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
下之後復發汗,晝日煩躁,不得眠;夜而安靜;不嘔不渴,無表證;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
下之虛其里,汗之虛其表;既下又汗,則表裡俱虛。陽王於晝,陽欲復,虛不勝邪,正邪交爭,故晝日煩躁,不得眠。夜,陰王,陽虛不能與之爭,是夜則安靜。不嘔不渴者,里無熱也;身無大熱者,表無熱也。又無表證而脈沉微,知陽氣大虛,陰寒氣勝,與乾薑附子湯退陰復陽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二
在患者使用瀉下法後又發汗,導致白天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,夜間卻相對安靜;沒有嘔吐或口渴症狀,也無表證(如發熱惡寒);脈象沈細微弱,身體無明顯發熱,此時應以「乾薑附子湯」治療。

使用瀉下法會損傷體內正氣,發汗則耗損體表陽氣;既瀉下又發汗,便使表裡皆虛。白天陽氣旺盛,虛弱的陽氣試圖恢復,卻不足以抵禦病邪,因而發生正邪相爭,導致白天煩躁難眠。夜晚陰氣主導,陽氣虛弱無力與之抗爭,故夜間表現安靜。無嘔吐、口渴,說明體內無熱;身體無明顯發熱,表示體表亦無熱。加上無表證且脈象沈微,可判斷為陽氣嚴重不足、陰寒之氣偏盛,因此用「乾薑附子湯」驅散陰寒、恢復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