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二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8)

1. 桂枝湯方第一

桂枝(三兩去皮味辛熱),芍藥(三兩味苦酸微寒),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生薑(三兩切味辛溫),大棗(十二枚擘味甘溫),

上五味。㕮咀。以水七升。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滓。適寒溫。服一升。服已。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。溫覆令一時許。通身漐漐。微似有汗者益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。病瘥。停後服。不必盡劑。若不汗。更服。依前法。又不汗。後服當小促其間。

半日許。令三服盡。若病重者。一日一夜服。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。病證猶在者。更作服。若汗不出者。乃服至二三劑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、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

內經曰。辛甘發散為陽。桂枝湯。辛甘之劑也。所以發散風邪。內經曰。風淫所勝。平以辛。佐以苦甘。以甘緩之。以酸收之。是以桂枝為主。芍藥甘草為佐也。內經曰。風淫於內。以甘緩之。以辛散之。是以生薑大棗為使也。

成無己云。桂枝用薑棗。不特專於發散。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。薑棗之用。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。麻黃湯不用薑棗者。謂專於發汗。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。

李東垣云。桂枝湯。是陰經榮藥也。閉衛氣使陰氣不泄。此藥為衛虛也。

又云。仲景治表虛制此湯。桂枝味辛熱發散。助陽體輕。本乎天者親上。故桂枝為君。芍藥甘草為佐。如陽脈澀。陰脈弦。法當腹中急痛。乃制小建中湯。以芍藥為君。桂枝甘草佐之。一則治其表虛。一則治其裡虛。故各有主用也。後學當觸類而長之。

王三陽云。太陽病。汗出服桂枝。只使之似有汗者。邪已去矣。似字當細玩。不可認作發汗。與麻黃湯混看。

太陽病。頭痛發熱。汗出惡風者。桂枝湯主之。

頭痛者。太陽也。發熱汗出惡風者。中風也。與桂枝湯。解散風邪。

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反汗出。惡風者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
𠘧𠘧者。伸頸之貌也。動則伸頸搖身而行。項背強者。動則如之。項背𠘧𠘧者。當無汗。反汗出。惡風者。中風表虛也。與桂枝湯以和表。加麻黃葛根以祛風。且麻黃主表實。後葛根湯證云。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惡風。葛根湯主之。藥味正與此方同。其無汗者。當用麻黃。今自汗出。恐不加麻黃。但加葛根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湯方第一

桂枝(三兩,去皮,味辛熱),芍藥(三兩,味苦酸微寒),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,生薑(三兩,切片,味辛溫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溫)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,加入七升水,用小火煮至剩三升,濾去藥渣。待藥液溫度適中時,服用一升。服藥後不久,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以助藥力。蓋上被子約兩小時,讓全身微微出汗為佳,但不可大汗淋灕,否則病邪難以根除。若服一次藥後出汗且病癒,即可停藥,不必服完整劑。若未出汗,則繼續按原方法服藥;若仍無汗,可縮短服藥間隔時間。

約半天內服完三劑。若病情嚴重,可日夜連續服藥,全天觀察。若服完一劑後症狀仍在,可再製藥服用;若始終無汗,可連服二至三劑。服藥期間忌食生冷、黏滑、肉類、麵食、五辛、酒類、乳酪及腐臭等食物。

《內經》提到:「辛甘發散為陽。」桂枝湯正是辛甘之劑,用以發散風邪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風邪過盛,以辛味平定,輔以苦甘,以甘味緩和,以酸味收斂。」因此桂枝為主藥,芍藥、甘草為輔助。《內經》亦雲:「風邪侵襲體內,以甘味緩和,以辛味發散。」故生薑、大棗為引導藥。

成無己認為,桂枝湯用生薑、大棗不僅為了發散,更因脾主運化胃中津液,薑棗能調和脾之津液,協調營衛。麻黃湯不用薑棗,是因專注發汗,不需調和津液。

李東垣指出,桂枝湯是調理陰經營血的藥方,能固護衛氣,防止陰氣外洩,適用於衛氣虛弱之症。

另提到,張仲景用此方治療表虛。桂枝辛熱發散,助陽輕揚,故為君藥;芍藥、甘草為輔。若陽脈澀、陰脈弦,腹中急痛,則用小建中湯,以芍藥為君,桂枝、甘草為輔。一治表虛,一治裡虛,各有主次,後學者應舉一反三。

