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六 (7)
卷六 (7)
1. 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第一百零二
當歸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通草(二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細辛(三兩),生薑(半斤切),大棗(二十五枚擘),吳茱萸(二升),
白話文:
當歸、芍藥各三兩,甘草二兩炙,通草二兩,桂枝去皮三兩,細辛三兩,生薑半斤切片,大棗二十五枚掰開,吳茱萸二升。
上九味。以水六升。清酒六升。和煮。取五升。去滓。溫分五服。一方。水酒各四升。
大汗出熱不去。內拘急。四肢疼。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將九種藥材準備好。用六升水和六升米酒混合煎煮,煎至剩五升時,去掉藥渣,溫熱後分五次服用。另一個配方中,水和酒各使用四升。
如果病人出汗很多但仍然發熱不退,感到內心拘緊,四肢疼痛,並且有下痢、四肢厥冷和畏寒的症狀,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大汗出。則熱當去。熱反不去者。亡陽也。內拘急下利者。寒甚於里。四肢疼。厥逆而惡寒者。寒甚於表。與四逆湯。復陽散寒。
白話文:
大量出汗,表明熱症已經消除。如果熱症沒有消除,那麼就是陽氣不足。如果內心緊張焦躁,下利不止,那麼寒氣已經侵入了身體內部。如果四肢疼痛,肢逆冷而且怕冷,那麼寒氣已經侵入了身體表面。用四逆湯加復陽散寒方治療。
大汗。若大下利而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大汗。若大下利內外雖殊。其亡津液。損陽氣。則一也。陽虛陰勝。故生厥逆。與四逆湯。固陽退陰。
白話文:
如果大量出汗,或者严重腹泻而手脚冰凉的,应该使用四逆汤来治疗。
无论是大量出汗还是严重腹泻,虽然内外表现不同,但都会丧失体液,损伤阳气。阳气虚弱,阴气过盛,因此会出现四肢冰冷的情况。给予四逆汤,可以巩固阳气,退去阴寒。
病人手足厥冷。脈乍緊者。邪結在胸中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當須吐之。宜瓜蒂散。
白話文:
病人的手腳冰冷,脈搏時而緊繃。邪氣積結在胸中,胸中滿悶煩躁,飢餓也沒辦法進食。這種病症在胸中,需要吐出來。應該使用瓜蒂散來治療。
手足厥冷者。邪氣內陷也。脈緊牢者為實。邪氣入腑則脈沉。今脈乍緊。知邪結在胸中為實。故心下滿而煩。胃中無邪則喜飢。以病在胸中。雖飢而不能食。與瓜蒂散。以吐胸中之邪。
白話文:
手腳冰冷的人,是邪氣內陷所致。脈搏緊實有力,是邪氣實證。邪氣入侵臟腑,脈搏就會沉伏。現在脈搏時緊時松,說明邪氣凝聚在胸中,是實證。因此,心下感覺滿而煩躁。胃中沒有邪氣就會感到飢餓。因為病在胸中,即使飢餓也不能進食。因此,用瓜蒂散來吐出胸中的邪氣。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。宜先治水。當服茯苓甘草湯。卻治其厥。不爾。水漬入胃。必作利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傷寒患者出現厥證,並且伴有心悸。應該先治療水氣。適用茯苓甘草湯。然後再治療厥證。如果不按照這個順序治療,水漬會進入胃中。必會導致腹瀉。
