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4)

1. 芍藥甘草湯方第十四

白芍藥(四兩味酸微寒),甘草(四兩炙甘平),

上二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溫再服之。

芍藥白補而赤瀉。白收而赤散也。酸以收之。甘以緩之。酸甘相合。用補陰血。

白話文:

芍藥甘草湯方第十四

白芍藥(四兩,味道酸,性微寒),甘草(四兩,炙過,味道甘甜,性平)。

將以上兩味藥材切碎,加入三升水,煮至剩下一升半的藥液,過濾掉藥渣,分兩次溫熱服用。

白芍藥性味偏補,而赤芍藥性味偏瀉;白芍藥主收斂,赤芍藥主發散。酸味能收斂,甘味能緩和,酸甘兩味結合,可用來滋補陰血。

2. 調胃承氣湯方第十五

大黃(四兩去皮清酒浸),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芒硝(半斤味鹹苦大寒),

上三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火。微煮令沸。少少溫服。

內經曰。熱淫於內。治以鹹寒。佐以苦甘。芒硝鹹寒以除熱。大黃苦寒以蕩實。甘草甘平。助二物。推陳而緩中。

白話文:

調胃承氣湯方第十五

大黃(四兩,去皮,用清酒浸泡),甘草(二兩,炙過,味道甘平),芒硝(半斤,味道鹹苦,性大寒)。

以上三味藥材,切碎後加入三升水,煮到剩下一升藥液,濾去藥渣,再加入芒硝,放回火上稍微煮沸。服用時溫熱少量服用。

《內經》提到:熱邪侵襲體內時,治療應以鹹寒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。芒硝性鹹寒,能清除熱邪;大黃性苦寒,可瀉下實熱;甘草性甘平,能協助這兩味藥,幫助排出積滯並調和中氣。

3. 四逆湯方第十六

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乾薑(一兩半味辛熱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),

上三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。乾薑三兩。

內經曰。寒淫於內。治以甘熱。又曰。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甘草姜附相合。為甘辛大熱之劑。乃可發散陰陽之氣。

問曰。證象陽旦。按法治之而增劇。厥逆、咽中干。兩脛拘急而譫語。師曰。言夜半手足當溫。兩腳當伸。後如師言。何以知此。答曰。寸口脈浮而大。浮則為風。大則為虛。風則生微熱。虛則兩脛攣。病證象桂枝。因加附子參其間。增桂。令汗出。附子溫經。亡陽故也。厥逆。

咽中干。煩躁。陽明內結。譫語煩亂。更飲甘草乾薑湯。夜半陽氣還。兩足當熱。脛尚微拘急。重與芍藥甘草湯。爾乃脛伸。以承氣湯微溏。則止其譫語。故知病可愈。

陽旦。桂枝湯別名也。前證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。微惡寒。腳攣急。與桂枝湯證相似。是證象陽旦也。與桂枝湯而增劇。得寸口脈浮大。浮為風邪。大為血虛。即於桂枝湯。加附子溫經以補虛。增桂令汗出以祛風。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。與甘草乾薑湯。陽復而足溫。

更與芍藥甘草湯。陰和而脛伸。表邪已解。陰陽已復。而有陽明內結譫語煩亂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微溏泄以和其胃。則陰陽之氣皆和。內外之邪悉去。故知病可愈。

張卿子云。此二條見傷寒隨症用藥。如轉圜法也。表裡寒熱。意盡於此。則昔賢所云。用藥宜寒者為傳邪。宜溫者為直中。未為確論。

白話文:

【四逆湯方第十六】
組成:
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
乾薑(一兩半,味辛熱)
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切八片,味辛大熱)

製法與服法:
將以上三味藥材搗碎,加水三升,煎煮至剩一升二合,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體質強壯者可用大附子一枚、乾薑三兩。

醫理說明:
《內經》提到,寒邪侵襲體內,應以甘熱藥物治療;又說寒邪過盛時,需用辛熱藥物調和。甘草、乾薑、附子組合為甘辛大熱之劑,能發散陰陽之氣。

問答解析:
問: 症狀類似「陽旦證」(桂枝湯證),按常法治療卻加重,出現四肢冰冷、咽喉乾燥、小腿抽筋、胡言亂語。為何醫師預測半夜手腳會轉暖、雙腳能伸展,後來果真如此?
答: 診脈時寸口脈浮而大,浮主風邪,大主氣血虛弱。風邪導致輕微發熱,氣虛則小腿攣縮。此症雖似桂枝湯證,但因陽氣虛衰,故加附子溫經、增桂枝發汗。若誤治導致四肢冰冷,改服甘草乾薑湯,半夜陽氣恢復則足部轉暖;再予芍藥甘草湯調和陰血,小腿即能伸展。若兼有陽明腑實(便結譫語),少量調胃承氣湯使大便微溏,譫語自止,病症可癒。

補充說明:
「陽旦」即桂枝湯別名。前證脈浮、自汗、小便頻、心煩、微惡寒、腳攣急,與桂枝湯證相似,但誤用桂枝湯反加重。此時脈浮大顯示風邪與血虛,故加附子補虛、增桂枝祛風。若治誤致厥逆,先以甘草乾薑湯回陽,再以芍藥甘草湯緩急,最後酌用承氣湯和胃。如此表裡寒熱兼顧,陰陽調和,病自癒。

張卿子評論:
此二條論述展現傷寒治療需隨證靈活用藥,如圓轉自如。表裡寒熱的辨治要旨盡在此中。過往醫家認為「傳邪宜寒藥,直中宜溫藥」之說,未必完全確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