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大青龍湯方第二十一

麻黃(六兩去節味甘溫),桂枝(二兩去皮味辛熱),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杏仁(四十個去皮尖味苦甘溫),生薑(三兩切味辛溫),大棗(十二枚擘味甘溫),石膏如雞子大(碎味甘微寒),

上七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。溫粉撲之。一服汗者。停後服。汗多亡陽。遂虛、惡風、煩躁、不得眠也。

辛甘均為發散。然風宜辛散。寒宜甘發。辛甘相合。乃能發散榮衛之風寒。麻黃、甘草、石膏、杏仁。以發散榮中之寒。桂枝、薑棗。以解除衛中之風。

王文祿云。大青龍、麻黃湯之變。小青龍、桂枝湯之變。

傷寒、脈浮緩。身不疼但重。乍有輕時。無少陰證者。大青龍湯發之。

此傷寒見風脈也。傷寒者身疼。此以風勝。故身不疼。中風者身重。此以兼風。故乍有輕時。不發厥吐利。無少陰里證者。為風寒外甚也。與大青龍湯以發散表中風寒。

許氏云。仲景治傷寒。一則桂枝。二則麻黃。三則青龍。三方鼎立。若證候與脈相對。無不應手而愈。

王文祿云。大青龍。治風寒外壅而閉熱於經者。故加石膏於發汗藥中。尤為峻劑。

傷寒表不解。心下有水氣。乾嘔發熱而咳。或渴、或利、或噎。或小便不利。少腹滿。或喘者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傷寒表不解。心下有水飲。則水寒相搏。肺寒氣逆。故乾嘔發熱而咳。針經曰。形寒飲冷則傷肺。以其兩寒相感。中外皆傷。故氣逆而上行。此之謂也。與小青龍湯。發汗散水。水氣內漬則所傳不一。故有或為之證。隨證增損以解化之。

白話文:

大青龍湯方第二十一

麻黃(六兩,去節,味甘溫),桂枝(二兩,去皮,味辛熱),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,杏仁(四十顆,去皮尖,味苦甘溫),生薑(三兩,切片,味辛溫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溫),石膏(如雞蛋大小,搗碎,味甘微寒)。

以上七味藥,用九升水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至剩三升,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服藥後應微微出汗,若出汗過多,可用溫粉撲身。若服一次藥後已出汗,則停止後續服用。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流失,進而出現虛弱、怕風、煩躁、失眠等症狀。

辛味和甘味藥物皆有發散作用,但風邪宜用辛味發散,寒邪宜用甘味發散,辛甘結合,才能驅散榮衛中的風寒。麻黃、甘草、石膏、杏仁用於發散榮分中的寒邪;桂枝、生薑、大棗則用於解除衛分中的風邪。

王文祿說:「大青龍湯是麻黃湯的變方,小青龍湯是桂枝湯的變方。」

傷寒病,脈象浮緩,身體不疼痛但感覺沈重,偶爾有減輕的時候,且無少陰證狀者,可用大青龍湯發散治療。

這是傷寒病出現風邪脈象的表現。一般傷寒會身體疼痛,但此處因風邪較盛,故身體不痛;中風通常身體沈重,此處因兼有風邪,故偶爾會減輕。若無四肢冰冷、嘔吐、腹瀉等少陰裏證,則屬風寒外邪盛,可用大青龍湯發散表證風寒。

許氏說:「張仲景治療傷寒,一用桂枝湯,二用麻黃湯,三用青龍湯,三方並立。若症狀與脈象相符,無不藥到病除。」

王文祿說:「大青龍湯用於治療風寒外邪壅滯,使熱鬱閉於經脈的情況,因此在發汗藥中加入石膏,藥性更為峻烈。」

若傷寒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,出現乾嘔、發熱、咳嗽,或口渴、腹瀉、噎塞、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、氣喘等症狀,則用小青龍湯主治。

傷寒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飲停聚,則水寒相搏,肺寒氣逆,故有乾嘔、發熱、咳嗽等症狀。《針經》說:「形體受寒、飲用冷食會傷肺。」因內外兩寒相感,肺氣逆而上行,即指此證。用小青龍湯發汗散水,水氣內侵則症狀多變,故有各種或然證狀,需隨證加減以化解。

2.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
麻黃(三兩去節味甘溫),芍藥(三兩味酸微寒),五味子(半升味酸溫),乾薑(三兩味辛熱),甘草(三兩炙味甘平),桂枝(三兩去皮味辛熱),半夏(半升湯洗味辛微溫),細辛(三兩味辛溫),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寒邪在表。非甘辛不能散之。麻黃桂枝甘草之辛甘。以發散表邪。水停心下而不行。則腎氣燥。內經曰。腎苦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乾薑細辛半夏之辛。以行水氣而潤腎。咳逆而喘。則肺氣逆。內經曰。肺欲收。急食酸以收之。芍藥五味子之酸。以收逆氣而安肺。

