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乾薑附子湯方第二十三
乾薑(一兩味辛熱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),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、頓服。
內經曰。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虛寒大甚。是以辛熱劑勝之也。
王海藏云。服姜附湯有二法。當熱服。手少陰心也。水包火。熱服以接心火。身表寒盛。外火少也。寒從外生。熱從內消。譬如凍死。寒在外也。一法當寒服。足少陰腎也。寒邪入水。冷服以類腎水。身表微熱。內水多也。熱從外生。寒從內消。譬如飲冷。寒在內也。
發汗後。身疼痛。脈沉遲者。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。人參三兩。新加湯主之。
汗後身疼痛。邪氣未盡也。脈沉遲。榮血不足也。經曰。其脈沉者。榮氣微也。又曰。遲者榮氣不足。血少故也。與桂枝湯。以解未盡之邪。加芍藥、生薑、人參。以益不足之血。
張兼善云。或謂經言表邪盛。脈浮而緊。法當身疼痛。宜以汗解之。況身疼皆系表邪未盡。此又加人參、芍藥、生薑、以益血。何也。余曰。表邪盛則身疼。血虛則身亦疼。其脈浮緊者。邪盛也。其脈沉微者。血虛也。盛者損之則安。虛者益之則愈。
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、湯主之。汗出而喘。身無大熱。則所留之邪。止在上焦肺部。故用麻黃杏仁以散胸中之邪。甘草石膏以助西方之令。
發汗後喘。當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汗出則喘愈。今汗出而喘。為邪氣壅甚。桂枝湯不能發散。故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有大熱者。內熱氣甚也。無大熱者。表邪必甚也。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以散其邪。
白話文:
乾薑附子湯方第二十三
乾薑(一兩,性味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去皮切成八片,性味辛熱)。
以上兩種藥材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濾去藥渣,趁熱服用。
《內經》說:寒邪入侵過盛,可用辛熱藥物治療。虛寒非常嚴重時,就用辛熱藥來克服它。
王海藏說:服用乾薑附子湯有兩種方法。一種是趁熱服用,因為手少陰經絡屬心,水火交融,熱服可以補充心火,如果體表寒邪盛,體內陽氣不足,寒邪從外侵入,熱氣則從內部驅散。就像凍死的人,寒邪在外。另一種方法是趁涼服用,因為足少陰經絡屬腎,寒邪侵入腎經如同水一般,冷服可以類比腎水的特性,如果體表略微發熱,體內水液較多,熱氣則從外侵入,寒邪從內部驅散。就像喝冷水後感到寒冷,寒邪在內。
如果發汗後身體疼痛,脈象沉而遲緩,可以服用桂枝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,人參三兩,用新加湯來治療。
發汗後身體疼痛,是邪氣未盡;脈象沉而遲緩,是營血不足。《內經》說:「脈象沉者,營氣虛弱。」又說:「脈象遲者,營氣不足,血少所致。」因此,服用桂枝湯來消除未盡的邪氣,再加入芍藥、生薑、人參來補益不足的血液。
張兼善說:有人認為《內經》說表邪盛,脈象浮而緊,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況且身體疼痛都是表邪未盡引起的,為什麼還要加人參、芍藥、生薑來益血呢?我說:表邪盛則身體疼痛,血虛也同樣會導致身體疼痛。脈象浮緊是邪氣盛,脈象沉微是血虛。邪氣盛則需要瀉去以求安穩,血虛則需要補充以求痊癒。
發汗後,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。如果汗出後喘息,沒有明顯發熱,可以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湯來治療。汗出後喘息,沒有明顯發熱,表示邪氣滯留在上焦肺部,所以用麻黃杏仁來疏散胸中邪氣,用甘草石膏來輔助治療。
發汗後喘息,應該服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汗出後喘息好轉。現在汗出後喘息,是因為邪氣壅塞嚴重,桂枝湯無法發散,所以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。汗出後喘息並伴有明顯發熱,是內熱氣盛;沒有明顯發熱,是表邪很盛,所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疏散邪氣。
2.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第二十四
麻黃(四兩去節味甘溫),杏仁(五十個去皮尖味甘溫),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石膏(半斤碎綿裹味甘寒),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、溫服一升。
內經曰。肝苦急。急食甘以緩之。風氣通於肝。風邪外甚。故以純甘之劑發之。
張兼善云。余觀仲景常言發汗後。乃表邪悉解。止餘一證而已。故言不可行桂枝湯。今汗出而喘。無大熱。乃上焦餘邪未解。當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散之。夫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乃桂枝證悉具而加喘者用之。注言汗出而喘。以為邪氣壅甚。非桂枝所能發散。此誤也。況身無大熱。
更無他證。何故復言表邪必甚。其後章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下。注曰。汗下雖殊。既不當損正氣則一。其言有至理存焉。可見汗後所注之誤矣。原其理。當時因事發機。前後失於照應。故有此等之弊也。
王文祿云。成注謂不可更行。以表解故。正恐貽之熱耳。故復庵云。審知邪熱未解。雖經汗下。宜石膏竹葉湯。又云。太陽汗解後。不宜復行暖劑。
發汗過多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。欲得按者。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發汗過多。亡陽也。陽受氣於胸中。胸中陽氣不足。故病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。欲得按者。與桂枝甘草湯。以調不足之氣。
白話文: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(第二十四)
此方用麻黃(四兩,去節,味甘溫)、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,味甘溫)、炙甘草(二兩,味甘平)、石膏(半斤,碎後用綿裹,味甘寒)四味藥材。加水七升,先煮麻黃,煮至減至五升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二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。
《內經》記載:「肝臟不舒服且急迫,應服用甘味食物來緩解。」風邪通於肝臟,外感風邪很重,所以用甘味藥材來發散邪氣。
張兼善說:我觀察仲景的醫案,經常說發汗後,表邪就都解除了,只留下一個症狀。所以說不能再用桂枝湯。現在病人汗出卻喘,沒有大熱,這是上焦餘邪未解,應該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散解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是桂枝證都具備,而且還加了喘的症狀才使用。注解說汗出而喘,認為是邪氣壅塞很厲害,桂枝湯不能發散,這是錯誤的。況且病人沒有大熱,也沒有其他症狀,為什麼還要說表邪一定很嚴重呢?在後面的章節中「汗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」條目下,注解說:「汗下雖然方法不同,但都不應該損傷正氣,這一點是一樣的。」這句話很有道理,可以看出汗後注解的錯誤。追究其原因,當時是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,前後考慮不周,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。
王文祿說:成書的注解說不可再用桂枝湯,是因為表邪已經解除了,擔心會導致內熱。所以復庵說:如果確實知道邪熱沒有解除,即使已經汗下,也應該用石膏竹葉湯。又說:太陽經的汗解之後,不應該再用溫熱的藥物。
如果發汗過度,病人叉手捂住胸口,心下悸動,想讓人按壓,就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
發汗過度,是陽氣虛損了。陽氣在胸中受氣,胸中陽氣不足,所以病人叉手捂住胸口,心下悸動,想讓人按壓,就用桂枝甘草湯來調補不足的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