王三陽強調,太陽病汗出時服桂枝湯,只需讓身體微微出汗,表示邪氣已去。「似有汗」的「似」字需細究,不可誤解為發汗,與麻黃湯的用法不同。

太陽病頭痛發熱,汗出怕風者,用桂枝湯主治。
頭痛屬太陽經症狀,發熱汗出怕風為中風表現,桂枝湯可解散風邪。

太陽病項背僵硬,反汗出怕風者,用桂枝加葛根湯主治。
「𠘧𠘧」形容頸部伸直的狀態,活動時需伸頸搖身。項背僵硬本應無汗,若反汗出怕風,屬中風表虛。以桂枝湯調和表氣,加葛根祛風(此處未加麻黃,因已有自汗)。葛根湯證則為無汗怕風,方中會用麻黃,但此處因汗出,僅加葛根。

2. 桂枝加葛根湯方第二

葛根(四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,桂枝(三兩去皮),麻黃(三兩去節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葛根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。

太陽病。下之後。其氣上衝者。可與桂枝湯方。用前法。若不上衝者。不可與之。

太陽病屬表。而反下之。則虛其里。邪欲乘虛傳裡。若氣上衝者。里不受邪。而氣逆上。與邪爭也。則邪仍在表。故當復與桂枝湯解外。其氣不上衝者。裡虛不能與邪爭。邪氣已傳裡也。故不可更與桂枝湯攻表。

太陽病三日已發汗。若吐、若下、若溫針。仍不解者。此為壞病。桂枝不中與也。觀其脈證。知犯何逆。隨證治之。

太陽病。三日中。曾經發汗、吐下、溫針。虛其正氣。病仍不解者。謂之壞病。言為醫所壞病也。不可復與桂枝湯。審觀脈證。知犯何逆而治之。逆者、隨所逆而救之。桂枝本為解肌。若其人脈浮緊。發熱汗不出者。不可與也。常須識此。勿令誤也。

脈浮。發熱、汗出、惡風者。中風也。可與桂枝湯解肌。脈浮緊。發熱、不汗出者。傷寒也。可與麻黃湯。常須識此。勿妄治也。

若酒客病。不可與桂枝湯。得湯則嘔。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
酒客內熱。喜辛而惡甘。桂枝湯甘。酒客得之。則中滿而嘔。

喘家作桂枝湯。加厚朴杏子佳。

太陽病。為諸陽主氣。風甚氣壅。則生喘也。與桂枝湯以散風。加厚朴杏仁以降氣。

白話文:

桂枝加葛根湯方第二

藥材組成:
葛根(四兩)、芍藥(二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切片)、大棗(十二枚剖開)、桂枝(三兩去皮)、麻黃(三兩去節)。

煎煮與服用方法:
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,先煮麻黃和葛根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煮至剩三升藥液,過濾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升,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,不需喝熱粥輔助發汗,其餘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相同。


太陽病誤下後的處理:
若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後,患者感到氣往上衝,可給予桂枝湯,按前述方法服用;若無氣上衝症狀,則不可使用桂枝湯。

太陽病本屬表證,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裡虛,邪氣可能乘虛內傳。若氣往上衝,表示體內正氣仍能抵抗,邪氣仍在表,故可再用桂枝湯解表;若無氣上衝,則裡虛已無法抗邪,邪氣已入裡,此時不可再用桂枝湯攻表。


壞病的定義與處理:
太陽病發病三日後,若已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溫針等法治療,病情仍未緩解,稱為「壞病」(即因誤治而惡化的病症),此時不可再用桂枝湯。應詳細診察脈象與症狀,判斷誤治的影響,再對症治療。

桂枝湯本用於解肌發表,若患者脈象浮緊、發熱卻無汗,屬傷寒表實證,不可用桂枝湯,須謹記此原則以免誤治。


中風與傷寒的辨證用藥:

  • 中風證:脈浮、發熱、汗出、惡風,可用桂枝湯解肌。
  • 傷寒證:脈浮緊、發熱、無汗,可用麻黃湯發汗。
    臨床須明確辨別,不可混淆治療。

特殊情況注意:

  1. 酒客患者:平時嗜酒者體內多熱,不喜甘味,服用桂枝湯(味甘)可能引發胸悶嘔吐,故不宜使用。
  2. 氣喘患者:若太陽病兼氣喘,可在桂枝湯中加入厚朴、杏仁以宣降肺氣,效果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