金匱要略曰。水停心下。甚者則悸。厥雖寒勝。然以心下悸。為水飲內甚。先與茯苓甘草湯治其水。而後治其厥。若先治厥。則水飲浸漬入胃。必作下利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說:水停留在心臟以下,嚴重的話會出現心悸。雖然可能因為寒氣的緣故,但是以心悸來說,是水飲內部嚴重導致的。應該先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水飲,然後再治療寒氣。如果先治療寒氣,水飲就會浸漬進入胃部,必然會腹瀉。
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寸脈沉而遲。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喉不利。唾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為難治。麻黃升麻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得傷寒六七天後,經大便通下後。寸脈沉細而緩慢。手腳冰冷逆冷。腹部脈搏摸不到。咽喉感到不舒服。吐出膿痰血痰。拉肚子不止的。很難治。服用麻黃升麻湯方。
傷寒六七日。邪傳厥陰之時。大下之後。下焦氣虛。陽氣內陷。寸脈遲。而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厥陰之脈。貫膈。上注肺。循喉嚨。在厥陰。隨經射肺。因亡津液。遂成肺痿。咽喉不利。而吐膿血也。金匱要略曰。肺痿之病。從何得之。被快藥下利。重亡津液。故得之。若泄利不止者。為裡氣大虛。故云難治。與麻黃升麻湯。以調肝肺之氣。
白話文:
傷寒六七天。邪氣傳入厥陰經的時刻。服用瀉下藥後。下焦元氣虛弱。陽氣向內收縮。寸脈緩慢。而手足冰冷逆轉。下部的脈搏摸不到。厥陰經的脈絡。貫通橫膈。向上通到肺部。沿著喉嚨。在厥陰經。沿著經絡射入肺臟。因此失去津液。最後形成肺痿。咽喉不利。而吐出膿血。金匱要略上說。肺痿的疾病。是什麼原因引起的。服用瀉下的藥物腹瀉。嚴重地損傷津液。因此引起的。如果是腹瀉不止的人。是裡氣高度虛弱。所以說難以治療。使用麻黃升麻湯。來調和肝肺之氣。
2. 麻黃升麻湯方第一百零三
麻黃(二兩半去節甘溫),升麻(一兩一分甘平),當歸(一兩一分辛溫),知母(苦寒),黃芩(苦寒),葳蕤(甘平各十八銖),石膏(碎綿裹甘寒),白朮(甘溫),乾薑(辛熱),芍藥(甘平),天門冬(去心甘平),桂枝(辛熱),茯苓(甘平),甘草(炙甘平各六銖),
白話文:
麻黃(二兩半,去節,甘溫),升麻(一兩一分,甘平),當歸(一兩一分,辛溫),知母(苦寒),黃芩(苦寒),葳蕤(甘平,各十八銖),石膏(碎綿裹,甘寒),白朮(甘溫),乾薑(辛熱),芍藥(甘平),天門冬(去心,甘平),桂枝(辛熱),茯苓(甘平),甘草(炙,甘平,各六銖)。
上十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一兩。沸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相去如炊三斗米頃。令盡汗出愈。
白話文:
以上這十四種藥材,加上一斗水。先煮麻黃一兩,煮到沸騰後除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。煮到剩三升,然後過濾去渣。分成三次服,服用時間相隔一個煮三鬥米的時間。服用後讓汗液充分排出,即可痊癒。
玉函曰。大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甚熱之氣。以汗發之。麻黃升麻之甘。以發浮熱。正氣虛者。以辛潤之。當歸桂姜之辛。以散寒。上熱者。以苦泄之。知母黃芩之苦。涼心去熱。津液少者。以甘潤之。茯苓白朮之甘。緩脾生津。肺燥氣熱。以酸收之。以甘緩之。芍藥之酸。以斂逆氣。葳蕤門冬石膏甘草之甘。潤肺除熱。
