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20)
卷二 (20)
1. 桂枝加附子湯方第四
於桂枝湯方內。加附子一枚。炮去皮。破八片。余依前法。
白話文:
在桂枝湯的配方中,加入一枚附子。先將附子炮製並去除外皮,然後切成八片。其餘的製法與之前桂枝湯的方法相同。
2. 朮附湯方第五
於此方內,去桂枝,加白朮四兩,依前法。
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、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若微惡寒者,去芍藥,方中加附子湯主之。
脈來數時一止、復來者,名曰促。促為陽盛,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。此下後脈促,不得為陽盛也。太陽病下之,其脈促,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。此下後脈促,而復胸滿,則不得為欲解,由下後陽虛,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。與桂枝湯,以散客邪,通行陽氣。芍藥益陰,陽虛者非所宜,故去之。陽氣已虛,若更加之微惡寒,則必當溫劑以散之,故加附子。
白話文:
朮附湯方第五
在此方劑中,去除桂枝,加入四兩白朮,依照先前的方法使用。
太陽病,經過瀉下治療後,出現脈搏急促、胸部脹滿的症狀,應以桂枝去芍藥湯為主方。若還伴有輕微怕冷的症狀,則去除芍藥,在方中加入附子湯為主方。
脈搏跳動時偶爾停頓一次又恢復的,稱為「促脈」。促脈通常代表陽氣過盛,但此處並非因瀉下後才出現促脈。太陽病經瀉下後,脈搏急促,但未形成結胸症狀,表示病情將要緩解。然而,若瀉下後脈搏急促且胸部脹滿,則不能視為病情緩解,這是因為瀉下後陽氣虛弱,表邪逐漸侵入胸中所致。此時應使用桂枝湯來驅散外邪、暢通陽氣。芍藥有滋陰作用,對陽虛者不宜,故去除。若陽氣已虛,又出現輕微怕冷,則需用溫熱藥物來驅散寒邪,因此加入附子。
3. 桂枝去芍藥湯方第六
於桂枝湯方內。去芍藥。余依前法。
白話文:
在桂枝湯的配方中,去除芍藥這味藥材,其餘的製法與先前相同。
4.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第七
於桂枝湯方內,去芍藥,加附子一枚,炮去皮,破八片,余依前法。
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、惡寒,熱多、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;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傷寒八九日,則邪傳再經,又遍三陽,欲傳三陰之時也。傳經次第,則三日傳遍三陽,至四日,陽去入陰,不入陰者,為欲解;其傳陰經,第六日,傳遍三陰,為傳經盡而當解,其不解,傳為再經者,至九日,又遍三陽,陽不傳陰則解,如瘧發作有時也。寒多者為病進,熱多者為病退。
經曰:「厥少熱多,其病為愈;寒多熱少,陽氣退,故為進也。」今雖發熱惡寒,而熱多寒少,為陽氣進而邪氣少也。里不和者,嘔而利,今不嘔,清便自調者,里和也。寒熱間日發者,邪氣深也;日一發者,邪氣復常也;日再發者,邪氣淺也;日二三發者,邪氣微也。《內經》曰:
「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」言邪甚則脈大,邪少則脈微。今日數多而脈微緩者,是邪氣微緩也,故云欲愈。脈微而惡寒者,表裡俱虛也。陽,表也;陰,里也。脈微為裡虛,惡寒為表虛,以表裡俱虛,故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陰陽俱虛,則面色青白,反有熱色者,表未解也。熱色,為赤色也。
得小汗則和,不得汗,則不得邪氣外散,皮膚而為癢也。與桂枝麻黃各半湯,小、發其汗,以除表邪。
白話文: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第七
在桂枝湯的配方中,去除芍藥,加入一枚附子(需炮製去皮,切成八片),其餘依照原本的方法製作。
太陽病發病八九天後,症狀類似瘧疾,發熱、怕冷,但發熱較多、怕冷較少,患者沒有嘔吐,大小便正常,一天發作兩三次。若脈象微緩,表示病情將要痊癒;若脈象微弱且怕冷,則是陰陽兩虛,此時不可再發汗、瀉下或催吐。若面色反而發紅,表示病邪未解,因未能微微出汗,身體可能會發癢,適合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傷寒八九天時,病邪已傳遍三陽經,即將傳入三陰經。按照傳經順序,三天傳遍三陽經,第四天若未傳入陰經,表示病情將緩解;若傳入陰經,第六天傳遍三陰經後,病邪應會消退,若未解,則會再次傳經,至第九天又遍及三陽經,若未傳入陰經則會痊癒,症狀如瘧疾般定時發作。若怕冷較多,表示病情加重;發熱較多,則表示病情減輕。
