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白散方第五十三
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。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者,此為熱入血室。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傷寒發熱者,寒已成熱也。經水適來,則血室虛空,邪熱乘虛入於血室。若晝日譫語,為邪客於腑,與陽爭也。此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是邪不入腑,入於血室與陰爭也。陽盛譫語則宜下。此熱入血室,不可與下藥犯其胃氣。熱入血室,血結寒熱者,與小柴胡湯,散邪發汗。
此雖熱入血室而不留結,不可與發汗藥,犯其上焦。熱入血室,胸脅滿,如結胸狀者,可刺期門。此雖熱入血室而無滿結,不可刺期門,犯其中焦。必自愈者,以經行則熱隨血去,血下也已,則邪熱悉除而愈矣。所為發汗為犯上焦者,發汗則動衛氣,衛氣出上焦故也。刺期門為犯中焦者。
刺期門則動榮氣,榮氣出中焦故也。脈經曰:「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」豈謂藥不謂針耶?
王宇泰云:「犯胃氣,謂下之;犯上二焦,謂發汗也。」
傷寒六七日,發熱,微惡寒,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
傷寒六七日,邪當傳裡之時。支,散也。嘔而心下結者,里證也,法當攻裡。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疼,為外證未去,不可攻裡,與柴胡桂枝湯以和解之。
王宇泰云:「支節猶云枝節,古字通也;支結謂支撐而結,若訓作散,則不能結也。」
南陽云:「外證未解,心下煩悶者,非痞也,謂之支結。」
白話文:
白散方第五十三
女性患傷寒發熱時,恰好月經來潮。白天神智清醒,到了傍晚卻胡言亂語,像見到鬼一樣,這是“熱入血室”的表現。不要傷害胃氣和上、中二焦,自然會痊癒。
傷寒發熱,說明寒邪已化熱。經期來臨,血室空虛,邪熱趁機侵入血室。如果白天胡言亂語,是邪氣侵犯六腑,與陽氣相爭。但此處白天清醒、傍晚譫語如見鬼,是邪氣未入腑,而是進入血室與陰氣相爭。陽氣過盛導致譫語時,宜用瀉下法;但熱入血室不可用瀉下藥,以免傷害胃氣。若熱入血室並伴隨血結寒熱,可用小柴胡湯來散邪發汗。
此症雖為熱入血室,但未形成血結,不可用發汗藥,以免損害上焦。如果熱入血室並出現胸脅脹滿、類似結胸症狀,可針刺期門穴。若無脹滿血結,則不可刺期門,以免影響中焦。之所以說會自愈,是因為經血排出後,邪熱會隨血而去,最終痊癒。
“發汗會犯上焦”是指發汗會擾動衛氣,而衛氣源於上焦;“刺期門會犯中焦”是因為針刺期門會擾動榮氣,而榮氣源於中焦。《脈經》說“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”,難道僅指藥物而不包括針灸嗎?
王宇泰提到:“犯胃氣是指瀉下法;犯上二焦是指發汗法。”
患傷寒六七日後,出現發熱、輕微怕冷、四肢關節酸痛、輕微嘔吐、心窩處撐脹感結滯,若表證未解,可用柴胡加桂枝湯治療。
傷寒六七日是邪氣應傳里的階段。“支”意為分散。嘔吐且心窩結滯是里證,按理應攻里。但發熱微惡寒、關節痛是表證未解,不可攻里,需用柴胡桂枝湯和解。
王宇泰解釋:“支節”即“枝節”,古字通用;“支結”指撐脹而結滯,若解釋為‘分散’,則無法形成結滯。”
南陽醫家說:“表證未解而心窩煩悶,並非痞症,稱為支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