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
夫以為疾病至急。倉卒尋按要者難得。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。比之三陰三陽篇中。此易見也。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。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。
諸不可汗。不可下。病證藥方。前三陰三陽篇中。經注已具者。更不復出。其餘無者。於此以後。經注備見。
白話文:
鑑於某些疾病的發作會非常緊急,匆忙間很難找到必要的藥方進行治療。因此,在這裏我把諸多可以治病和不能治病的藥方收集起來,並與三陰三陽篇中的藥方進行比較。這樣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出症狀,而且有時候病症不一定就是三陰三陽症,也有可能出現在其他可以治病和不能治病的藥方之中。
脈濡而弱。弱反在關。濡反在巔。微反在上。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。澀則無血。陽氣反微。中風汗出而反躁煩。澀則無血。厥而且寒。陽微發汗。躁不得眠。
白話文:
脈象浮弱。弱的脈象反覆現在關脈。浮弱的脈象反覆現在寸脈。微弱的脈象反覆現在尺脈。澀滯的脈象反覆現在寸口脈。微弱的脈象表示陽氣不足。澀滯的脈象表示沒有血液。陽氣反覆微弱,中風出汗又反覆煩躁。澀滯的脈象表示沒有血液,手腳冰冷而且畏寒。陽氣微弱出汗,煩躁得無法入睡。
寸關為陽脈當浮盛。弱反在關。則裡氣不及。濡反在巔。則表氣不逮。衛行脈外。浮為在上。以候衛。微反在上。是陽氣不足。榮行脈中。沉為在下。以候榮澀。反在下。是無血也。陽微不能固外。腠理開疏。風因客之。故令汗出而躁煩無血則陰虛。不與陽相順接。故厥而且寒。
白話文:
寸脈、關脈是陽脈,應該浮盛。假如寸脈微弱,而不是關脈微弱,那麼就是裡面的氣不足了。假如關脈濡緩,而不是寸脈濡緩,那麼就是表面的氣不足了。衛脈運行在脈外,浮脈在上,用來觀察衛氣。假如衛脈微弱,而浮脈反在上,那麼就是陽氣不足了。榮脈運行在脈中,沉脈在下,用來觀察榮血。假如沉脈澀滯,而反在下,那麼就是沒有血了。陽氣微弱,不能固護體外,腠理疏鬆,風邪因此乘虛而入,所以會出汗煩躁。假如沒有血,就會陰虛,不能夠與陽氣相順應,所以會手腳厥冷而怕冷。
陽微無津液。則不能作汗。若發汗則必亡陽而躁。經曰。汗多亡陽。遂虛。惡風。煩躁。不得眠也。
動氣在右。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衄而渴。心苦煩。飲即吐水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陽氣微弱且缺乏津液,就無法正常出汗。如果這種情況下還強行發汗,必然會導致陽氣耗盡並且出現煩躁的症狀。經典上說,出汗過多會使陽氣耗失,隨之而來的是虛弱、怕風、煩躁以及失眠。
當體內有動氣在右側時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這時候發汗,會引起鼻出血並且口渴,心中會感到煩悶,喝水後會出現嘔吐的情況。
動氣者。築築然氣動也。在右者。在臍之右也。難經曰。肺內證。臍右有動氣。按之牢若痛。肺氣不治正氣內虛。氣動於臍之右也。發汗則動肺氣。肺主氣。開竅於鼻。氣虛則不能衛血。血溢妄行。隨氣出於鼻為衄。亡津液胃燥。則煩渴而心苦煩。肺惡寒。飲冷則傷肺。故飲即吐水。
白話文:
「動氣」:身體內出現氣動的現象。
「築築然氣動也」:形容氣動時的動靜。
「在右者」:動氣的位置在臍的右側。
「難經曰」:引用了《難經》中的話。
「肺內證」:肺部疾病的表現。
「臍右有動氣」:臍右側有氣動的現象。
「按之牢若痛」:按壓動氣的位置,感覺堅硬並伴有疼痛。
