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
針經曰:奪血者無汗。尺脈遲者,為榮血不足,故不可發汗。

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
浮為輕手得之,以候皮膚之氣。內經曰: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。

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
浮則傷衛,數則傷榮。榮衛受邪,為病在表,故當汗散。

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。榮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。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復發其汗,榮衛和則愈。宜桂枝湯。

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。衛受風邪而榮不病者,為榮氣和也。衛既客邪,則不能與榮氣和諧,亦不能衛護皮腠。是以常自汗出。與桂枝湯,解散風邪,調和榮衛則愈。

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,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則愈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臟無他病,里和也;衛氣不和,表病也。外臺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所謂先其時者,先其發熱汗出之時發汗,則愈。

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

前條云:太陽病八九日不解,當與麻黃湯,以發汗,因自衄而解。此條不發汗因致衄,麻黃湯主之。何也?蓋前條發汗自衄,以衄即汗也,故云衄乃解;此條不發汗,致衄乃邪鬱於經也,故以麻黃髮汗。兩叚不可不解。

傷寒脈浮緊,邪在表也。當與麻黃湯發汗。若不發汗,則邪無從出,壅甚於經,迫血妄行,因致衄也。

王三陽云:奪血者亡汗。既致衄,不可輕用麻黃湯。須審之又審;點滴不成流者可也。

傷寒,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

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故宜當下。若小便清者,知里無熱,則不可下。經曰: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;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況此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清者,不可責邪在裡,是仍在表也。與桂枝湯以解外。若頭疼不已,為表不罷,郁甚於經,迫血妄行,上為衄也。

王三陽云:頭痛有熱,便當解表。縱六七日不便,止當與大柴胡湯,承氣湯不當與也。疑有瘥字。雖十日不更衣,何懼之有?

傷寒,發汗已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煩者,熱也。發汗身涼為已解。至半日許,身復熱,脈浮數者,邪不盡也。可更發汗,與桂枝湯。

凡病,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

重亡津液,則不能作汗;必待陰陽自和,乃自愈矣。

大下之後,復發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;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
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,不可以藥利之。俟津液足,小便利,必自愈也。

下之後,復發汗,必振寒,脈微細。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

發汗則表虛而亡陽;下之則裡虛而亡血。振寒者,陽氣微也;脈微細者,陰血弱也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
《針經》提到:失血的人不應發汗。尺脈遲緩表示營血不足,因此不宜發汗。

脈象浮表示病在體表,可以用麻黃湯發汗治療。
浮脈是輕按即可觸及,用於觀察皮膚之氣。《內經》說:病邪在皮表的,可用發汗驅散。

脈浮且數的,可以發汗,適合麻黃湯。
浮脈傷衛氣,數脈傷營氣。營衛受邪,病在表,適合發汗散邪。

經常自汗的患者,這是因為營氣調和。營氣調和但衛氣不相協調,導致自汗。營行於脈中,衛行於脈外。此時再發汗,使營衛調和即可痊癒,宜用桂枝湯。

風邪傷衛氣,寒邪傷營氣。衛受風邪而營未病,是因營氣調和。衛氣受邪後,無法與營氣協調,也無法固護皮膚,因此自汗。用桂枝湯疏散風邪,調和營衛即可痊癒。

患者內臟無病,但時常發熱自汗而不癒,這是衛氣不調的緣故。在發熱出汗前發汗即可痊癒,宜用桂枝湯。
內臟無病表示內部調和;衛氣不調是表證。《外臺秘要》說:裏和表病,發汗即癒。所謂「先其時」,是指在發熱汗出前發汗。

傷寒脈浮緊,若未發汗導致鼻出血,宜用麻黃湯治療。
前文提到:太陽病八九日未解,應以麻黃湯發汗,若患者鼻衄而病癒。此處未發汗導致鼻衄,仍用麻黃湯,是因前條鼻衄等同發汗,故稱「衄乃解」;此條鼻衄是邪鬱經絡,仍須以麻黃湯發汗。二者不可混淆。

傷寒脈浮緊,邪在表,應以麻黃湯發汗。若不發汗,邪無出路,鬱結經脈,迫血妄行而鼻衄。

王三陽說:失血者不宜發汗。若已鼻衄,須謹慎使用麻黃湯,僅限衄血點滴而未成流者。

傷寒六七日不大便,頭痛發熱者,可用承氣湯。但若小便清暢,說明病不在裏仍在表,應發汗。若頭痛不止,恐將鼻衄,宜用桂枝湯。
六七日未排便且頭痛發熱,本應攻下。但小便清者無裏熱,不可攻下。《內經》雲:小便頻數則大便硬;十日未排便亦無妨。當病仍在表,用桂枝湯解表。若頭痛持續,表邪未解,經脈鬱熱迫血上行而鼻衄。

王三陽說:頭痛發熱應解表,縱六七日不便,僅宜大柴胡湯,不當用承氣湯。十日未排便亦不必畏懼。

傷寒發汗後病已解,半日後再度煩熱,脈浮數者,可再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
煩熱是邪未盡,發汗後身涼為解,半日後身復熱、脈浮數,說明邪未除盡,可再發汗。

凡因病以發汗、催吐、攻下或津液流失而亡者,若陰陽自行調和,必能自癒。
津液嚴重流失則無法發汗,須待陰陽自和才能痊癒。

大下後又發汗,導致小便不利,是因津液耗損。不需治療,待津液恢復,小便通利即癒。
津液不足致小便不利者,不可強行利水,待津液充足自然痊癒。

攻下後又發汗,必惡寒顫抖,脈微細。這是因為表裏俱虛。
發汗使表虛陽氣流失;攻下使裏虛陰血虧損。惡寒是陽氣微弱;脈微細是陰血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