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2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六

太陽病。項背強。𠘧𠘧。無汗。惡風。葛根湯主之。

太陽病。項背強。𠘧𠘧。汗出。惡風者。中風表虛也。項背強。𠘧𠘧。無汗。惡風者。中風表實也。表虛宜解肌。表實宜發汗。是以葛根湯發之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的症狀,如果出現頸部和背部僵硬緊繃、不出汗、怕風的情況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

若是太陽病出現頸背僵硬緊繃、出汗、怕風的症狀,屬於中風表虛證;而頸背僵硬緊繃、無汗、怕風的,則屬於中風表實證。表虛證適合用解肌的方法治療,表實證則適合發汗解表,因此葛根湯可用於發汗解表。

3. 葛根湯方第十七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芍藥(二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,
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黃葛根。減二升。去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、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。

本草云。輕可去實。麻黃葛根之屬是也。此以中風表實。故加二物於桂枝湯中也。

張卿子云。按前桂枝葛根湯。則此葛根湯上。似失麻黃二字。蓋二葛根。即桂枝麻黃變例也。故二證項背強𠘧𠘧、惡風、一也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者。必自下利。葛根湯主之。

傷寒有合病。有並病。本太陽病不解。並於陽明者。謂之並病。二經俱受邪。相合病者。謂之合病。合病者。邪氣甚也。太陽陽明合病者。與太陽少陽合病。陽明少陽合病。皆言必自下利者。以邪氣並於陰。則陰實而陽虛。邪氣並於陽。則陽實而陰虛。寒邪氣甚。客於二陽。

二陽方外實而不主裡。則裡氣虛。故必下利。與葛根湯。以散經中甚邪。太陽與陽明合病。不下利。但嘔者。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
邪氣外甚。陽不主裡。裡氣不和。氣下而不上者。但下利而不嘔。裡氣上逆而不下者。但嘔而不下利。與葛根湯以散其邪。加半夏。以下逆氣。

白話文:

葛根湯方第十七

組成:
葛根(四兩)、麻黃(三兩,去節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芍藥(二兩,切片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

製法與服法:
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,加入一斗水,先煮麻黃、葛根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升,服藥後蓋被使微微出汗,不需喝熱粥輔助發汗,其餘調養與禁忌同桂枝湯法。

醫理說明:
本草記載:「輕揚之藥可祛除實邪」,麻黃、葛根即屬此類。此方因中風表實證,故在桂枝湯基礎上加入麻黃、葛根。

張卿子補充:
對照前文「桂枝葛根湯」,此處「葛根湯」方名可能漏寫「麻黃」二字。兩方中葛根的使用,實為桂枝湯與麻黃湯的變通之法,兩證皆見「項背強𠘧𠘧、惡風」症狀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:
若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受邪(合病),必出現自發性腹瀉,以葛根湯主治。

傷寒有「合病」與「並病」之分:

  • 並病:太陽病未癒,邪傳陽明,稱「並病」。
  • 合病:兩經同時受邪,邪勢較盛。太陽陽明合病、太陽少陽合病、陽明少陽合病,均可能因邪氣偏盛導致腹瀉。此因邪入陰分則陰實陽虛,邪聚陽分則陽實陰虛,寒邪侵襲陽經,陽經主外不主內,致裡氣虛弱而腹瀉。葛根湯可疏散經絡中的邪氣。

若太陽陽明合病未見腹瀉而僅嘔吐,則以「葛根加半夏湯」主治。此因邪氣外盛,陽氣不固守於內,裡氣失和:

  • 氣機下趨則腹瀉不嘔;
  • 氣機上逆則嘔吐不瀉。
    葛根湯散邪,加半夏以降逆氣。

4. 葛根加半夏湯方第十八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芍藥(二兩),桂枝(二兩去皮),大棗(十二枚擘),半夏(半斤洗),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葛根麻黃。減二升。去白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、取微似汗。

太陽病。桂枝證。醫反下之。利遂不止。脈促者。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。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。

