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乾薑附子湯方第二十三

乾薑(一兩味辛熱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),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、頓服。

內經曰。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虛寒大甚。是以辛熱劑勝之也。

王海藏云。服姜附湯有二法。當熱服。手少陰心也。水包火。熱服以接心火。身表寒盛。外火少也。寒從外生。熱從內消。譬如凍死。寒在外也。一法當寒服。足少陰腎也。寒邪入水。冷服以類腎水。身表微熱。內水多也。熱從外生。寒從內消。譬如飲冷。寒在內也。

發汗後。身疼痛。脈沉遲者。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。人參三兩。新加湯主之。

汗後身疼痛。邪氣未盡也。脈沉遲。榮血不足也。經曰。其脈沉者。榮氣微也。又曰。遲者榮氣不足。血少故也。與桂枝湯。以解未盡之邪。加芍藥、生薑、人參。以益不足之血。

張兼善云。或謂經言表邪盛。脈浮而緊。法當身疼痛。宜以汗解之。況身疼皆系表邪未盡。此又加人參、芍藥、生薑、以益血。何也。余曰。表邪盛則身疼。血虛則身亦疼。其脈浮緊者。邪盛也。其脈沉微者。血虛也。盛者損之則安。虛者益之則愈。

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、湯主之。汗出而喘。身無大熱。則所留之邪。止在上焦肺部。故用麻黃杏仁以散胸中之邪。甘草石膏以助西方之令。

發汗後喘。當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汗出則喘愈。今汗出而喘。為邪氣壅甚。桂枝湯不能發散。故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有大熱者。內熱氣甚也。無大熱者。表邪必甚也。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以散其邪。

白話文:

乾薑附子湯方第二十三

乾薑(一兩,味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破成八片,味辛熱)。

以上兩味藥,用三升水煮至剩一升,濾去藥渣,一次服下。

《內經》說:寒邪過盛時,應以辛熱藥物調治。虛寒嚴重時,需用辛熱之劑來克制。

王海藏提到:服用薑附湯有兩種方法。

  1. 熱服:針對手少陰心經。心屬火,水能包火,熱服可助心火。適用於體表寒氣重、外火不足的情況,寒從外生,熱從內消。例如凍死之人,寒在外。
  2. 冷服:針對足少陰腎經。寒邪侵入腎水,冷服以順應腎水特性。適用於體表微熱、體內水濕過盛的情況,熱從外生,寒從內消。例如飲用冷水後,寒在內。

發汗後症狀與治療

  1. 發汗後身體疼痛、脈沈遲
  • 身體疼痛是因邪氣未盡,脈沈遲是營血不足。
  • 《內經》說:脈沈表示營氣微弱,脈遲表示營血不足。
  • 用桂枝湯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,人參三兩(新加湯),以解殘留邪氣並補益不足之血。

張兼善解釋:有人問,表邪盛時脈浮緊,應發汗解表,為何此處加人參、芍藥、生薑補血?

  • 答:表邪盛會身痛,血虛也會身痛。脈浮緊是邪盛,脈沈微是血虛。邪盛需祛邪,血虛需補益。
  1. 發汗後不可再用桂枝湯的情況
  • 若汗出而喘、無高熱,表示邪氣停留於上焦肺部,宜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湯,以散胸中邪氣,清肺熱。
  • 通常發汗後喘症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但若汗出仍喘,表示邪氣壅盛,桂枝湯無效。
  • 汗出而喘伴高熱是內熱盛,無高熱則表邪重,均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散邪。

2.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第二十四

麻黃(四兩去節味甘溫),杏仁(五十個去皮尖味甘溫),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石膏(半斤碎綿裹味甘寒),
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

內經曰。肝苦急。急食甘以緩之。風氣通於肝。風邪外甚。故以純甘之劑發之。

張兼善云。余觀仲景常言發汗後。乃表邪悉解。止餘一證而已。故言不可行桂枝湯。今汗出而喘。無大熱。乃上焦餘邪未解。當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散之。夫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乃桂枝證悉具而加喘者用之。注言汗出而喘。以為邪氣壅甚。非桂枝所能發散。此誤也。況身無大熱。

更無他證。何故復言表邪必甚。其後章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下。注曰。汗下雖殊。既不當損正氣則一。其言有至理存焉。可見汗後所注之誤矣。原其理。當時因事發機。前後失於照應。故有此等之弊也。

王文祿云。成注謂不可更行。以表解故。正恐貽之熱耳。故復庵云。審知邪熱未解。雖經汗下。宜石膏竹葉湯。又云。太陽汗解後。不宜復行暖劑。

發汗過多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。欲得按者。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
發汗過多。亡陽也。陽受氣於胸中。胸中陽氣不足。故病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。欲得按者。與桂枝甘草湯。以調不足之氣。

白話文: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第二十四

組成與用量:
麻黃(四兩,去除節,味甘溫)
杏仁(五十顆,去皮尖,味甘溫)
甘草(二兩,炙過,味甘平)
石膏(半斤,搗碎後用棉布包裹,味甘寒)

煎服方法: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到剩兩升藥液,過濾藥渣後,溫熱服用一升。

理論依據:
《內經》提到:「肝氣若過於急迫,應以甘味藥物緩解。」風氣與肝相通,風邪外襲過盛時,適合用純甘味的方劑來發散邪氣。

張兼善的觀點:
張仲景常說「發汗後」,是指表邪已基本解除,僅剩少許症狀殘留,因此不適合再用桂枝湯。若患者汗出且喘,但無明顯發熱,表示上焦仍有餘邪未清,應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消散。至於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是用於桂枝湯證完全具備且伴隨氣喘的情況。有人誤解「汗出而喘」為邪氣壅盛,認為桂枝湯無法發散,這是錯誤的。況且患者無高熱,也無其他症狀,為何斷言表邪仍盛?後文提到「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」,註解指出:「汗法與下法雖不同,但不應損傷正氣的原則一致。」此說極有道理,可見先前對汗後症狀的註解有誤。推究原因,可能是當時隨文釋義,前後未能呼應,導致此類謬誤。

王文祿的補充:
成無己註解「不可更行桂枝湯」,是因表邪已解,恐再用會助長熱勢。許叔微(復庵)也說,若確認邪熱未清,即使已發汗或攻下,仍宜用石膏竹葉湯。另提到太陽病汗解後,不應再服溫熱藥劑。

相關條文延伸:
若發汗過度,導致陽氣耗傷(亡陽),患者會不自覺雙手交叉按壓胸口,並感到心悸,需按壓才舒緩,此時應以桂枝甘草湯治療。這是因為胸中陽氣不足,桂枝甘草湯能調補虧虛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