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2)

1. 白虎加人參湯方第十

於白虎湯方內。加人參三兩。余依白虎湯法。

王三陽云。前條脈洪大者。不渴。此條洪大者。煩渴不解。故二湯不同。

太陽病。發熱、惡寒。熱多寒少。脈微弱者。此無陽也。不可更汗。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。

白話文:

白虎加人參湯方第十

在白虎湯的基礎上,加入人參三兩,其餘按照白虎湯的藥方方法煎煮。

王三陽說:前面提到的脈象洪大,但不渴的症狀,與這一條脈象洪大,但煩渴不止的症狀不同,所以兩方藥不同。

太陽病,發熱、惡寒,熱多寒少,脈象微弱,這是陽氣不足,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湯方。

2.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第十一

桂枝(去皮),芍藥,甘草(各十八銖),生薑(一兩三錢切),大棗(四枚擘),麻黃(十八銖去節),石膏(二十四銖碎綿裹),
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五升水。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本方當裁為越婢湯。桂枝湯合飲一升。今合為一方。桂枝二越婢一。

胃為十二經之主。脾治水穀。為卑臟。若婢。內經曰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。是湯所以謂之越脾者。以發越脾氣通行津液。外臺方一名越脾湯。即此義也。

唐不岩云。桂枝、麻黃、越脾或一或二。此即大小奇偶之義。以各半湯詳之。曰一者。當是一之一。無所用去其半也。曰二者。當是二之一。乃所謂各半之半也。及考分兩。本論與活人書。參差不一。然以小發其汗為各半湯謂桂枝止。麻黃髮。今在止發之間。故裁為各半。則汗出必解者。自應麻黃多。桂枝少。不可更汗者。自應桂枝少。石膏多也。

又云。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即桂枝證藥也。桂枝二麻黃一湯。即麻黃證藥也。桂枝二越婢一湯。即大青龍證藥也。總是一太陽病。病與時日有淺與深。脈與形證。有應與否。權衡劑量。不失銖黍。於此見古人立方之妙。

張卿子云。無陽二字宜審。謂脾氣不發越耳。又云。寒少。故桂枝少。熱多。故石膏多。

服桂枝湯。或下之。仍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心下滿。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湯、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

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雖經汗下。為邪氣仍在表也。心下滿。微痛。小便利者。則欲成結胸。今外證未罷。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則心下滿。微痛。為停飲也。與桂枝湯以解外。加茯苓白朮。利小便。行留飲。

白話文:

桂枝二越婢一湯方:

此方由桂枝、芍藥、甘草各十八銖,生薑一兩三錢(切片),大棗四枚(掰開),麻黃十八銖(去節),石膏二十四銖(用棉布包碎)組成。將藥材研磨後,用五升水煎煮,先煮麻黃至沸騰兩次,去除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二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。此方是將桂枝湯與越婢湯比例調整而成,桂枝湯份量為越婢湯的兩倍。

胃是十二經脈的主管,脾臟負責消化水谷,地位較低,如同婢女。內經記載,脾臟協助胃運化津液。此方名為「越婢湯」,意在促進脾氣的運化,使津液通暢。外臺方中也有一方名為「越脾湯」,其意義相同。

唐代醫家不岩認為,桂枝、麻黃與越婢湯的比例可以是一比一或二比一,這體現了中醫治病的奇偶之妙。以桂枝湯與麻黃湯各半的劑量為基準,一比一指的是各取一半,不需減半;二比一則是各取一半的一半。雖然歷代醫書對藥物劑量的記載略有差異,但以小量發汗為目標的「各半湯」,桂枝用量少,麻黃用量多;若需止汗,則桂枝用量更少,石膏用量更多。

桂枝麻黃各半湯,是治療桂枝證的藥方;桂枝二麻黃一湯,是治療麻黃證的藥方;桂枝二越婢一湯,則是治療大青龍證的藥方。這些都屬於太陽病的範疇,疾病的輕重與病程長短、脈象和症狀的表現有關,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物劑量,不可輕忽。由此可見古人配伍藥方的精妙之處。

張卿子認為,「無陽」二字需仔細斟酌,指的是脾氣不運化。此外,寒邪少,故桂枝用量少;熱邪多,故石膏用量多。

服用桂枝湯後,若出現腹瀉,同時伴有頭項強痛、發熱無汗、心下滿悶微痛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應改用桂枝湯去桂枝,加茯苓白朮湯治療。