經典提到:「四肢冷而發熱多,病情將癒;怕冷多而發熱少,陽氣衰退,病情加重。」現今雖有發熱怕冷,但發熱較多、怕冷較少,表示陽氣增強而邪氣減弱。若體內不和,會嘔吐或腹瀉,現今無嘔吐且大小便正常,表示體內調和。寒熱隔日發作,表示邪氣深入;每日發作一次,邪氣尚屬平常;每日發作兩次,邪氣較淺;每日發作兩三次,邪氣微弱。《內經》說:「脈象大則邪氣盛,脈象小則平穩。」意指邪氣盛則脈象大,邪氣少則脈象微弱。現今病程較長但脈象微緩,表示邪氣減弱,故說病情將癒。脈象微弱且怕冷,表示表裡皆虛。陽主表,陰主裡。脈微為裡虛,怕冷為表虛,因表裡俱虛,故不可再發汗、瀉下或催吐。陰陽兩虛時,面色應青白,若反而發紅,表示表邪未解。發紅是熱象。微微出汗則能調和,若無汗,邪氣無法外散,會導致皮膚發癢。此時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稍微發汗以祛除表邪。
5.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八
桂枝(一兩十六銖去皮),芍藥,生薑(切),甘草(炙),麻黃(各一兩去節),大棗(四枚擘),杏仁(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),
上七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一升八合。去滓、溫服六合。
王宇泰云。首一節至寒少。為自初至今之證。下文皆擬病防變之辭。當分作三截看。至欲愈也。是不須治。至吐也。是宜溫之。至末。是小汗之。麻黃髮。桂枝止。一發一止。則汗不得大出矣。
太陽病。初服桂枝湯。反煩不解者。先刺風池風府。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煩者、熱也。服桂枝湯後。當汗出而身涼和。若反煩不解者。風甚而未能散也。先刺風池風府。以通太陽之經。而泄風氣。卻與桂枝湯解散則愈。
服桂枝湯。大汗出。脈洪大者。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如瘧。日再發者。汗出必解。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經曰。如服一劑。病證猶在者。故當復作本湯服之。服桂枝湯汗出後。脈洪大者。病猶在也。若形如瘧。日再發者。邪氣客於榮衛之間也。與桂枝二麻黃一湯。解散榮衛之邪。
白話文:
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八
組成:
桂枝(一兩十六銖,去皮)、芍藥、生薑(切片)、甘草(炙)、麻黃(各一兩,去節)、大棗(四枚,剖開)、杏仁(二十四枚,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及雙仁者)。
製法與用法:
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,先煮沸麻黃一兩次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煎煮至剩一升八合藥液。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六合。
王宇泰註解:
第一段至「寒少」部分,描述從發病至今的症狀;後文則是針對病情變化提出的應對方法,應分三段解讀。至「欲愈也」表示無需治療;至「吐也」表示宜用溫法;至末段則需小發汗。麻黃能發汗,桂枝能止汗,一發一止,使汗出不過度。
太陽病症狀與治療:
-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後,反而煩躁不解者,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再服桂枝湯即可痊癒。
- 煩躁屬熱證,服桂枝湯後應汗出身涼。若反煩不解,是因風邪過盛未散,先刺風池、風府以疏通太陽經氣、洩風邪,再服桂枝湯發散即癒。
- 服桂枝湯後大汗出、脈洪大者,仍按前法服桂枝湯。若症狀如瘧疾,一日發作兩次,發汗後必解,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- 經典雲:若服一劑後病證仍在,應再服原方。桂枝湯汗出後脈洪大,表示病邪未除;若形似瘧疾日發兩次,是邪氣客於營衛之間,用桂枝二麻黃一湯解散營衛之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