加減法

若微利者。去麻黃。加蕘花。如雞子大。熬、令赤色。下利者不可攻其表。汗出必脹滿。麻黃髮其陽。水漬入胃。必作利。蕘花下十二水。水去。利則止。

若渴者。去半夏。加栝蔞根三兩。辛燥而苦潤。半夏辛而燥津液。非渴者所宜。故去之。栝蔞味苦而生津液。故加之。

若噎者。去麻黃。加附子一枚。炮。經曰。水得寒氣。冷必相搏。其人即𩜺。加附子。溫散水寒。病人有寒。復發汗。胃中冷。必吐蛔。去麻黃。惡發汗。

若小便不利。少腹滿。去麻黃。加茯苓四兩。水蓄下焦不行。為小便不利。少腹滿。麻黃髮津液於外。非所宜也。茯苓泄蓄水於下。加所當也。

若喘者。去麻黃。加杏仁半升。去皮尖。金匱要略曰。其人形腫。故不內麻黃。內杏子。以麻黃髮其陽故也。喘呼形腫。水氣標本之疾。

張卿子云。與柴胡湯症相似。此治表也。故近溫。彼半表半裡。故近清。

傷寒心下有水氣。咳而微喘發熱不渴。服湯已。渴者。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咳而微喘者。水寒射肺也。發熱不渴者。表證未罷也。與小青龍湯。發表散水。服湯已。渴者。裡氣溫。水氣散為欲解也。

太湯病。外證未解。脈浮弱者。當以汗解。宜桂枝湯。

脈浮弱者。榮弱衛強也。

太陽病。下之微喘者。表未解故也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。

下後大喘。則為裡氣大虛。邪氣傳裡。正氣將脫也。下後微喘。則為裡氣上逆。邪不能傳裡。猶在表也。與桂枝湯以解外。加厚朴杏仁。以下逆氣。

太陽病。外證未解者。不可下也。下之為逆。欲解外者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經曰。本發汗而復下之。為逆也。若先發汗。治不為逆。

太陽病。先發汗。不解。而復下之。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。而反下之。故令不愈。今脈浮。故知在外。當須解外則愈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經曰。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湯證仍在者。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。不為逆。則其類矣。

太陽病。脈浮緊無汗。發熱。身疼痛。八九日不解。表證仍在。此當發其汗。服藥已。微除。其人發煩。目瞑。劇者必衄。衄乃解。所以然者。陽氣重故也。麻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
藥材與用量
麻黃(三兩,去節,味甘溫)
芍藥(三兩,味酸微寒)
五味子(半升,味酸溫)
乾薑(三兩,味辛熱)
甘草(三兩,炙,味甘平)
桂枝(三兩,去皮,味辛熱)
半夏(半升,以熱水洗,味辛微溫)
細辛(三兩,味辛溫)

煎服方法
將以上八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。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至剩三升藥液,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

藥理作用
寒邪侵襲體表,需甘辛藥物才能驅散。麻黃、桂枝、甘草的辛甘特性,可發散表邪。若水氣停滯心下不散,會導致腎氣乾燥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腎厭惡乾燥,應速用辛味藥物潤澤。」乾薑、細辛、半夏的辛味能行水氣、潤腎燥。咳嗽氣喘是因肺氣上逆,《內經》說:「肺喜收斂,應速用酸味藥物收斂。」芍藥、五味子的酸味可收斂逆氣、安定肺氣。

加減法

  1. 輕微腹瀉:去除麻黃,加入蕘花(約雞蛋大小,炒至赤色)。腹瀉時不可發汗,否則會導致腹脹。麻黃會發散陽氣,使水濕侵入腸胃而加重腹瀉。蕘花能瀉下十二經水濕,水濕去則腹瀉止。
  2. 口渴:去除半夏,加入栝蔞根三兩。半夏辛燥傷津,不適合口渴者;栝蔞根味苦能生津,故加入。
  3. 咽喉梗塞感:去除麻黃,加入炮附子一枚。寒水相搏會導致噎塞,附子能溫散水寒。若患者本有寒證又發汗,胃中寒冷可能引發吐蛔,故去麻黃以避免過度發汗。
  4. 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:去除麻黃,加入茯苓四兩。水濕積聚下焦會導致小便不暢、小腹脹滿。麻黃會發散津液,不宜使用;茯苓能瀉下焦積水,故加入。
  5. 氣喘:去除麻黃,加入杏仁半升(去皮尖)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,若患者形體浮腫,不宜用麻黃,改用杏仁,因麻黃會發散陽氣。氣喘浮腫是水氣病的表現。

張卿子補充
此方與柴胡湯證狀相似,但小青龍湯主治表證,偏溫性;柴胡湯則用於半表半裡證,偏清解。

傷寒水氣證治
傷寒患者心下有水氣,咳嗽微喘、發熱但不渴,服用小青龍湯後若轉為口渴,表示寒邪已去,病情將解。咳嗽微喘是水寒犯肺,發熱不渴代表表證未除,用小青龍湯發汗散水。服藥後口渴,是因體內水氣消散、陽氣恢復,為病癒之兆。

太陽病治則

  1. 太陽病表證未解、脈象浮弱者,應發汗解表,宜用桂枝湯。脈浮弱表示營氣弱、衛氣強。
  2. 太陽病誤用下法後微喘,是因表證未解,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(解表兼降逆氣)。若下後大喘,則是裡氣大虛、邪氣內陷的危候。
  3. 太陽病表證未解時不可攻下,應先解表,宜桂枝湯。若先發汗再攻下則無礙。
  4. 太陽病發汗未癒又誤下,若脈仍浮,表示邪氣仍在表,需再解表,宜桂枝湯。類似柴胡湯證誤下後,若證狀未變,可再予柴胡湯。
  5. 太陽病脈浮緊、無汗、發熱身痛,八九日未解且表證仍在者,應發汗。服麻黃湯後若症狀稍減卻出現煩躁、閉目畏光,嚴重者可能流鼻血,衄血後病解。此因陽氣鬱閉過重,麻黃湯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