「肺氣不治正氣內虛」:肺氣不足,導致身體正氣虛弱。
「氣動於臍之右也」:氣動的位置在臍右側。
「發汗則動肺氣」:發汗時會動肺氣。
「肺主氣」:肺主導氣的運行。
「開竅於鼻」:肺的竅開在鼻子上。
「氣虛則不能衛血」:氣虛時,無法衛護血的正常運行。
「血溢妄行」:血液溢出並亂行。
「隨氣出於鼻為衄」:隨著氣流溢出鼻腔,即為衄血。
「亡津液胃燥」:體內津液不足,胃部乾燥。
「則煩渴而心苦煩」:因此會出現煩渴和心煩的症狀。
「肺惡寒」:肺不喜歡寒冷。
「飲冷則傷肺」:飲用冷飲會損傷肺部。
「故飲即吐水」:因此飲水後會立即吐出。
活人云。先服五苓散三服。次服竹葉湯。
動氣在左。不可發汗。發汗則頭眩汗不止。筋惕肉瞤。
白話文:
《活人書》上說,先服用五苓散三次,然後服用竹葉湯。
難經曰。肝內證。臍左有動氣。按之牢若痛。肝氣不治。正氣內虛。氣動於臍之左也。肝為陰之主。發汗。汗不止。則亡陽外虛。故頭眩筋惕肉瞤。針經曰。上虛則眩。
白話文:
難經說,肝的內部症狀,會在肚臍左側出現一種動氣的現象。按壓它會感到疼痛。這是因為肝氣不治,正氣內虛,導致氣動於臍之左。肝臟是陰之主,如果發汗不止,就會陽氣外虛。因此會出現頭眩、筋惕、肉瞤的症狀。針經說,上虛則眩。
活人云。先服防風、白朮、牡蠣。汗止。次服建中湯。
動氣在上。不可發汗。發汗。則氣上衝。正在心端。
白話文:
活人書中說:應該先服用防風、白朮、牡蠣,以防止出汗。之後再服用建中湯。
難經曰。心內證臍上有動氣。按之牢若痛。心氣不治。正氣內虛。氣動於臍之上也。心為陽。發汗亡陽。則愈損心氣。腎乘心虛欲上凌心。故氣上衝。正在心端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上說:心臟有問題時,肚臍上面會有一股氣。按下去感覺很硬,而且會感到疼痛。這是因為心臟的氣血運行不正常,導致正氣虛弱,氣血聚集在肚臍上面。心臟屬陽,如果發汗太過,就會損耗陽氣,使心氣更加虛弱。腎臟乘虛而上,想要凌駕於心臟之上。因此,氣血就會往上衝,集中在心臟的中央位置。
活人云。宜服李根湯。
動氣在下。不可發汗。發汗。則無汗。心中大煩。骨節苦疼。目暈惡寒。食則反吐谷不得前。
白話文:
有人說,應該服用李根湯。
如果病氣在身體下方,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強行發汗,會導致沒有汗出,心中非常煩躁,骨頭關節疼痛,眼睛昏花怕冷,吃東西還會反吐,食物無法下行。
難經曰。腎內證。臍下有動氣。按之牢。若痛。腎氣不治。正氣內虛。動氣發於臍之下也。腎者主水。發汗。則無汗者。水不足也。心中大煩者。腎虛不能制心火也。骨節苦疼者。腎主骨也。目暈者。腎病則目𥇀𥇀。如無所見。惡寒者。腎主寒也。食則反吐。谷不得前者。腎水乾也。王冰曰。病嘔而吐。食久反出。是無水也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說:腎臟的內在徵兆是臍下有動氣,按壓時感覺堅牢。如果按壓時感到疼痛,則是腎氣虛弱,正氣內虛,動氣發作於臍下。腎臟主導水液,如果發汗時沒有汗液,是腎水不足。心中煩躁不安,是腎虛不能制約心火所致。骨節疼痛,是腎臟主導骨骼所致。眼睛昏花,是腎病導致眼睛視力模糊,好像看不見東西一樣。惡寒畏冷,是腎臟主導寒冷所致。吃下食物後就嘔吐,食物不能順利消化,是腎水乾枯所致。王冰說:患有嘔吐疾病,吐出的食物是吃的很久以前的,說明是水液不足。
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湯。吐止。後服小建中湯。
咽中閉塞不可發汗。發汗。則吐血。氣欲絕。手足厥冷。欲得蜷臥。不能自溫。
白話文:
活人書說,先服用大橘皮湯。嘔吐停止後,再服用小建中湯。
咽門者。胃之系。胃經不和。則咽內不利。發汗攻陽。血隨發散而上。必吐血也。胃經不和。而反攻表。則陽虛於外。故氣欲絕。手足冷。欲蜷而不能自溫。
諸脈得數動微弱者。不可發汗。發汗。則大便難。腹中乾。胃燥而煩。其形相像。根本異源。
