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
文蛤(五兩味鹹寒),
上一味為散。以沸湯和一錢匕。服、湯用五合。
咸走腎邪。可以勝水氣。
白話文:
文蛤散方第五十二
文蛤(五兩,性味鹹寒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劑。每次取一錢匕的藥粉,用五合的沸水調和後服用。
鹹味能入腎,有助於驅除腎經邪氣,並能克制水氣。
2. 白散方第五十三
桔梗(三分味辛苦微溫),巴豆(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溫),貝母(三分味辛苦平),
上件三味為末。內巴豆。更於臼中杵之。以白飲和服。強人半錢。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。在膈下必利。不利。進熱粥一杯。利過不止。進冷粥一杯。身熱。皮粟不解。欲引衣自覆者。若以水噀之洗之。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。假令汗出已。腹中痛。與芍藥三兩。如上法。
辛散而苦泄。桔梗貝母之苦辛。用以下氣。巴豆之辛。用以散實。
王宇泰云。右熱實結胸及寒實結胸。活人不拘寒熱。但用陷胸湯不瘥者。用枳實理中丸。應手而愈。
太陽與少陽並病。頭項強痛。或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。當刺大椎第一間。肺俞、肝俞。慎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譫語。脈弦。五六日。譫語不止。當刺期門。
太陽之脈。絡頭。下項。頭項強痛者。太陽表病也。少陽之脈。循胸絡脅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。少陽里病也。太陽少陽。相併為病。不純在表。故頭項不但強痛。而或眩冒。亦未全入里。故時如結胸。心下硬痞。此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。刺大椎第一間肺俞。以瀉太陽之邪。
刺肝俞。以瀉少陽之邪。邪在表。則可發汗。邪在半表半裡。則不可發汗。發汗則亡津液。損動胃氣。少陽之邪。因干於胃。土為木刑。必發譫語。脈弦。至五六日。傳經盡。邪熱去。而譫語當止。若復不止。為少陽邪熱甚也。刺期門以瀉肝膽之氣。
婦人中風。發熱惡寒。經水適來。得之七八日。熱除而脈遲。身涼。胸脅下滿。如結胸狀。譫語者。此為熱入血室也。當刺期門。隨其實而瀉之。
中風發熱惡寒。表病也。若經水不來。表邪傳裡。則入腑而不入血室也。因經水適來。血室空虛。至七八日邪氣傳裡之時。更不入腑。乘虛而入於血室。熱除。脈遲。身涼者。邪氣內陷而表證罷也。胸脅下滿。如結胸狀。譫語者。熱入血室而裡實。期門者。肝之募。肝主血。刺期門者。瀉血室之熱審看何經氣實。更隨其實而瀉之。
華學士云。婦人平居。水當養於木。血當養於肝。方未受孕。則下行以為月水。既妊。則中蓄以養胎。及已產。則上壅以為乳。皆此血也。今邪氣蓄血。並歸肝經。聚於膻中。結於乳下。故手觸之則痛。非湯劑可及。故當刺期門。
婦人中風。七八日。續得寒熱。發作有時。經水適斷者。此為熱入血室。其血必結。故使如瘧狀。發作有時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中風七八日。邪氣傳裡之時。本無寒熱。而續得寒熱。經水適斷者。此為表邪乘血室虛。入於血室。與血相搏。而血結不行。經水所以斷也。血氣與邪分爭。致寒熱如瘧。而發作有時。與小柴胡湯。以解傳經之邪。
王三陽云。經水適來。血虛甚矣。而邪氣入之。熱除。身涼。胸滿、譫語者。則邪盡入里。里有實邪。又難下。故刺以瀉之。經水適斷。則血尚未盡。為邪熱相搏。而結之不行。續得寒熱發作有時。邪在半表半裡。故用小柴胡湯以徹其邪也。
白話文:
白散方第五十三
桔梗(三分,味道辛、苦,性微溫),巴豆(一分,去皮、心,熬至黑色後研磨成脂狀,性平溫),貝母(三分,味道辛、苦,性平)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巴豆,再於臼中搗勻,以溫水送服。體壯者服用半錢,體弱者減量。若病位在膈上,服後必定嘔吐;在膈下則必定腹瀉。若未腹瀉,可飲一杯熱粥助瀉;若腹瀉過度不止,則飲一杯冷粥止瀉。若身體發熱、皮膚起粟粒而不解,欲蓋衣被者,不可用水噴灑或清洗,否則熱邪更難透發,應汗而未汗則會煩躁。若汗出後腹中疼痛,可服用芍藥三兩,方法同前。
此方辛散苦洩,桔梗、貝母的苦辛能降氣,巴豆的辛烈能散結。
王宇泰說:此方適用於熱實結胸與寒實結胸。《活人書》指出,無論寒熱,若用陷胸湯無效者,改用枳實理中丸,常能迅速見效。
太陽與少陽併病
症狀為頭項強痛,或眩暈昏冒,時而類似結胸,心下痞硬。此時應針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,切忌發汗。若誤汗則譫語,脈弦。若五六日後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穴。
太陽經脈循行頭項,頭項強痛屬太陽表證;少陽經脈循胸絡脅,如結胸、心下痞硬屬少陽裡證。太陽少陽併病,邪在半表半裡,故頭項強痛伴眩冒,未全入裡則時如結胸。針刺大椎、肺俞瀉太陽之邪,刺肝俞瀉少陽之邪。邪在半表半裡不可發汗,否則津液受損,胃氣被擾,少陽邪熱犯胃致譫語。若五六日後譫語仍不止,為少陽邪熱熾盛,刺期門瀉肝膽之氣。
婦人中風熱入血室
婦人中風發熱惡寒,適逢經期,七八日後熱退脈遲、身涼,但胸脅下滿如結胸狀且譫語,此為熱入血室,應刺期門穴瀉實邪。
中風為表證,若經水未至,邪傳裡則入腑而非血室。因經期血室空虛,邪乘虛內陷,表證雖解(熱退身涼),但裡實形成(胸滿譫語)。期門為肝之募穴,肝主血,刺之以瀉血室之熱,並依經氣實證調整針法。
華學士雲:婦人平時血養肝木,未孕時化為月經,妊娠則蓄養胎兒,產後上湧為乳汁。邪熱蓄血歸肝經,聚於羶中、結於乳下,非湯藥可治,故刺期門。
若婦人中風七八日後,續發寒熱如瘧、經水適斷,亦為熱入血室,血結不行致寒熱陣發,宜用小柴胡湯和解。
王三陽補充:經水適來時血虛,邪熱盡入裡成實證,難以下藥,故刺穴瀉邪;經水適斷則血未盡,邪熱搏結致寒熱如瘧,邪在半表半裡,故用小柴胡湯透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