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小陷胸湯方第五十一
黃連(一兩苦寒),半夏(半升洗辛溫),栝蔞實(大者一個味苦寒),
上三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、三服。
苦以泄之。辛以散之。黃連、栝蔞實。苦寒以泄熱。半夏之辛以散結。
王海藏云。大陷胸治熱實。大陷胸丸兼喘。小陷胸治痞。
太陽病。二三日不能臥。但欲起心下必結。脈微弱者。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。若利止。必作結胸。未止者。四日復下之。此作協熱利也。
太陽病。二三日邪在表也。不能臥。但欲起。心下必結者。以心下結滿。臥則氣壅而愈甚。故不能臥。而但欲起也。心下結滿。有水分。有寒分。有氣分。今脈微弱。知本有寒分醫見心下結而反下之。則太陽表邪。乘虛入里。利止則邪氣留結。為結胸。利不止。至次日。復如前下利不止者。是邪熱下攻腸胃。為挾熱利也。
太陽病下之。其脈促。不結胸者。此為欲解也。脈浮者。必結胸也。脈緊者。必咽痛。脈弦者。必兩脅拘急。脈細數者。頭痛未止。脈沉緊者。必欲嘔。脈沉滑者。協熱利。脈浮滑者。必下血。
此太陽病。下之後。邪氣傳變。其脈促者。為陽。若下後脈促。為陽勝陰也。故不作結胸。為欲解。下後脈浮。為上焦陽邪結而為結胸也。經曰。結胸者。寸脈浮。關脈沉下後脈緊。則太陽之邪。傳於少陰。經曰。脈緊者。屬少陰。內經曰。邪客於少陰之絡。令人嗌痛。不可內食。
所以脈緊者。必咽痛。脈弦。則太陽之邪。傳於少陽。經曰。尺寸俱弦者。少陽受病也。其脈循脅絡於耳。所以脈弦者。必兩脅俱急。下後邪氣傳裡。則頭痛當止。脈細數。為邪未傳裡。而傷氣也。細為氣少。數為在表。故頭痛未止。脈沉緊。則太陽之邪。傳於陽明。為裡實也。
沉為在裡。緊為裡實。陽明裡實。故必欲嘔。脈滑則太陽之邪。傳於腸胃。以滑為陰氣有餘。知邪氣入里。干於下焦也。沉為血勝氣虛。是為協熱利。浮為氣勝血虛。是知必下血。經曰。不宜下而便攻之諸變不可勝數此之謂也。
病在陽。應以汗解之。反以冷水噀之。若灌之。其熱被卻。不得去。彌更益煩。肉上粟起。意欲飲水。反不渴者。服文蛤散。若不瘥者。與五苓散。寒實結胸。無熱證者。與三物小陷胸湯。白散亦可服。
病在陽。為邪在表也。法當汗出而解。反以冷水噀之。灌洗。熱被寒水。外不得出。則反攻其里彌更益煩。肉上粟起者水寒之氣。客於皮膚也。意欲飲水者。里有熱也反不渴者。寒在表也。與文蛤散。以散表中水寒之氣。若不瘥。是水熱相搏。欲傳於裡。與五苓散。發汗以和之。
始熱在表。因水寒制之。不得外泄。內攻於裡。結於胸膈。心下硬痛本是水寒伏熱為實。故謂之寒實結胸。無熱證者。外無熱而熱悉收斂於裡也。與小陷胸湯以下逐之。白散下熱。故亦可攻。
白話文:
小陷胸湯方第五十一
黃連(一兩,性苦寒),半夏(半升,洗淨,性辛溫),栝蔞實(大顆一個,味苦寒)。
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,先煮栝蔞實至剩三升,濾去藥渣,再加入其餘藥材,煮至剩兩升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。
苦味能清洩,辛味能散結。黃連、栝蔞實的苦寒性質可清熱洩火,半夏的辛溫則能散開鬱結。
王海藏說:大陷胸湯治療熱實證,大陷胸丸兼治氣喘,小陷胸湯則主治胸悶痞滿。
太陽病發病兩三天,患者無法平臥,只想坐起,心下有結滯感,脈象微弱,表示體內原有寒氣。若誤用瀉下法,腹瀉停止後可能形成結胸;若腹瀉未止,第四天又瀉下,則會轉為協熱利(熱邪下迫的腹瀉)。
太陽病初期邪氣在表,患者因心下脹滿、臥時氣機壅塞加重而無法平臥,只能坐起。心下脹滿可能因水氣、寒氣或氣滯所致,此時脈微弱顯示寒氣內在。若誤用瀉下法,表邪乘虛入裡,腹瀉止則邪結成胸;若腹瀉不止,反覆下利,則是熱邪下攻腸胃的協熱利。
太陽病誤下後,脈象若急促但未成結胸,表示病情將解;脈浮者易成結胸;脈緊可能咽喉痛;脈弦則兩脅緊繃;脈細數者頭痛未止;脈沈緊可能嘔吐;脈沈滑為協熱利;脈浮滑則可能便血。
此段說明太陽病誤下後,邪氣傳變的各種脈象與症狀:脈促為陽氣盛,故不成結胸;脈浮為上焦邪結;脈緊則邪傳少陰致咽痛;脈弦為邪傳少陽致脅緊;脈細數表邪未入裡而氣傷;脈沈緊為邪傳陽明致嘔;脈滑為邪入腸胃,沈滑為協熱利,浮滑則便血。
病在表應發汗解邪,若反用冷水噴灑或灌洗,熱被寒抑不得散,反增煩躁,皮膚起粟粒,雖想喝水卻不覺渴,可服文蛤散。若未癒,改用五苓散。寒實結胸(無熱象)可用三物小陷胸湯或白散。
表證當汗解,誤用寒水外敷使熱不得外洩,內攻成裡熱,表現為煩躁、皮膚寒慄、欲飲不渴。文蛤散可散表寒,未效則用五苓散調和。若熱被寒抑內結胸膈,成寒實結胸(無表熱),可用小陷胸湯或白散攻下逐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