」為例,「一」指的是原方劑量的完整比例,而非減半;「二」則是原方劑量的一半。對照《傷寒論》與《活人書》的記載,劑量雖有差異,但「小發汗」的各半湯中,桂枝抑制發汗,麻黃促進發汗,此方介於兩者之間,因此調整比例。若需發汗,則麻黃量多、桂枝量少;若不宜再發汗,則桂枝量少、石膏量多。

此外,桂枝麻黃各半湯適用於桂枝湯證,桂枝二麻黃一湯適用於麻黃湯證,桂枝二越婢一湯則適用於大青龍湯證。三者皆針對太陽病,但病情深淺、脈象與症狀不同,需精準調整劑量,展現古人處方的精妙。

張卿子的補充:
「無陽」二字需謹慎理解,意指脾氣未能發散。此外,寒症輕微,故桂枝用量少;熱症明顯,故石膏用量多。

相關條文:
若服用桂枝湯或使用下法後,仍出現頭項強痛、微微發熱、無汗、心下脹滿微痛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應使用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」。

頭項強痛與發熱表示邪氣仍在表;若心下脹滿微痛且小便通利,可能形成結胸。但若外證未除、無汗且小便不利,則為水飲停滯所致。此時以桂枝湯解表,再加茯苓、白朮利小便、化水飲。

3.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第十二

於桂枝湯方內,去桂枝,加茯苓、白朮各三兩,余依前法煎服,小便利則愈。

王宇泰云:或問頭項強痛,此邪氣仍在表也,雖經汗下而未解,何故去桂加茯苓白朮?是無意於表也?曰:此非桂枝證,乃屬飲家也。夫頭項強痛,既經汗下而不解,心下滿而微痛,小便不利,此為水飲內蓄,邪不在表,故去桂枝,加茯苓白朮。若得小便利,水飲行,腹滿減而熱自除,則頭項強痛悉愈矣。且如十棗湯證,頭亦痛,乃邪熱內蓄而有伏飲,故頭痛。其飲水頭痛,不須攻表,但宜逐飲,飲盡,則病安矣。

張卿子云:逐飲何不用橘皮半夏?可見此停飲,以胃虛,故無汗耳,與五苓散近似。
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、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!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燥,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

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而惡寒者,陽氣不足也。心煩、腳攣急者,陰氣不足也。陰陽血氣俱虛,則不可發汗。若與桂枝湯攻表,則又損陽氣,故為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燥,吐逆者,先作甘草乾薑湯復其陽氣。得厥愈足溫,乃與芍藥甘草湯,益其陰血,則腳踁得伸。陰陽雖復,其有胃燥譫語,少與謂胃承氣湯,微溏以和其胃。重發汗為亡陽,加燒針則損陰。《內經》曰:「榮氣微者,加燒針,則血不流行。」重發汗,復燒針,是陰陽之氣大虛,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。

白話文: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第十二

在桂枝湯的配方中,去除桂枝,加入茯苓和白朮各三兩,其餘煎服方法與之前相同。若小便通暢,病情即可痊癒。

王宇泰說:有人問,頭項強痛是邪氣仍在表,即使經過發汗或瀉下仍未解除,為何要去掉桂枝並加入茯苓、白朮?這是否意味著不考慮表證?回答:這並非桂枝湯的適應症,而是屬於水飲內停的情況。頭項強痛經過發汗或瀉下仍未緩解,且有心下脹滿、微痛、小便不利的症狀,這是因為水飲停滯體內,邪氣不在表,因此去除桂枝,加入茯苓、白朮。若小便通暢,水飲得以排出,腹脹減輕,熱邪自然消除,頭項強痛也會痊癒。例如十棗湯證也有頭痛,是因邪熱內蓄並有水飲停滯,所以頭痛。此類因水飲引起的頭痛,不需解表,只需驅逐水飲,水飲排盡,病症自然消除。

張卿子說:為何驅逐水飲不用橘皮、半夏?可見此處的停飲是因胃虛,所以無汗,與五苓散的情況類似。

傷寒脈浮、自汗出、小便頻數、心煩、輕微惡寒、腳部抽筋,若誤用桂枝湯解表,這是錯誤的!服用後可能出現四肢冰冷、咽喉乾燥、煩躁、嘔吐等症狀,此時應給予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。若四肢回暖,再給予芍藥甘草湯,腳部抽筋即可緩解。若胃氣不和、出現譫語,可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。若過度發汗,又施以燒針治療,則需用四逆湯。

脈浮、自汗出、小便頻數且惡寒,是陽氣不足的表現。心煩、腳抽筋則是陰氣不足。陰陽氣血皆虛時,不可發汗。若誤用桂枝湯解表,會進一步損傷陽氣,因此是錯誤的。若出現四肢冰冷、咽喉乾燥、煩躁、嘔吐等症狀,應先用甘草乾薑湯恢復陽氣。待四肢回暖後,再給予芍藥甘草湯以滋養陰血,腳抽筋即可緩解。陰陽雖恢復,若仍有胃燥譫語,可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,使大便微溏以調和胃氣。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損,燒針則會損傷陰血。《內經》說:「營氣虛弱時,施以燒針,會使血液運行不暢。」過度發汗加上燒針,會使陰陽之氣極度虛弱,此時需用四逆湯來恢復陰陽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