白話文:
咽喉是胃的系絡,胃經不通和,就會造成咽喉內部不舒服。如果人發汗、攻擊人體的陽氣,血液就會隨著汗液而散發到上面,必然會吐血。如果胃經不通和,卻反過來攻克表層,就會導致陽氣在體外虛弱,所以呼吸微弱,手腳冰涼,想要蜷曲卻不能靠自己溫暖自己。
動數之脈。為熱在表。微弱之脈。為熱在裡。發汗亡津液。則熱氣愈甚。胃中乾燥。故大便難。腹中乾。胃燥而煩根本雖有表裡之異。逆治之後。熱傳之則一。是以病形相像也。
白話文:
脈搏快而有力,表示熱症在體表。脈搏微弱無力,表示熱症在體內。發汗導致津液喪失,則熱氣更加嚴重。胃中乾燥,所以大便困難。腹中乾澀,胃燥而煩躁。根源上雖然有表裡之分,但逆治之後,熱傳之則相同。所以病症表現相似。
脈微而弱。弱反在關。濡反在巔。弦反在上。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。微為陰寒。上實下虛。意欲得溫。微弦為虛。不可發汗。發汗。則寒慄。不能自還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並且衰弱。衰弱反覆出現在關脈部位。濡滑反覆出現在巔脈部位。弦緊反覆出現在上脈部位。微弱反覆出現在下脈部位。弦脈代表陽氣運行,微脈代表陰寒。上部實,下部虛。意欲得到溫暖。微弱和絃緊代表虛證,不可發汗。發汗,則會出現寒戰,不能自然恢復。
弦在上。則風傷氣。風勝者。陽為之運動。微在下。則寒傷血。血傷者。里為之陰寒。外氣怫鬱為上實。里有陰寒為下虛。表熱裡寒。意欲得溫。若反發汗。亡陽陰獨。故寒慄不能自還。
白話文:
弦在上,即脈象浮而緊,這表示風邪傷及氣。風邪勝,則陽氣為之運動。脈象微弱在下,即脈象沉而弱,這表示寒邪傷及血。血傷,則內裏為之陰寒。外邪鬱積,則形成上實。內裏有陰寒,則形成下虛。表熱裏寒,人會希望得到溫暖。若反而發汗,則陽氣喪失,陰氣獨存,所以寒戰而不能自愈。
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。小便不利。心中飢煩。晬時而發。其形似瘧。有寒無熱。虛而寒慄。咳而發汗。蜷而苦滿。腹中復堅。
白話文:
-
咳嗽劇烈且頻繁,吐出涎沫,咽喉必定乾燥。
-
小便不順暢。
-
心中飢餓煩躁。
-
每天傍晚發作,症狀類似瘧疾。
-
感覺寒冷,但沒有發熱。
-
身體虛弱,感到寒冷戰慄。
-
咳嗽時會出汗。
-
身體蜷縮,感到腹部疼痛、脹滿。
-
腹部再次變硬。
肺寒氣逆咳者則劇。吐涎沫。亡津液。咽中必干。小便不利。膈中陽氣虛。心中飢而煩。一日一夜。氣大會於肺。邪正相擊。晬時而發。形如寒瘧。但寒無熱。虛而寒慄。發汗攻陽。則陽氣愈虛。陰寒愈甚。故蜷而苦滿。腹中復堅。
厥脈緊。不可發汗。發汗。則聲亂咽嘶。舌萎聲不得前。
白話文:
肺部受寒而正氣逆行,咳嗽會更加嚴重。還會吐出唾液和泡沫。津液流失。咽喉一定會乾澀。小便困難。膈中的陽氣虛弱。心中飢餓煩躁。一天一夜後,正氣聚集於肺臟。邪正之氣相互交擊。午後發作。症狀類似寒性瘧疾。但是寒性瘧疾沒有發熱。是虛弱導致的寒戰。發汗攻陽,就會導致陽氣更加虛弱。陰寒更加嚴重。所以會蜷縮身體,並且感到十分疼痛。腹中再次堅硬。
厥而脈緊。則少陰傷寒也。法當溫里。而反發汗。則損少陰之氣。少陰之脈。入肺中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腎為之本。肺為之標。本虛則標弱。故聲亂咽嘶舌萎。聲不得前。
諸逆發汗。病微者難瘥。劇者言亂目眩者死。命將難全。
白話文:
當脈搏緊實時,這是少陰傷寒的症狀。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溫暖裡部。但卻使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損傷少陰之氣。少陰的脈絡,進入肺部,經過喉嚨,夾著舌根。腎臟是根本,肺臟是表徵。根本虛弱,表徵就會虛弱。因此,聲音混亂,喉嚨嘶啞,舌頭萎縮,聲音無法發出。
