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卿子

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
針經曰。奪血者無汗。尺脈遲者。為榮血不足。故不可發汗。

脈浮者。病在表。可發汗。宜麻黃湯。

浮為輕手得之。以候皮膚之氣。內經曰。其在皮者。汗而發之。

脈浮而數者。可發汗。宜麻黃湯。

浮則傷衛。數則傷榮。榮衛受邪。為病在表。故當汗散。

病常自汗出者。此為榮氣和。榮氣和者。外不諧。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。以榮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復發其汗。榮衛和則愈。宜桂枝湯。

風則傷衛。寒則傷榮。衛受風邪而榮不病者。為榮氣和也。衛既客邪。則不能與榮氣和諧。亦不能衛護皮腠。是以常自汗出。與桂枝湯。解散風邪。調和榮衛則愈。

病人臟無他病。時發熱。自汗出。而不愈者。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則愈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臟無他病。里和也。衛氣不和。表病也。外臺云。里和表病。汗之則愈。所謂先其時者。先其發熱汗出之時發汗。則愈。

傷寒脈浮緊。不發汗。因致衄者。麻黃湯主之。

前條云太陽病八九日不解。當與麻黃湯。以發汗。因自衄而解。此條不發汗因致衄。麻黃湯主之。何也。蓋前條發汗自衄。以衄即汗也。故云衄乃解。此條不發汗。致衄乃邪鬱於經也。故以麻黃髮汗兩叚。不可不解。

傷寒脈浮緊。邪在表也。當與麻黃湯發汗。若不發汗。則邪無從出。壅甚於經。迫血妄行。因致衄也。

王三陽云。奪血者亡汗。既致衄。不可輕用麻黃湯。須審之又審。點滴不成流者可也。

傷寒。不大便六七日。頭痛有熱者。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。知不在裡。仍在表也。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必衄。宜桂枝湯。

不大便六七日。頭痛有熱者。故宜當下。若小便清者。知里無熱。則不可下。經曰。小便數者。大便必硬。不更衣十日。無所苦也。況此不大便六七日。小便清者。不可責邪在裡。是仍在表也。與桂枝湯以解外。若頭疼不已。為表不罷。郁甚於經。迫血妄行。上為衄也。

王三陽雲頭痛有熱。便當解表。縱六七日不便。止當與大柴胡湯。承氣湯不當與也。疑有瘥字。雖十日不更衣。何懼之有。

傷寒。發汗。已解。半日許復煩。脈浮數者。可更發汗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煩者。熱也。發汗身涼為已解。至半日許。身復熱。脈浮數者邪不盡也。可更發汗。與桂枝湯。

凡病。若發汗。若吐、若下。若亡津液。陰陽自和者。必自愈。

重亡津液。則不能作汗。必待陰陽自和。乃自愈矣。

大下之後。復發汗。小便不利者。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。得小便利。必自愈。

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。不可以藥利之。俟津液足。小便利。必自愈也。

下之後。復發汗。必振寒。脈微細。所以然者。以內外俱虛故也。

發汗則表虛而亡陽。下之則裡虛而亡血。振寒者。陽氣微也。脈微細者。陰血弱也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
《針經》說,失血的人不會流汗,如果把脈時發現寸口脈(尺脈)比較慢,代表體內營血不足,所以不可以發汗。

把脈時如果摸到浮脈,表示疾病在體表,可以發汗,適合用麻黃湯。

浮脈是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的脈象,代表皮膚表面的氣息。就像《內經》說的:「病在皮膚的,就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」

把脈時如果摸到浮脈又快(數脈),表示可以發汗,適合用麻黃湯。

浮脈表示衛氣受到損傷,數脈表示營血受到損傷。當營衛之氣都受到邪氣侵擾,就表示疾病在體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邪氣。

如果病人常常自己出汗,這是因為體內的營氣調和,但是營氣調和時,體外反而不協調,是因為衛氣沒有與營氣協調一致。營氣在脈絡中運行,衛氣在脈絡外運行,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,讓營衛之氣恢復協調,病就好了。適合用桂枝湯。