經曰。不宜下而便攻之。內虛熱入。協熱遂利。桂枝證者。邪在表也。而反下之。虛其腸胃。為熱所乘。遂利不止。邪在表則見陽脈。邪在裡。則見陰脈。下利脈微遲。邪在裡也。促為陽盛。雖下利。而脈促者。知表未解也。病有汗出而喘者。為自汗出而喘也。即邪氣外甚所致。

喘而汗出者。為因喘而汗出也。即裡熱氣逆所致。與葛根黃芩黃連湯。散表邪。除裡熱。

白話文:

葛根加半夏湯方第十八

藥材組成: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,去除節段,用熱水浸泡後去除黃汁,焙乾稱重),生薑(三兩,切片),甘草(二兩,炙烤),芍藥(二兩),桂枝(二兩,去除外皮),大棗(十二枚,剖開),半夏(半斤,洗淨)。

煎煮與服用方法:
以上八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,先煮葛根和麻黃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去除表面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升,服藥後蓋被保暖,讓身體微微發汗。

相關條文與病機分析:
太陽病出現桂枝湯證時,若誤用瀉下法治療,可能導致腹瀉不止。若此時脈象急促,表示表證仍未解除;若同時有氣喘且出汗的症狀,則應以葛根黃連黃芩湯為主方治療。

經典提到:不應使用瀉下法卻強行攻下,會導致體內虛弱而熱邪內侵,引發熱性腹瀉。桂枝湯證本是邪氣在表,誤下後腸胃受損,熱邪趁虛而入,造成腹瀉不止。邪在表時脈象偏陽,邪入裡則脈象偏陰。若腹瀉時脈象微弱遲緩,表示邪已入裡;若脈象急促,即使腹瀉,仍代表表證未解。

出汗伴隨氣喘有兩種情況:

  1. 自發性出汗且氣喘:因外邪壅盛所致。
  2. 因氣喘而出汗:因裡熱氣逆所致。

此時應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,既能疏散表邪,又能清除裡熱。

5.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第十九

葛根(半斤),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黃芩(二兩味苦寒),黃連(三兩味苦寒),

上四味。以水八升。先煮葛根。減二升。入諸藥。煮、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、再服。

內經曰。甘發散為陽。表未解者。散以葛根甘草之甘。苦以堅裡氣弱者。堅以黃連黃芩之苦。

太陽病。頭痛、發熱身疼、腰痛。骨節疼痛。惡風、無汗而喘者。麻黃湯主之。

此太陽傷寒也。寒則傷榮。頭痛、身疼、腰痛以至牽連骨節疼痛者。太陽經榮血不利也。內經曰。風寒客於人。使人毫毛畢直。皮膚閉而為熱者。寒在表也。風並於衛。衛實而榮虛者。自汗出而惡風寒也。寒並於榮。榮實而衛虛者。無汗而惡風也。以榮強衛弱故氣逆而喘。與麻黃湯。以發其汗。

白話文:

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第十九

葛根(半斤),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,黃芩(二兩,味苦寒),黃連(三兩,味苦寒)。

以上四味藥,加入八升水,先煮葛根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後,放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到剩下二升藥液,過濾藥渣,分成兩次溫服。

《內經》提到:甘味能發散,屬陽性。若表症未解,可用葛根、甘草的甘味來發散;若裡氣虛弱,則以黃連、黃芩的苦味來堅固裡氣。

太陽病:頭痛、發熱、全身疼痛、腰痛、關節疼痛、怕風、無汗且氣喘者,應以麻黃湯治療。

這是太陽傷寒的症狀。寒邪會損傷榮血,導致頭痛、全身疼痛、腰痛,甚至牽連關節疼痛,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榮血運行不暢。《內經》說:風寒侵襲人體,會使人毛髮豎直,皮膚閉塞而發熱,這是寒邪在表。若風邪影響衛氣,衛氣實而榮氣虛,則會自汗出且怕風寒;若寒邪影響榮血,榮血實而衛氣虛,則會無汗且怕風。由於榮強衛弱,氣機上逆而喘,此時應給予麻黃湯以發汗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