不可發汗。而強發之。輕者因發汗而重。而難瘥。重者脫其陰陽之氣。言亂目眩而死。難經曰。脫陽者見鬼。是此言亂也。脫陰者目盲。是此目眩也。眩非玄而見玄。是近於盲也。
咳而小便利。若失小便者。不可發汗。汗出則四肢厥逆冷。
白話文:
不能發汗,而勉強發汗。輕微的患者會因發汗而病情加重,且難以治癒。嚴重的患者會脫失陰陽之氣,因而眼睛昏花、頭暈目眩而死亡。《難經》說:“脫陽者見鬼。”這正是言亂的表現。脫陰者雙目失明,正是眼睛昏花的表現。昏花並不是真的看見黑色,而是接近失明。
肺經虛冷。上虛不能治下者。咳而小便利。或失小便。上虛發汗。則陽氣外亡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本。陽虛則不與陰相接。故四肢厥逆冷。
白話文:
肺經虛寒。上虛而不能統治下虛。因此咳嗽但小便量少。或者是喪失了小便能力。上虛而發汗,則陽氣外泄。四肢,是諸陽之根本。陽虛則不與陰相接。所以四肢厥逆而寒冷。
傷寒頭痛。翕翕發熱。形象中風。常微汗出。自嘔者。下之益煩。心中懊憹如飢。發汗則致痓。身強難以屈伸。熏之則發黃。不得小便。灸則發咳唾。
白話文:
傷寒頭痛。微微發熱。外表像中風。經常微微出汗。自己嘔吐的人。用下法會更加煩悶。心中煩悶焦躁像飢餓。發汗則導致痙攣。身體強直難以屈伸。燻蒸則導致黃疸。小便不通。灸則導致咳嗽咳痰。
傷寒當無汗惡寒。今頭痛發熱。微汗出。自嘔。則傷寒之邪。傳而為熱欲行於里。若反下之。邪熱乘虛。流於胸中。為虛煩心懊憹如飢。若發汗。則虛表。熱歸經絡。熱甚生風。故身強直而成痓。若熏之。則火熱相合。消爍津液。故小便不利而發黃。肺惡火。灸則火熱傷肺。必發咳嗽而唾膿。
白話文:
原本傷寒應該沒有汗且怕冷。但現在頭痛發燒,卻有微微出汗,自己嘔吐,這表示傷寒的邪氣傳到體內而熱想往內裡走。若反而去發汗,體內的邪熱之氣趁虛而入,流到胸部,這人就會虛煩心亂,悶熱懊惱,就像肚子餓一樣。若是發汗,則外表的元氣不足,熱回到經脈,熱氣太盛就會產生風,所以身體就會僵硬而成為痓。若是灸,則火熱相互交合,消爍津液,因此小便不利而發黃。肺怕火,灸就會火熱傷肺,一定會咳嗽,且咳出膿。
永類鈐方云。傷寒發汗有四難。凡發熱頭疼。有汗而非無汗。惡風而非惡寒。例發其汗。汗不止為漏風。間有發而為痙者。此分外症發汗之一難也。至於發熱頭痛。尺脈遲者。為榮虛血少。不可發汗。發熱頭痛。脈弦細。屬少陽不可汗。汗則譫語。此分脈發汗之二難也。動氣在左不可汗。
白話文:
《永類鈐方》中說到:傷寒發汗有四個難點:一、凡是發熱頭痛的人,通常都會出汗,但有些是沒有汗的,惡風但不惡寒,遇到這樣的狀況,發其汗汗不止,就會漏風。有的人發汗後,會出現痙攣的症狀,這是分外症發汗的難點之一。二、發熱頭痛,尺脈遲緩的人,是因為榮虛血少,不能發汗。發熱頭痛,脈弦細的人,屬於少陽,不能發汗,發汗則會出現譫語,這是發汗時的第二個難點。三、動氣在左半身的人,不能發汗。
汗則頭眩汗不止。則筋惕肉瞤。動氣在右不可汗。汗則衄而渴。心煩。飲則吐水。動氣在上不可汗。汗則氣衝心。動氣在下不可汗。汗則無汗。心煩骨節疼。此分內證發汗之三難也。春宜汗。不可大發。以陽氣尚微。冬不大汗以陽氣伏藏。汗之必吐利。口爛生瘡。此知時發汗之四難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出汗導致頭暈且汗水不止,就會筋惕肉瞤。如果是因右側氣血運行而動氣,就不可以出汗。如果出汗則會流鼻血且口渴,內心煩躁,喝水則會嘔吐。如果是因上半身氣血運行而動氣,就不可以出汗。如果出汗則會導致氣衝心臟。如果是因下半身氣血運行而動氣,就不可以出汗。如果出汗則會汗水流失,導致內心煩躁且骨骼關節疼痛。這是內在證狀中,發汗的三個困難之處。春天宜出汗,但不宜大規模的出汗,因為陽氣仍然微弱。冬天不宜大量出汗,因為陽氣藏伏。如果出汗則必定會導致嘔吐和腹瀉,甚至可能導致口腔潰爛生瘡。這是知道時機發汗的四個困難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