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卿子傷寒論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桂枝甘草湯方第二十五
桂枝(四兩去皮味辛熱),甘草(二兩炙味甘平),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、頓服。
桂枝之辛。走肺而益氣。甘草之甘。入脾而緩中。
沈亮宸云。今人此證。則用黃耆。可見黃耆與桂枝。性用不甚相遠也。
發汗後。其人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汗者心之液。發汗後。臍下悸者。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。腎之積。名曰奔豚。發則從少腹上至心下。為腎氣逆。欲上凌心。今臍下悸。為腎氣發動。故云欲作奔豚。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以降腎氣。
白話文:
桂枝甘草湯方第二十五:
用四兩去皮的桂枝(辛熱),二兩炙過的甘草(甘平),加水三升,煎煮成一升,過濾藥渣後,一次服用。
桂枝辛味能通達肺部,益氣;甘草甘味能入脾,緩和中焦。
沈亮宸說,現在的人如果出現這種症狀,可以用黃耆代替或添加,可見黃耆和桂枝的藥性作用相差不遠。
如果發汗後,患者肚臍下悸動,想要發生奔豚病症,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。
汗液是心臟的體液,發汗後肚臍下悸動,是因為心氣虛弱,腎氣活躍所致。腎氣積聚的病症稱為奔豚,發作時會從小腹往上衝到心窩,是腎氣逆上,想要衝擊心臟。現在肚臍下悸動,正是腎氣活躍的表現,所以說想要發生奔豚病症。因此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降低腎氣。
2.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第二十六
茯苓(半斤味甘平),甘草(三兩炙味甘平),大棗(十五枚擘味甘平),桂枝(四兩去皮),
上四味。以甘瀾水一斗。先煮茯苓。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作甘瀾水法。取水二斗。置大盆內。以杓揚之。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。取用之。
茯苓以伐腎邪。桂枝能泄奔豚。甘草大棗之甘。滋助脾土。以平腎氣。煎用甘瀾水者。揚之無力。取不助腎氣也。
發汗後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汗後腹滿。與下後腹滿不同。
吐後腹脹。與下後腹滿皆為實。言邪氣乘虛入里為實。發汗後外已解也。腹脹滿。知非裡實。由脾胃津液不足。氣澀不通。壅而為滿。與此湯和脾胃而降氣。
白話文: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,使用半斤茯苓(味甘性平)、三兩炙甘草(味甘性平)、十五枚擘開的大棗(味甘性平)、以及四兩去皮的桂枝。將這些藥材用一斗甘瀾水(製作方法如下:取兩斗水放在大盆中,用勺子攪拌,水面出現五六千個小水珠,然後取用)煎煮。先煮茯苓,煮到剩下八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甘瀾水的製作方法是:取兩斗水,放在大盆裡,用勺子攪拌,直到水面出現五六千個像小珠子一樣的水泡,然後取用這種水。
這個方子中,茯苓能去除腎臟的邪氣,桂枝能疏通氣血,消除奔豚(一種腹痛症狀),甘草和大棗的甘味能滋養脾土,使腎氣平和。用甘瀾水煎藥的原因是,甘瀾水因為經過攪拌,能量不足,不會助長腎氣。
如果發汗後肚子脹滿,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。
需要注意的是,發汗後腹脹和瀉下後腹脹是不同的情況。
嘔吐後腹脹和瀉下後腹脹都屬於實證,是指邪氣乘虛而入導致的;但發汗後腹脹則不同,外邪已經解除了,腹脹是因為脾胃津液不足,氣機阻滯不通,導致氣體壅塞而脹滿。這個方子就是通過調理脾胃、降氣來治療這種情況。