白話文:
玉函經說,遇到大熱之氣,要用寒涼藥來治療。如果是特別熱的氣,則用麻黃、升麻的甘味來發散浮熱。若正氣虛弱,可用辛潤藥來治療,如當歸、桂枝、生薑等辛味之藥,可以散寒。如果只有上半身發熱,用苦味藥來瀉熱,如知母、黃芩等苦味藥,可以清涼心臟,消除熱氣。津液不足,則用甘潤藥來滋潤,如茯苓、白朮等甘味藥,可以緩和脾氣,生津止渴。肺燥氣熱,可用酸味藥來收斂,用甘味藥來緩和。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,葳蕤、門冬、石膏、甘草的甘味可以潤肺除熱。
傷寒四五日。腹中痛。若轉氣。下趨少腹者。此欲自利也。
傷寒四五日。邪氣傳裡之時。腹中痛。轉氣下趨少腹者。裡虛遇寒。寒氣下行。欲作自利也。
白話文:
伤寒病到了第四五天的时候,如果感到腹部疼痛,并且有气体向下腹部移动,这是即将要腹泻的症状。
伤寒病到了第四五天,病邪侵入体内时,感到腹部疼痛,并且气体向下腹部移动,是因为体内的正气虚弱遇到寒邪,寒气向下运行,即将引发腹泻。
傷寒本自寒下。醫復吐之。寒格更逆吐下。若食入口即吐。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傷寒本來是寒邪侵犯腸胃所致。醫生卻用吐法來治療。寒邪被更加逆轉,所以更會嘔吐不止。如果吃東西立刻就吐出來。可以用乾薑、黃連、黃芩和人參一起煮成湯來治療。
傷寒邪自傳表。為本自寒下。醫反吐之。損傷正氣。寒氣內為格拒。經曰。格則吐逆。食入口即吐。謂之寒格。更復吐下。則重虛而死。是更逆吐下。與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。以通寒格。
白話文:
傷寒邪氣從外傳到體表,本屬寒邪。醫生卻反覆地給病人催吐,傷損了正氣。寒氣在體內被正氣阻隔,所以《醫經》裡說:“正邪阻隔,就會出現嘔吐。”食物入口就吐,叫做“寒格”,更加上催吐的話,人就會虛弱而死。因此,更應該用辛溫燥熱的藥物來通治寒格,如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等煎服。
王宇泰云。按本自寒下。恐是本自吐下。玩復字可見。蓋胃寒則吐。下寒則利。胃寒者不宜吐。醫反吐之。則傷胃氣。遂成寒格。下文文氣不貫。當有缺文。
白話文:
王宇泰說,依本意應是從寒證吐瀉而來,恐怕是因吐瀉而來的,玩味這個「復」字可以看出來。其實胃寒則容易吐,下寒則容易腹瀉。而胃寒的人則不宜吐。醫生卻反覆給他吐,就傷了胃氣,於是成了寒格。但下文文意不順暢,應有缺文。
張卿子云。本自寒下。如少陽一條。邪高痛下。所謂邪正分爭。蓋本為寒。而邪為熱素問云。風寒在下。燥熱在上。
白話文:
張卿子說:本來的寒在下。正像少陽一條,邪氣在上而引起疼痛。這就是所謂的邪正的分爭。根本原因在於寒,邪氣是熱的。素問說: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。
3.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第一百零四
乾薑(辛熱去皮三兩),黃連(三兩去須苦寒),黃芩(三兩苦寒),人參(三兩甘溫),
白話文:
乾薑(辛辣、溫熱,去除表皮,三兩),黃連(三兩,去除鬚根,苦寒),黃芩(三兩,苦寒),人參(三兩,甘味、溫熱)。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。再服。
辛以散之。甘以緩之。乾薑人參之甘辛。以補正氣。苦以泄之。黃連黃芩之苦。以通寒格。
下利有微熱而渴。脈弱者。令自愈。
