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
麻黃湯主之。正謂當發其汗一湯也。汗後則必微。除發衄而解。豈有奪血亡汗。再與麻黃之理汗乎。漢文錯綜接續。不可不知。

脈浮緊。無汗。發熱。身疼痛。太陽傷寒也。雖至八九日。而表證仍在。亦當發其汗。既服溫暖發散湯藥。雖未作大汗。亦微除也。煩者、身熱也。邪氣不為汗解。鬱而變熱。蒸於經絡。發於肌表。故生熱煩。肝受血而能視。始者氣傷榮。寒既變熱。則血為熱搏。肝氣不治。

故目瞑也。劇者熱甚於經。迫血妄行而為衄。得衄、則熱隨血散而解。陽氣重者。熱氣重也。與麻黃湯。以解前太陽傷寒之邪也。

王文祿云。此與下二條同看。上條陽氣重。即下所謂不得越也。下條不徹。即上所謂微除也。麻黃瀉實。故主之。

太陽病。脈浮緊。發熱、身無汗。自衄者愈。

上文因服汗藥而衄。此不服汗藥而自衄。皆向愈之兆也。

風寒在經。不得汗解。鬱而變熱。衄則熱隨血散。故云自衄者愈。

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。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。寒氣怫鬱在表。當解之、熏之。若發汗不徹。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。當汗不汗。其人躁煩。不知痛處。乍在腹中。

乍在四肢。按之不可得。其人短氣。但坐。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。以脈澀故知也。

太陽病未解。傳併入陽明。而太陽證未罷者。名曰並病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者。為太陽證罷。陽明證具也。法當下之。若太陽證未罷者。為表未解。則不可下。當小發其汗。先解表也。陽明之經循面。色緣緣正赤者。陽氣怫鬱在表也。當解之、熏之以取其汗。若發汗不徹者。

不足言陽氣怫鬱。止是當汗不汗。陽氣不得越散。邪無從出。壅甚於經。故躁煩也。邪循經行。則痛無常處。或在腹中。或在四肢。按之不可得。而短氣。但責以汗出不徹。更發汗則愈。內經曰。諸過者切之。澀者。陽氣有餘。為身熱無汗。是以脈澀。知陽氣壅鬱。而汗出不徹。

脈浮數者。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。身重心悸者。不可發汗。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。尺中脈微。此裡虛。須表裡實。津液自和。便自汗出愈。

經曰。諸脈浮數。當發熱而灑淅惡寒。言邪氣在表也。是當汗出愈。若下之。身重心悸者。損其津液。虛其胃氣。若身重心悸。而尺脈實者。則下后里虛。邪氣乘虛傳裡也。今尺脈微。身重心悸者。知下后里虛。津液不足。邪氣不傳裡。但在表也。然以津液不足。則不可發汗。須裡氣實。津液足。便自汗出而愈。

脈浮緊者。法當身疼痛。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。不可發汗。何以知之。然以榮氣不足。血少故也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的應用

小青龍湯的應用,基本上與麻黃湯相同,都是要發汗。如果應該發汗的時候,只用一次藥就發汗了,之後症狀應該會稍微緩解。除非有流鼻血的情況,發汗後不應該再用麻黃湯來發汗。這是古時候文字的表達方式,要理解它的含義。

脈象浮緊,沒有汗,發熱,身體疼痛,這是太陽傷寒的症狀。即使過了八九天,如果表證還在,也應該發汗。服用溫熱發散的藥物後,即使沒有出大汗,也會稍微緩解。如果感到煩躁,是因為身體發熱。邪氣沒有通過汗液排出,鬱積而化熱,在經絡中蒸騰,然後表現在肌膚表面,所以會發熱煩躁。肝臟接受血液才能發揮視覺功能。一開始是氣傷,後來寒邪化熱,血液被熱邪逼迫,肝氣不順暢,所以眼睛會昏暗。如果情況嚴重,熱邪會更加深入經絡,迫使血液亂行而導致流鼻血。流鼻血後,熱邪會隨著血液散去而緩解。陽氣旺盛的人,熱邪也比較旺盛。用麻黃湯來解除之前的太陽傷寒。

王文祿說,這裡要和下面兩條一起看。上面說的陽氣旺盛,就是下面說的「不得越」。下面說的「不徹」,就是上面說的「微除」。麻黃湯是瀉實的,所以可以應用。

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,身體沒有汗,如果自己流鼻血就會好。

上面說的是因為服用發汗藥物而流鼻血,這裡說的是沒有服用發汗藥物自己流鼻血,這都是好轉的徵兆。

風寒之邪在經絡中,沒有通過發汗解除,鬱積而化熱,流鼻血後熱邪會隨著血液散去,所以說自己流鼻血就會好。

如果兩種病同時發生,在太陽病剛發病的時候,就應該發汗。如果汗出不完全,病邪就會轉移到陽明經,接著會自己稍微出汗,也不會怕冷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在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用了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這時候可以稍微發汗。如果面色發紅,是寒氣鬱積在表。應該用解表的方法,可以用熏蒸的方法來發汗。如果發汗不完全,就不能說是陽氣鬱積不能散發,只是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,導致陽氣不能散發,邪氣無從排出,阻塞在經絡中,所以會煩躁。邪氣在經絡中遊走,所以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,有時在腹部,有時在四肢,按壓也沒有固定的痛點。還會出現短氣的情況,只喜歡坐著,這都是因為發汗不徹底的緣故。如果再次發汗就會好轉。怎樣知道是發汗不徹底呢?可以通過脈象澀來判斷。

太陽病還沒有好,病邪又傳入陽明,但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有消失,這叫做並病。如果之後自己微微出汗,也不怕冷了,說明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失,陽明病的症狀出現了,這時候應該用瀉下的方法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在,說明表邪還沒有解除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應該先稍微發汗來解除表邪。陽明經絡循行到面部,如果面色發紅,是陽氣鬱積在表的表現,應該用解表的方法,用熏蒸的方法來發汗。如果發汗不徹底,就不能說是陽氣鬱積,只是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,陽氣不能散發,邪氣無從排出,在經絡中阻塞嚴重,所以會煩躁。邪氣在經絡中遊走,所以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,有時在腹部,有時在四肢,按壓也沒有固定的痛點,還會出現短氣的情況。這都是因為發汗不徹底的緣故,應該再次發汗就會好轉。《內經》說,各種病都要切脈來診斷。脈象澀,是陽氣有餘,會出現身體發熱沒有汗的情況。所以通過脈象澀,可以判斷是陽氣鬱積,發汗不徹底。

脈象浮數,按照道理來說,應該通過發汗來痊癒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身體會感覺沉重,並且出現心悸,這時候就不能發汗,應該等自己出汗才能好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尺脈微弱,這是裡虛的表現。必須表裡都充實,津液才能調和,然後才能自己出汗痊癒。

《內經》說,各種脈象浮數,應該發熱,並且怕冷發抖,說明邪氣在表,應該通過發汗來痊癒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會損傷津液,虛損胃氣。如果身體感覺沉重,心悸,並且尺脈實,說明瀉下後導致裡虛,邪氣會趁虛傳入裡。現在如果尺脈微弱,並且身體感覺沉重,心悸,說明是瀉下後裡虛,津液不足,邪氣沒有傳入裡,還在表。但是因為津液不足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必須等裡氣充實,津液充足,才能自己出汗痊癒。

脈象浮緊,按照道理來說,應該身體疼痛,要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。如果尺脈遲緩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是榮氣不足,血少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