風邪會傷害衛氣,寒邪會傷害營血。如果衛氣受到風邪侵襲,但營血沒有生病,表示營氣是調和的。衛氣受到邪氣干擾,就不能與營氣調和,也不能保護皮膚的毛孔,所以會常常自己出汗。這時應該用桂枝湯來驅散風邪,調和營衛之氣,病就會痊癒。

如果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,只是時常發燒、自己出汗,而且一直不好,這是因為衛氣不調和。只要在發燒出汗前就用發汗的方法,就能治好。適合用桂枝湯。

如果臟腑沒有其他疾病,表示體內是調和的,但衛氣不調和,是體表生病。就像《外臺秘要》說的,體內調和但體表生病,用發汗的方法就能治好。所謂「在發病前」,指的是在發燒出汗前就用發汗的方法,就可以痊癒。

如果傷寒病把脈時摸到浮緊脈,卻沒有發汗,因此導致流鼻血,可以用麻黃湯治療。

前面說過,太陽病八九天沒好,應該用麻黃湯發汗,如果自己流鼻血就表示病好了。而這裡說的是不發汗導致流鼻血,要用麻黃湯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前面說的發汗後流鼻血,表示流鼻血就是發汗,所以說流鼻血病就好了。而這裡說的是不發汗導致流鼻血,是因為邪氣鬱積在經絡,所以要用麻黃湯發汗來驅散邪氣。這兩種情況必須理解清楚。

傷寒病把脈時摸到浮緊脈,表示邪氣在體表,應該用麻黃湯發汗。如果不發汗,邪氣就沒有辦法排出,會阻塞在經絡中,讓血脈妄行,因此導致流鼻血。

王三陽說,失血的人不會流汗,如果已經流鼻血,就不能輕易使用麻黃湯,必須非常謹慎。只有流鼻血量很少時才可以考慮使用。

傷寒病,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而且頭痛發熱,應該用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小便清澈,表示病不在體內,還在體表,應該發汗。如果頭痛,一定會流鼻血,適合用桂枝湯。

六七天沒有大便,而且頭痛發熱,所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。如果小便清澈,表示體內沒有熱,就不能用瀉下法。經書說,小便次數多的人,大便一定會硬,即使十天不大便,也沒有什麼問題。何況現在只是六七天沒有大便,小便清澈,不能認為是病在體內,而是還在體表。應該用桂枝湯來解除體表的邪氣。如果頭痛不止,表示體表的病沒有好,邪氣鬱積在經絡,讓血脈妄行,向上就導致流鼻血。

王三陽認為,頭痛發熱就應該用解表的方法,即使六七天不大便,也應該用大柴胡湯,不應該用承氣湯。他懷疑可能是原文有錯字。即使十天沒有大便,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。

傷寒病,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好後,過了大約半天又開始煩躁,把脈時摸到浮數脈,表示可以再次發汗,適合用桂枝湯。

煩躁表示身體發熱,發汗後身體涼了表示病好了,如果過了半天又開始發熱,而且把脈摸到浮數脈,表示邪氣沒有完全解除,可以再次發汗,用桂枝湯。

所有疾病,如果透過發汗、嘔吐、瀉下,或因為失液而導致陰陽自然調和,病就會自己好。

如果嚴重失液,就沒有辦法發汗,必須等待陰陽調和,病才會自己痊癒。

如果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小便不利,是因為津液虧損。這時不要治療,只要等小便恢復正常,病就會自己好。

因為津液虧損而導致小便不利,不能用藥物來利尿,只要等待津液充足,小便恢復正常,病就會自己好。

瀉下後又發汗,一定會發冷顫抖,而且脈搏變得微弱細小,這是因為體內體外都虛弱的緣故。

發汗會導致體表虛弱,損傷陽氣;瀉下會導致體內虛弱,損傷血液。發冷顫抖表示陽氣衰微,脈搏微弱細小表示陰血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