下利陰寒之疾。反大熱者逆。有微熱而渴。裡氣方溫也。經曰。諸弱發熱。脈弱者。陽氣得復也。令必自愈。
下利。脈數。有微熱。汗出。令自愈。設復緊。為未解。
白話文:
將四味藥材,用水六升煮,直到煮成兩升,去掉藥渣,分次溫熱服用。辛味藥材能散寒,甘味藥材能緩解,乾薑和人參的甘辛味能補益正氣。苦味藥材能泄熱,黃連和黃芩的苦味能通寒氣。
如果出現腹瀉伴隨輕微發熱和口渴,脈象微弱,就說明身體有望自行恢復。
如果腹瀉是因為陰寒導致,卻出現大熱症狀,就屬於逆轉,說明身體內部寒氣尚未消散。輕微發熱和口渴,表示身體內部氣血正在恢復溫暖。經典醫書中說,虛弱的人發熱,脈象微弱,說明陽氣正在恢復,身體有望自行康復。
腹瀉、脈象快速、輕微發熱、出汗,就說明身體有望自行康復。如果症狀仍然持續,說明病症尚未完全消退。
下利陰病也。脈數。陽脈也。陰病見陽脈者生。微熱汗出。陽氣得通也。利必自愈。諸緊為寒。設復脈緊。陰氣猶勝。故云未解。
下利。手足厥冷。無脈者。灸之不溫。若脈不還。反微喘者死。
白話文:
腹瀉是屬於陰證。脈搏數快,是陽脈的表現。陰證而見陽脈的人可以活。有微熱微微出汗,是陽氣通暢的表現。腹瀉必然會自行痊癒。一切的脈搏緊就是寒證。假設脈搏又緊,陰氣仍然旺盛,所以說還沒痊癒。
下利。手足厥逆無脈者。陰氣獨勝。陽氣大虛也。灸之陽氣復。手足溫而脈還。為欲愈。若手足不溫。脈不還者。陽已絕也。反微喘者。陽氣脫也。
白話文:
腹瀉。手腳冰冷,脈搏消失的患者,是陰氣獨勝,陽氣極度虛弱。灸之,陽氣就會恢復。手腳溫暖,脈搏回來了,就會好轉。如果手腳不溫暖,脈搏沒有回來,就是陽氣已經絕了。出現微弱喘息,就是陽氣脫離了。
少陰負趺陽者。為順也。
少陰腎水。趺陽脾土。下利為腎邪干脾。水不勝土。則為微邪。故為順也。
下利。寸脈反浮數。尺中自澀者。必清膿血。
白話文:
如果少陰經的病症影響到了趺陽經,這是順利的。
少陰屬於腎水,趺陽屬於脾土。下痢是因為腎的病邪干擾到脾,當水不能克制土時,這就是輕微的病情,所以是順利的。
如果有下痢的症狀,但是寸脈反而出現浮數的現象,而尺部的脈象卻是沉澀的,這種情況一定會有清膿血的現象。
下利者。脈當沉而遲。反浮數者。里有熱也。澀為無血。尺中自澀者。腸胃血散也。隨利下。必便膿血。清與圊通。脈經曰。清者廁也。
白話文:
拉肚子的人,脈搏應當沉穩且緩慢。如果脈搏反而是浮而數,那麼體內有熱。大便乾澀是因為沒有血。尺脈中自發乾澀、不流暢,是腸胃的血散失了。隨著拉肚子,一定會排膿帶血。清液與大便是相通的。《脈經》上說:「清液就是大便。」
下利清穀。不可攻表。汗出必脹滿。
下利者。脾胃虛也。胃為津液之主。發汗亡津液。則胃氣愈虛。必脹滿。
白話文:
拉肚子拉出清澈像米泔水一樣的大便,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如果出汗的話一定會導致腹脹滿。
拉肚子是因為脾胃虛弱,胃是主管津液的,如果發汗使津液流失,那麼胃氣會更加虛弱,一定會出現脹滿的情況。
下利。脈沉弦者。下重也。脈大者為未止。脈微弱數者。為欲自止。雖發熱不死。沉為在裡。弦為拘急。裡氣不足。是主下重。大則病進。此利未止。脈微弱數者。邪氣微而陽氣復。為欲自止。雖發熱。止由陽勝。非大逆也。
白話文:
腹瀉。脈沉而緊的人,這是因為下焦沉重。脈搏洪大的,這是因為腹瀉未止。脈搏微弱而數的,這是因為腹瀉即將自行停止。即使發燒也不至於死亡。脈沉是病在裡,脈緊是氣血不暢。裡氣不足,所以患者感到下腹沉重。脈大則病情加重,這是腹瀉未止。脈微弱而數的,邪氣衰弱而陽氣恢復,所以腹瀉即將自行停止。即使發燒,也是因為陽氣勝了,不是病情加重了。
下利脈沉而遲。其人面少赤。身有微熱。下利清穀者。必鬱冒汗出而解。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。其面戴陽。下虛故也。
白話文:
腹瀉、脈搏微弱而緩慢。病人面部略微潮紅,身體微熱。腹瀉中清穀(未經消化的食物)必先出汗而後緩解。病人必定輕微昏厥。所以這樣是因為病人陽氣受損,下部虛弱所致。
下利清穀。脈沉而遲。里有寒也。面少赤。身有微熱。表未解也。病人微厥。針經曰。下虛則厥。表邪欲解。臨汗之時。以里先虛。必鬱冒。然後汗出而解也。
白話文:
腹瀉清穀的病症,脈象沉著遲緩,體內有寒氣。臉色略紅,身上微微發熱,表證還沒有解除。病人微微暈厥,《針經》說:下部空虛則會暈厥。表邪將要解除,出現臨汗的症狀時,體內先空虛,必定出現鬱悶冒汗,然後出汗而解除病症。
下利。脈數而渴者。令自愈。設不瘥。必清膿血。以有熱故也。
經曰。脈數不解。而下不止。必脅熱便膿血也。
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冷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
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冷者。無陽也。晬時。周時也。周時厥愈脈出。為陽氣復。則生。
若手足不溫。脈不還者。為陽氣絕則死。
傷寒下利。日十餘行。脈反實者死。
下利者。裡虛也。脈當微弱。反實者。病勝臟也。故死。難經曰。脈不應病。病不應脈。是為死病。
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拉肚子,脈搏快速且口渴,讓它自然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一定會排出膿血,因為體內有熱氣。
經書說:脈搏快速但沒有好轉,拉肚子也止不住,一定是脅部有熱氣,導致排泄物帶有膿血。
拉肚子後,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,到了晚上脈搏恢復,手腳溫暖的就會活下來,脈搏沒有恢復的就會死。
拉肚子後,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,說明沒有陽氣。晚上是周圍氣息最盛的時候,如果晚上手腳恢復溫暖,脈搏出現,說明陽氣恢復了,就會活下來。
如果手腳沒有恢復溫暖,脈搏也沒有恢復,說明陽氣已經消失了,就會死亡。
傷寒導致拉肚子,每天拉十幾次,脈搏反而強勁的就會死亡。
拉肚子說明身體內虛弱,脈搏應該微弱,反而強勁,說明疾病已經超過了臟腑的承受能力,所以就會死亡。難經說:脈搏與疾病不相符,疾病與脈搏不相符,就是絕症。
拉肚子排出食物,內寒外熱,出汗且手腳冰冷的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下利清穀。為裡寒。身熱不解。為外熱。汗出。陽氣通行於外。則未當厥。其汗出而厥者。陽氣太虛也。與通脈四逆湯。以固陽氣。
白話文:
腹瀉、大便不成形。是裡寒的表現。身體發熱,但無法退燒。是外熱的表現。出汗了,陽氣在體表暢通,就不用擔心厥症(手腳冰冷)。出汗了還手腳冰冷的,是陽氣太虛了。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來夯實陽氣。
熱利下重者。白頭翁湯主之。
利則津液少。熱則傷氣。氣虛下利。致後重也。與白頭翁湯。散熱厚腸。
白話文:
患有熱性腹瀉且便後仍有下墜感的,應該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
腹瀉會導致體內津液減少,熱症會傷害氣,氣虛時會出現腹瀉,這會造成便後仍有下墜感的情況。使用白頭翁湯可以清熱並增強腸道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