如果頭項強痛、發熱,即使已經發汗或腹瀉,但邪氣仍在體表;心下滿悶微痛,小便通暢,則有發展成結胸的趨勢;如果外感症狀未除,無汗,小便不利,則心下滿悶微痛是因體內停積飲邪所致。此時需用桂枝湯解表,再加茯苓白朮,以利小便,化解停飲。

3.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第十二

於桂枝湯方內,去桂枝,加茯苓、白朮各三兩,余依前法煎服,小便利則愈。

王宇泰云:或問頭項強痛,此邪氣仍在表也,雖經汗下而未解,何故去桂加茯苓白朮?是無意於表也?曰:此非桂枝證,乃屬飲家也。夫頭項強痛,既經汗下而不解,心下滿而微痛,小便不利,此為水飲內蓄,邪不在表,故去桂枝,加茯苓白朮。若得小便利,水飲行,腹滿減而熱自除,則頭項強痛悉愈矣。且如十棗湯證,頭亦痛,乃邪熱內蓄而有伏飲,故頭痛。其飲水頭痛,不須攻表,但宜逐飲,飲盡,則病安矣。

張卿子云:逐飲何不用橘皮半夏?可見此停飲,以胃虛,故無汗耳,與五苓散近似。
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、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!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燥,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

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而惡寒者,陽氣不足也。心煩、腳攣急者,陰氣不足也。陰陽血氣俱虛,則不可發汗。若與桂枝湯攻表,則又損陽氣,故為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燥,吐逆者,先作甘草乾薑湯復其陽氣。得厥愈足溫,乃與芍藥甘草湯,益其陰血,則腳踁得伸。陰陽雖復,其有胃燥譫語,少與謂胃承氣湯,微溏以和其胃。重發汗為亡陽,加燒針則損陰。《內經》曰:「榮氣微者,加燒針,則血不流行。」重發汗,復燒針,是陰陽之氣大虛,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。

白話文: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第十二

這個方子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去掉桂枝,再加入茯苓和白朮各三兩,其他的按照之前的煎服方法。小便通暢了,病就好了。

王宇泰說:有人問,為什麼頭痛、頸項僵硬,已經發汗治療過,卻還沒好,還要去掉桂枝,加入茯苓和白朮?這不是放棄表證治療嗎?我回答說:這不是桂枝湯的治症,而是屬於體內有水飲的病症。頭痛、頸項僵硬,雖然已經發汗治療,但症狀未解,心下滿悶且微痛,小便不利,這是體內積聚了水飲,邪氣不在表層,所以要去掉桂枝,加入茯苓和白朮。如果小便通暢了,水飲排出,腹脹減輕,體熱自然消退,那麼頭痛、頸項僵硬也就好了。就像十棗湯的症狀,頭也會痛,那是因為體內蓄積了邪熱,同時又有水飲伏藏,所以頭痛,這種因為水飲而導致的頭痛,不需要攻表,只需要祛除水飲,水飲排盡了,病就好了。

張卿子說:為什麼祛除水飲不用橘皮半夏呢?由此可見,這種水飲停滯,是因為胃虛弱,所以沒有汗出,這和五苓散的功效相近。

傷寒病人脈象浮,自汗出,小便頻數,心煩,輕微惡寒,腳抽筋,反而用桂枝湯來攻表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因此出現厥逆(四肢厥冷)、咽喉乾燥、煩躁、嘔吐等症狀,就用甘草乾薑湯來溫補陽氣;如果厥逆好轉,腳溫暖了,再用芍藥甘草湯;如果胃氣不和,神志不清,就少用點調胃承氣湯;如果過度發汗,又加用燒針療法,就用四逆湯。

脈象浮,自汗出,小便頻數且惡寒,這是陽氣不足;心煩、腳抽筋,這是陰氣不足;陰陽、氣血都虛弱,就不能發汗。如果用桂枝湯攻表,就會進一步損傷陽氣,所以是錯誤的。如果因此出現厥逆、咽喉乾燥、煩躁、嘔吐等症狀,先用甘草乾薑湯溫補陽氣;厥逆好轉,腳溫暖了,再用芍藥甘草湯益補陰血,這樣腳抽筋就能緩解。陰陽恢復平衡後,如果胃燥熱,神志不清,就少用點調胃承氣湯,使大便略微稀溏,以調和胃氣;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耗損,又加用燒針療法就會損傷陰氣。《內經》說,榮氣微弱的人,加用燒針療法,血液就不能正常運行。過度發汗,又用燒針,就會導致陰陽氣大虛,用四逆湯來恢復陰陽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